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萨德”不是朝鲜导弹克星
本报特约撰稿 史春树
青年参考
(
2017年02月22日
10
版)
朝鲜最新进行的导弹试射凸显了其在技术领域的进步。随着朝鲜导弹在作战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上不断提升,反导系统也不再是美日韩的“定心丸”。
经历了3个多月的沉寂,神秘的朝鲜弹道导弹再度一鸣惊人。据美联社报道,除了通常的宣传作用,朝鲜不久前进行的中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还包含足以令对手担忧的信息。
朝鲜官方消息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指导了这枚“北极星-2”型导弹的试射,“为国家提供了又一种实施核打击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官方称,此次发射的新型导弹采用了固体燃料。就这一表态,各国军事专家意见不一,但均同意对朝鲜施加更严格的监控。如果消息属实,这就意味着朝鲜打击驻亚太美军及其盟友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朝鲜导弹关键技术获突破
最新一次的朝鲜导弹试射对业已紧张的地区安全形势意味着什么?美联社的报道提到,导弹使用固体燃料有助于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显著增强自身机动性,让对手更不容易做出预警。目前,大多数朝鲜弹道导弹仍在使用液体燃料,后者通常需要在导弹发射前临时添加。
“液体燃料(导弹)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技术,固体燃料导弹才称得上是现代化的。”韩国国立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的分析师李春建(音)告诉韩国《东亚日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北方的最新一次试射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态进展。”
《日本时报》指出,一直以来,军事观察家认为朝鲜的固体燃料导弹仅限于该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和KN-02型导弹。二者的缺陷均十分明显:潜艇的可靠性差,而KN-02的射程据信只有120公里。换言之,朝鲜需要射程更远的陆基导弹,这就是“北极星-2”的诞生背景。
这次测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款新型导弹无须在固定地点加注燃料,而是可以被车辆运送到任何地点,随时点火升空。虽然朝鲜官方的表态并无第三方证据支持,但李春建认为,从此次发射的视频和照片看来,“北极星”导弹使用固体燃料的可能性相当大。一位匿名的韩国国防部官员也表示,美国和韩国的技术侦察部门都支持这个方向的判断。
打击美国本土尚不现实
顾名思义,朝鲜不久前发射的导弹是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潜射导弹“北极星-1”的升级版。韩国军方消息人士称,导弹飞行约500公里后落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公海。朝鲜否认本次试验系针对周边国家,称导弹选择的高弹道确保了试射的安全性。
进一步讲,如果导弹采用正常弹道,它一定能飞得更远。根据不同的弹头重量,有分析人士认为其最大射程达3000公里,还有人认为其射程为1200公里。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朝鲜固体燃料导弹的进步不可谓不快,但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该国独立达成。通过对比分析,外界注意到,“北极星-2”导弹与苏联研制的R-27潜射弹道导弹存在许多相似点。后者的制造工艺流入朝鲜,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日本时报》认为,朝鲜导弹计划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射程远至美国的洲际导弹。在今年的新年讲话中,金正恩公开表示,洲际导弹的研发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看来,12日试射的导弹与传闻中的朝鲜洲际导弹并非一回事,但它可以为后者测试某些关键技术。
2016年,朝鲜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并称其远程导弹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然而,导弹射程够远并不意味着朝鲜具备了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还需要更小型化的核弹头和可靠的再入大气层载具,眼下,并无证据显示朝鲜掌握了这两项技术。
美日韩反导系统有漏洞
美国“商业内参”网站称,讨论朝鲜导弹,就不能忽略与之针锋相对的“萨德”反导系统。从表面上看,此次试射给了美韩两国加速部署“萨德”的借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驻扎在日韩两国的美军一直拥有陆基和海基反导能力,但以美国导弹专家阿贝尔·罗梅罗为代表的一部分专业人士主张,这种能力并非应对朝鲜导弹的万能药。理由有二:
首先,反导系统的“火力密度”不足。目前,美军在日韩两国分别驻扎有5万人和2.5万人,分布于数十处军事基地内。要全面彻底地保护如此多的驻军地点,目前部署的反导系统数量远远不够。若朝鲜方面在实施导弹攻击时采用假目标等掩护手段,反导系统火力密度不足的缺陷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对朝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被美日韩的强硬派人士青睐。
