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3月2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被偏狭包围时,请向文学求助

作者[美]希萨姆·马塔尔   青年参考  ( 2017年03月29日   03 版)

    文学拒绝被收编,也不会受人支使,而总是力图展现某种普世性。阅读文学经典能让我们在别人的生活、国度和语言中邂逅我们自己,发现自己和他人并无不同。由此,狭隘的地域和身份观念在我们的心中将难有容身之地。

    无论何时,长辈在鼓励我拿起书本时常说,“通过阅读才能了解世界”。确实,书籍带我领略了不同的国家、心态、社会环境和历史时期,让我有机会参与最不寻常的集会。

    经由阅读,我可以进入私密的房间,倾听精彩的交谈,能够观察另一个人内心的微妙变化。书籍向我展示了恐惧和美好。这些都是真实的。

    不过,阅读时,最神奇的时刻并非遇到我原本不知道的知识,而是遇见自己时,读到一个句子精确地描述了我一直以来的认知或感受时。它们让我知道,我其实和他人并无不同。

    或许这就是读书这件事真正的妙处:在别人的生活、国度和语言中邂逅我们自己。背景越陌生,这种经历越深切。之后,便会发生奇怪的事情:我们和书中人物跨越了时空界线。

    有多少次,我躺在床上,却突然发现自己是俄罗斯人、法国人或日本人?有多少次,我成了农夫或贵族?又有多少次,我变成了女性?我遇到过自由和不自由的自己,也邂逅过身为同性恋、残疾人和老人的自己,受人爱戴和遭人憎恨的自己。

    这些情景的出现并不需要我的同意。

    所有伟大的文学艺术作品都能让我们跨越重重限制,看到自己的影子。这些时刻不只是令人发笑、使人迷惘或有趣的“虚拟现实”实验。它们是真正的、灵魂的延伸。它们是人性的核心。不夸张地说,人类的未来取决于它们。如果没有它们,我们不可能有现在的成就。

    就像河流终将汇入大海一样,从简·奥斯汀的民间社会秩序到威廉·福克纳笔下的美国南方,从纳吉布·马哈福兹的开罗到塔耶卜·萨利赫的苏丹村庄,伟大作品中的细节总是具有普世性。

    这或许从反面印证了标志性小说《饥饿屋》的作者、津巴布韦作家达姆布佐·马雷切拉所说的,“如果你是为某个特定的国家或种族服务的”,那么这方面的体验就对你毫无用处。他反对的是狭隘的地方主义,是那种已经侵入我们的校园和公共话语的身份主义。这种思想认为,个体的生活首先代表着某个种族、宗教或文化类别。

    马雷切拉推崇的是一种勇敢的普世主义,这是文学作品发挥作用的核心。我认为,它对我们反抗玛丽娜·勒庞、海尔特·维尔德斯和奈吉尔·法拉奇等民粹主义者的狭隘见解也极为重要。

    我们读到的任何作品,都不会提供某种我们尚不具备的、新颖或陌生的感受,只不过形式不同而已。正如马塞尔·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所写,“每个读者只能读到已然存在于他内心的东西”。书籍无法向我们灌输我们不知道的感受或热情。它们能做的,只是发展我们的情感、心理和学习生活,并通过这么做来展示彼此心灵相通的方式和程度。

    这就是为什么说文学是普世主义本能的最有力依据,也是文学坚定捍卫其自由的原因。它拒绝被收编,不管涉及的项目多么高尚,多么紧迫。它也不会受人支使。它本能地对相冲突的同理心,对走进彼此心里的男女,对怀疑和矛盾感兴趣。这正是它会像月亮之于夜晚,在无意中扰乱极权主义叙事的原因。它揭示的人性,对今天的对话至关重要。

    作者出生于利比亚,著有回忆录《回归》,主要讲述他如何寻找失踪的父亲。《一分为二的童年》与《失踪的剖析》等小说也是他的作品。

    《纽约时报》中文网

 

“够用就好”暗藏管理学智慧
被偏狭包围时,请向文学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