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2月2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小留学生回国之后

本报特约撰稿 薛牧青   青年参考  ( 2016年12月21日   15 版)

    2015年3月21日,北京第20届中国国际教育巡回展上,家长带小朋友在新西兰留学展台咨询。

    近几年,越来越多中学生甚至小学生出现在留学生队伍中,他们被贴上了“早留鸟”、“小留学生”的标签。相比花两三年出国读本科或硕士的人来说,小留学生在异国他乡的时间往往更长——少则四五年,多则10年,加之处于“三观”形成的时期,海外生活对他们的影响更加深远。当他们回国后,会有什么不同的经历与感受?回望过去,小小年纪离开故土独自生活,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早在2014年,美国媒体就关注了国际学生低龄化的问题。据《今日美国》报报道,成千上万的国际学生涌入美国高中就读,作为日后踏入美国大学的第一步,其中大部分学生来自中国。美国学术流动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员称:“这些国际学生的最终目标是美国的高等教育,他们看重的是高中的大学录取率和SAT(美国高考)分数,权衡这些指标对他们申请大学是否有利。”

    近两年,低龄留学生更是有增无减,据今年10月22日发布的《中国出国留学发展趋势报告2016》显示,在美国、加拿大、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主要英语留学目的国,中国小留学生占比都位居该阶段国际学生首位。

    报告指出,我国出国学习学生的结构正快速变化。赴美留学生中,研究生占比已从10年前的近80%跌至去年的42%,今年将降至40%以下。与此同时,以中学生为主体的低龄留学发展迅猛。截至去年11月,赴美就读的中小学生已多达34578人,占在美就读的国际中小学生的52%,和10年前相比,增长近百倍,并保持着两位数增长。赴英中小学生同比增长也高达29.7%。

    出国读中学在一线城市已成为潮流,对这一现象的讨论也越来越多。笔者采访了3位中学就走出国门的“小留学生”,他们现在已回国工作多年,或再次选择出国深造。从他们身上,我们或许可以看到低龄留学的得与失。

    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

    王先生17岁就被家人送到英国留学,说起父母的初衷,他有些无奈:“因为我在国内学习成绩太差了,父母感觉我肯定考不上大学,只好为我找了一条出路,就是出国。”

    去英国前,王先生几乎一句英语不会说,他清楚地记得自己第一次在伦敦希斯罗机场转机时,问“WC”在哪里,却没有一个人知道他在说什么,直到遇见一个台湾人,才解决了问题。

    初到英国纽卡斯尔的诺桑比亚大学预科班就读时,王先生并没有感到太多不适应。他说:“可能那时候年纪小,适应能力比较强,只有最初几天比较想家,那种感觉只持续了一周。后来对新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感到很新鲜,想家的感觉很快就没有了。”

    最初,王先生只敢去超市买东西,因为在超市里,虽然看不懂英文,但可以看懂数字,结账时只要根据显示屏上的数字付钱就可以了。但他逐渐意识到,不能这样“混”下去,于是开始努力说英语,本着“我是外国人,说错了也不丢人”的想法,硬着头皮和当地人聊天,半年后就能说一口流利的英语了。然而,去了一趟伦敦后,王先生发现自己说的并不是地道的“英语”,而是伦敦人听着都费劲的纽卡斯尔“方言”。经受了这个“无情的打击”之后,王先生从头开始,跟着电视纠正自己的口音。

    在英国生活了7年,王先生拿到了电子多媒体设计的本科毕业证,也练就了一手好厨艺,在英国这个没有美食的国度,他可以依靠自己的手艺一解“舌尖上的乡愁”。

    王先生表示,在国外待了这么久,回国确实有挺多不适应的地方,空气质量、生活习惯都需要重新适应。“有些生活习惯一时改不过来,说话会不时夹杂一些英语,别人就会觉得我‘装’,但实际上我是真的反应不过来。”

