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7年01月18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外媒:中国外企白领风光不再

本报特约撰稿 肖竟   青年参考  ( 2017年01月18日   12 版)

    在中国,“外企白领”的身份曾颇令人羡慕。如今,随着外企在中国扩张的放缓,“外企白领”风光不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

    在外企工作难圆“中产梦”

    从重点大学毕业的Mary在一家位于北京CBD的外企工作3年,每月税前15000元的工资听上去似乎挺体面,然而剔除租房、日常消费,她的收入所剩无几。

    “在外企工作的我们不像国企和事业单位那样能享受物美价廉的食堂等隐形福利,也感受不到国内一流私企的蓬勃活力和激励机制。”Mary告诉英国《金融时报》,“我们涨工资的幅度是和国外的CPI挂钩的,根本无法适应国内的需求。”

    Mary坦言,换到10年前,眼前的这份工作或许能为她带来光鲜亮丽的中产生活,而现在却只够她“挤公车、叫外卖,付通州那间出租屋的房租”。放下手中的星巴克咖啡,这个年轻的女孩有些无奈地笑道:“前段时间有个风靡网络的段子,写字楼里的琳达、薇薇安、Julia,春节回到家,又变回村里的翠花、小红、丫蛋。这何尝不是我们这种京漂小白领的真实写照呢?”

    《金融时报》称,上世纪90年代末,中国应届毕业生一度以成为外企白领为荣。曾几何时,对求职者来说,一份外企的工作意味着职业化、收入优厚、更加重视精神追求。然而,随着外企在中国扩张的放缓,“中产梦”不再与外企挂钩,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离开外企。

    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在经历了十几年的飞速增长后,外企务工人员已从2013年的1566万人减少到2015年的1446万人。在外企最为密集的上海,最新一项调查显示,2016年上海的外商投资企业中,仅有48%有招聘应届大学毕业生的计划,比上一年下降了21个百分点。

    对Mary来说,曾经让自己无比期待的外企工作如今渐渐褪色——咖啡馆不再是生活方式的代名词;西装被认为是只有中介员工才穿的衣服,牛仔裤T恤衫才够时髦;Lily、Linda之类的英文名不再给人“高大上”的洋气感,而是人们消遣的对象。

    “我不认为自己属于中产阶层,凭我的工资,一辈子都没法在北京买房。”Mary说,“和10年前相比,外企现在的优势小得多;10年前的人们可能很容易通过在外企工作跻身中产阶层吧。”

    “跨国企业的‘好日子’似乎屈指可数了”

    是去还是留,这是铁道信号工程师威廉·沈一直在思考的问题。留在原岗位、继续效力一家知名德国制造联合巨头,还是辞职进入一家成立仅6年的中国私企?

    去年7月,沈孤注一掷,从2005年起效力的外企辞职,在一家总部位于北京的国内制造企业担任高管。“我想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进入国内企业前一直在跨国公司工作;但在外企接受培训、工作几年后,又开始考虑我们的职业路径。” 他告诉香港《南华早报》。

    年近四十的沈不确定自己的选择是否正确。他现在最大的担心是,能否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我和很多人聊过,大家一致认为跨国企业的未来不像过去那样有希望,而一些国内企业虽然仍处在初创阶段,但发展很猛。”

    沈的观点与过去30年间求职者对外企的趋之若骛形成了刺眼的对比。沈的离职是越来越多选择另谋出路的外企员工的缩影。一份来自私人调查机构的人力资源调查数据显示,2004年,超过六成受访者表示希望在外企谋得一份工作;而2015年,希望在外企工作的受访者仅为25%。

    在美国《华尔街日报》看来,长期以来,外企工作在中国备受推崇,原因在于,与中国国内的竞争对手相比,外企的薪水和培训更胜一筹。“当中国在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外开放、进行企业改革时,中国政府为吸引外资采取了诸多优惠政策,这意味着外企享有比在全球其他市场更有吸引力的环境和更快速的发展。但随着一些优惠政策的取消,中国企业正成为外企强劲的竞争对手,跨国企业的‘好日子’似乎屈指可数了。”

    《金融时报》指出,中国已经成为很多海外公司增长最快的市场,但由于国外业务的拖累和决策流程较慢,外国企业很难跟上中国日新月异的产业变化,而这直接影响了它们在中国的资源投放。事实上,在目前的经济环境下,很多外企的内部福利开始削减。智联招聘的调查数据称,2015年,66%的外企白领没有收到预期中的年终奖金,一些员工收到了令人匪夷所思的奖金替代品,比如5公斤猪肉,或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百万富翁的书。

    《南华早报》称,在外企不复当年辉煌的情况下,出手阔绰的国内私企特别是互联网公司,逐渐成为最具吸引力的雇主。在薪资原因之外,“对未来职业发展的支持”是受访者最为重视的因素。互联网产业的灵活性和激励机制,让外企的中高层跃跃欲试。

    朱先生来自一家国际著名的安全服务公司,已经做到中层的他却投奔了国内私企。谈及跳槽原因,他告诉《金融时报》:“全球业绩萎靡,加上中国市场缺乏亮点,我们公司从年初就开始裁员,整个企业都人心惶惶无心工作,虽然裁不到我,但我还是决定离开。在私企虽然比在外企忙了很多,但和领导沟通比较及时,并且年终奖和效益挂钩,让我重新焕发了活力。”

 

外媒:中国外企白领风光不再
全新奥迪A4 allroad:“全能生活家”的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