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1月0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加班文化”下没有赢家

作者[英]玛格丽特·赫弗南   青年参考  ( 2016年11月09日   03 版)

    我们可以看到机械损坏,可以注意到肢体残缺,可我们看不到破碎的心灵。“加班文化”的盲区在于它不承认人脑也有极限,最终损害了健康,让人不能尽其才。

    工程师谈到“资产完整性”的时候,通常指的是在设备损坏前加以维护和修理的良好习惯。使用大量机器的企业非常重视这一点,主要使用人力的公司则鲜少重视此事。

    尽管据我所知,除日本以外,没有哪个国家有专门指代工作过度劳累导致死亡的词语——“Karoshi”(过劳死),我们还是需要一个这样的词。因为,过劳死并非日本独有,日本只是第一个看得足够深入从而认识到问题的国家。这个在上世纪70年代发明的词语上月重现于日本报端——东京劳动局裁定,广告公司电通的年轻雇员Matsuri Takahashi自杀是工作过度劳累所致。她生前曾在1个月里加班105个小时。

    我认识的大多数首席执行官,通常每天工作12小时或者15小时,每周工作6天或7天。很少有人听说过工作效率并非线性。事实上,一周工作约40个小时以后,人就会开始疲劳,导致出错,然后需要花时间来收拾烂摊子:修正错误的决定,平复愤怒的情绪——到头来白忙一场。

    有关这一点,效率专家弗兰克·吉尔布雷思(Frank Gilbreth)有个经典又好笑的描述。他说,如果同时使用两片刀片刮胡子,刮得会更快,但之后他不得不把省出来的全部时间,浪费在用创口贴处理刀片留下的伤口上。

    少数高管喜欢吹嘘自己的忍耐力,但他们私下承认,这树立了糟糕的榜样。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学会把在周末拟好的电子邮件储存在发件箱里。说来有些讽刺,2013年在伦敦金融城工作的一名美国银行实习生的死迅速被定性为过劳死,表明每个人都完全清楚,经济危机和好工作的相对稀缺正在摧残那些处于金字塔底层的人。

    这与英国流行病学家迈克尔·马尔莫(Michael Marmot)对1万名公务员进行的纵向研究的结论一致:压力集中于金字塔的顶端和底层。但当玛丽安娜·弗塔嫩(Marianna Virtanen)继续研究压力的长期后果时,她发现每天工作11小时或更久,会使人出现重度抑郁的风险加倍。长期长时间工作也与中年时期的认知能力下降(推理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力都出现退化)存在相关性。

    如果这类损害导致可见的伤害,企业也许会更加注意。问题在于,大多数人很难接受这一观点,即思维活动是由大脑完成的生理活动,而大脑,就像任何器官一样,能力是有限度的。我们可以看到机械损坏,可以注意到断胳膊断腿,可我们看不到破碎的心灵,直到为时已晚。正念、韧性训练等人们以为可以消除过劳的项目的流行,或许能带来暂时的缓解,但这些项目很少能称得上治本之策。部分原因在于,它们旨在提高人的忍耐力,反而会让问题持续得更久。我们知道机器有极限,却喜欢想象我们自身没有极限。

    靠加班时间衡量员工表现的严酷文化,不可避免地会导致疲劳和视野狭窄,不利于解决问题。从减少成本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企业文化是有效的,但在声誉和判断至关重要的领域,这样的企业文化相当危险。如果我们想确保创造性、原创性,掌握复杂的问题,就必须承认人脑存在生理极限。如果我们无视100多年来对人类工作效率的研究,把人当做配备着有缺陷的电池的机器人一样去管理,就浪费了人的才能,牺牲了我们自身的利益。

    (作者是企业咨询师,著有专著《视而不见》。)

    ▋《金融时报》中文网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

 

不擅社交?行为科学帮你!
“加班文化”下没有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