    刚回国时,父母希望王先生考公务员,在政府部门工作。他却坚决地表示:“别费劲了,我想按照自己的方式活着。”初涉职场,他感受到自己和同事的处事风格很不一样,在英国多年受的教育让他在工作上有些死板,不会处理人际关系,更不会阿谀奉承。换了一份与外国人打交道比较多的工作后,这种不适应少了很多。在先后从事电子产品贸易、教育行业的两份工作后,王先生发现,中规中矩的白领生活不能击中他的兴奋点。于是,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业之路。

    回顾留学的7年时间,王先生表示,他深切感受了英国文化,长了很多见识,学到了很多东西,“这是一辈子中非常重要的经历”。

    每段人生都无法重来

    说起17岁就出国读书这件事,刘先生似乎并不认为这有多么特别。他是因为家长工作调动,才作为家属被“一起带走”的。出国前的1个月,他还在中国为高考做准备,虽然没到高三的冲刺阶段,但竞争的观念与心态一早就建立起来了。

    他说:“我接受的教育很单一,就是在竞争中争取优势,其他的都可以暂时不理会。”这样的心态在他初到美国霍普金斯高中读11年级时,受到了很大的震动。

    刚到美国,刘先生就发现自己与美国高中生在观念上有根本不同。美国高中生似乎不把竞争和学习看得很重要。两位平时在学习上投入很少的美国男同学,却在篮球方面有非常优异的表现,这令刘先生认识到,成长的轨迹可以有很多条,最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那一条。同时,刘先生看到,美国同学从穿着到言行都流露出个性和自信,而在国内一直穿校服的他在短期内很难与同学有深度交流。

    在美国生活了8年,刘先生于2012年回国,在外国驻华领事馆工作。谈及为什么回国,他表示:“只是因为当时有这么一个合适的工作机会。我是学政治科学专业的,当时在国外没有类似的工作机会。”

    在职场上,刘先生认为自己所有的不适应只是因为走出了校园而已,很难区分国内与国外职场的差别。反倒是生活上,北京的雾霾让他刚回国时感到了不适,食品也令他遭受了几次肠胃炎的折磨。他清楚地记得,一次因肠胃炎去看病时,大夫对他说:“你的肠胃太干净了。”同时,北京的地铁线路在他出国的几年里增加了很多条,客流量之大令他“大开眼界”。

    2015年,刘先生选择了再次出国深造,这也是他一直以来的计划。他拥有政治科学的硕士学位,但他希望拿到公共事务方面的硕士学位。谈起出国留学是不是正确的选择,他说,“很难判断对错”,因为每段人生都无法重来。

    13岁的小留学生

    金小姐是2000年英国驻北京大使馆签出的无成人陪读的年龄最小的留学生。年仅13岁的她懵懵懂懂地踏上了英国怀特岛,在一所中学读七年级。

    她表示,父母送她出国的初衷是让她接受不一样的教育,看看外面更广阔的世界,不要局限了自己,同时,锻炼一下独立生活能力。初到英国,她最不适应的就是语言,一些习惯用语、发音和她在国内学的不一样,老师上课时写的板书她也看不懂。

    在英国生活了8年,金小姐在著名的艺术院校圣马丁大学拿到了艺术设计本科毕业证。由于英国的移民政策比较严格,想要留下并非易事,加之思乡心切,金小姐选择了回国发展。目前,她在香港一家媒体工作。在国内职场,金小姐最不适应的是“人浮于事,专业精神不强,讲人情”这样的“通病”。

    谈起留学的那些时光,金小姐最深刻的体会是,在交往能力、独立性、适应能力方面,自己与很多同龄人相比具有很大的优势。她说:“这才是留学最大的收获。”她认为,留学是很棒的事,可以看到其他国家的优点与缺点。眼界开了,阅历丰富了,看很多问题自然会更透彻。和同龄人相比,金小姐认为自己的心态更成熟。

    本版图片来源 CFP

 

小留学生回国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