其次是反导系统本身的性能局限。无论陆基还是海基反导手段,目前都无法100%覆盖日韩两国全境,原因是反导系统的预警雷达在特定时间段只能探测来自一个方向的威胁。美军急于在韩国部署“萨德”,部分原因就在于,其他反导系统的性能无法满足要求。
然而,“萨德”同样不是完美无缺的。假设朝鲜利用潜艇装载导弹,航行至韩国沿海发射,该系统仍有很大几率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商业内参”指出,从这种意义上讲,“萨德”在面对更先进、更高效的俄罗斯及中国导弹时,作战能力同样会大打折扣。美媒由此总结说,美国对朝鲜可以保持强硬,但在同中俄打交道时必须懂得运用外交手腕,才能确保地区安全。
朝鲜最新进行的导弹试射凸显了其在技术领域的进步。随着朝鲜导弹在作战反应速度等关键指标上不断提升,反导系统也不再是美日韩的“定心丸”。
经历了3个多月的沉寂,神秘的朝鲜弹道导弹再度一鸣惊人。据美联社报道,除了通常的宣传作用,朝鲜不久前进行的中程弹道导弹发射试验,还包含足以令对手担忧的信息。
朝鲜官方消息称,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指导了这枚“北极星-2”型导弹的试射,“为国家提供了又一种实施核打击的手段”。值得注意的是,朝鲜官方称,此次发射的新型导弹采用了固体燃料。就这一表态,各国军事专家意见不一,但均同意对朝鲜施加更严格的监控。如果消息属实,这就意味着朝鲜打击驻亚太美军及其盟友的能力有了很大进步。
朝鲜导弹关键技术获突破
最新一次的朝鲜导弹试射对业已紧张的地区安全形势意味着什么?美联社的报道提到,导弹使用固体燃料有助于缩短发射准备时间,显著增强自身机动性,让对手更不容易做出预警。目前,大多数朝鲜弹道导弹仍在使用液体燃料,后者通常需要在导弹发射前临时添加。
“液体燃料(导弹)基本是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技术,固体燃料导弹才称得上是现代化的。”韩国国立科学技术政策研究院的分析师李春建(音)告诉韩国《东亚日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认为,北方的最新一次试射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事态进展。”
《日本时报》指出,一直以来,军事观察家认为朝鲜的固体燃料导弹仅限于该国的潜射弹道导弹和KN-02型导弹。二者的缺陷均十分明显:潜艇的可靠性差,而KN-02的射程据信只有120公里。换言之,朝鲜需要射程更远的陆基导弹,这就是“北极星-2”的诞生背景。
这次测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这款新型导弹无须在固定地点加注燃料,而是可以被车辆运送到任何地点,随时点火升空。虽然朝鲜官方的表态并无第三方证据支持,但李春建认为,从此次发射的视频和照片看来,“北极星”导弹使用固体燃料的可能性相当大。一位匿名的韩国国防部官员也表示,美国和韩国的技术侦察部门都支持这个方向的判断。
打击美国本土尚不现实
顾名思义,朝鲜不久前发射的导弹是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潜射导弹“北极星-1”的升级版。韩国军方消息人士称,导弹飞行约500公里后落入朝鲜半岛和日本之间的公海。朝鲜否认本次试验系针对周边国家,称导弹选择的高弹道确保了试射的安全性。
进一步讲,如果导弹采用正常弹道,它一定能飞得更远。根据不同的弹头重量,有分析人士认为其最大射程达3000公里,还有人认为其射程为1200公里。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指出,朝鲜固体燃料导弹的进步不可谓不快,但在很大程度上并非该国独立达成。通过对比分析,外界注意到,“北极星-2”导弹与苏联研制的R-27潜射弹道导弹存在许多相似点。后者的制造工艺流入朝鲜,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日本时报》认为,朝鲜导弹计划的终极目标是开发射程远至美国的洲际导弹。在今年的新年讲话中,金正恩公开表示,洲际导弹的研发工作正有序推进。目前看来,12日试射的导弹与传闻中的朝鲜洲际导弹并非一回事,但它可以为后者测试某些关键技术。
2016年,朝鲜进行了两次核试验,并称其远程导弹计划取得了一系列技术突破。然而,导弹射程够远并不意味着朝鲜具备了打击美国本土的能力,因为这种能力还需要更小型化的核弹头和可靠的再入大气层载具,眼下,并无证据显示朝鲜掌握了这两项技术。
美日韩反导系统有漏洞
美国“商业内参”网站称,讨论朝鲜导弹,就不能忽略与之针锋相对的“萨德”反导系统。从表面上看,此次试射给了美韩两国加速部署“萨德”的借口,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驻扎在日韩两国的美军一直拥有陆基和海基反导能力,但以美国导弹专家阿贝尔·罗梅罗为代表的一部分专业人士主张,这种能力并非应对朝鲜导弹的万能药。理由有二:
首先,反导系统的“火力密度”不足。目前,美军在日韩两国分别驻扎有5万人和2.5万人,分布于数十处军事基地内。要全面彻底地保护如此多的驻军地点,目前部署的反导系统数量远远不够。若朝鲜方面在实施导弹攻击时采用假目标等掩护手段,反导系统火力密度不足的缺陷会进一步凸显。因此,对朝实施先发制人的打击被美日韩的强硬派人士青睐。
其次是反导系统本身的性能局限。无论陆基还是海基反导手段,目前都无法100%覆盖日韩两国全境,原因是反导系统的预警雷达在特定时间段只能探测来自一个方向的威胁。美军急于在韩国部署“萨德”,部分原因就在于,其他反导系统的性能无法满足要求。
然而,“萨德”同样不是完美无缺的。假设朝鲜利用潜艇装载导弹,航行至韩国沿海发射,该系统仍有很大几率无法及时做出反应。“商业内参”指出,从这种意义上讲,“萨德”在面对更先进、更高效的俄罗斯及中国导弹时,作战能力同样会大打折扣。美媒由此总结说,美国对朝鲜可以保持强硬,但在同中俄打交道时必须懂得运用外交手腕,才能确保地区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