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马来西亚寻觅孙中山的足迹
阙维杭 文/摄
青年参考
(
2016年11月09日
27
版)
2016年8月,因参加“世界华文作家访槟城”活动,我有了一趟难忘的马来西亚槟城之旅。
几番温习史料得知,槟城早在2008年就和马六甲城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槟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果然没有让我们一行失望——市井风情,巷陌踪影,滨海涛光,椰风蕉雨,令人目不暇接;4天4夜的逗留盘桓,像时空凝固般既急切又舒缓,不但收获了满满的旅行惊喜,也发现这里居然与中国、与中国近代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此地的华人社区,一如数百年前的移民先驱,勤勉而谦卑,勤劳而智慧,安心安逸地在异国他乡做生活的主人,但是只要地球村一有动静,只要故国的土地有所召唤,他们就不会沉寂。就如当年槟榔屿的侨民先辈,感动于孙逸仙宣讲的三民主义,便义无反顾地典卖身家,率先为之捐款筹款;就如当年槟榔屿的青年才俊乃至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争相投入黄花岗起义的战火,或者成为在那九曲十八弯的崎岖山路抗击日寇侵略的南侨机工的一分子。
小小的槟城,在风云激荡的历史中写下了大大的惊叹号;这个恍如世外桃源般的悠闲岛屿,曾经奏响改变中国变革进程的旋律。从1905年到1911年,孙中山先生至少5次踏足槟城,并于1910年在这里策划了广州黄花岗起义,从而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难能可贵的是,当孙中山在欧美、新加坡等地宣传革命发动民众筹款遭遇挫折之际,马来西亚尤其是槟城的华人最大程度地接纳了他,支持了他。自1905年起,孙中山的足迹遍及马来西亚芙蓉、吉隆坡、马六甲、槟城、太平、江沙、和丰、怡保、务边、九洞等地的矿场、橡胶园和街市,冒着被捕的危险宣扬革命理念并组织同盟会。1906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他将海外革命基地从新加坡移至槟城,并于1910年11月13日在槟城举行了策动黄花岗起义、影响中国革命之巨变的同盟会秘密会议,史称“庇能会议”(PINANG,槟城旧称的音译)。
我们终于见到了那座二层的白色建筑,那座门口还悬挂着蓝底白字的“槟城阅书报社”牌匾的小洋房,这块牌匾上面就是“槟城孙中山纪念馆”的牌匾。楼前的小广场上竖立着孙中山和当地华侨吴世荣、黄金庆的三人铜雕像,雕像坚毅的目光、无畏的姿态和奋勇当先的瞬间惟妙惟肖,再现了革命先驱当年在槟城策划革命的风起云涌。
这栋如今辟为“槟城孙中山纪念馆”(Penang Sun Yat Sen Centre)的小白楼,就是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在槟城运筹帷幄的地方,是孙中山第一次踏足槟城演讲动员民众的地方。当年孙中山在槟城成立同盟会的同时,也在槟城成立了“阅书报社”,为其革命活动做掩护及宣传革命理念。1910年,孙中山深感“非设立报馆,无以唤醒民众”,遂在槟城创办了华文报纸《光华日报》。该报取“光我华夏”之义,孙中山亲书报头,迄今仍然每天出报,是马来西亚北部最畅销、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日报之一。
阅书报社原址本是富豪俱乐部小兰亭,1906年,孙先生在这里认识了槟城华人吴世荣、黄金庆,他们感于孙中山热血沸腾的演讲和义无反顾的行动,成为孙中山发起革命的重要支持者,并且与孙中山一起建立报社,使槟城成为革命志士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孙中山因长年在海外奔波为革命筹款,早已名声在外,多次被拒绝入境,甚至遭到追杀。彼时,不仅香港拒绝他入境,新加坡、安南(越南旧称)、暹罗(泰国旧称)、日本也逼迫他离境。孙中山辗转来到马来西亚,最后将革命基地转移到槟城,则与他在槟榔屿遇到了吴世荣、黄金庆等当地坚定不移的华侨支持者紧密相关。
如今的孙中山纪念馆展馆面积虽然不大,却用精心设计的塑像和史料图片相结合的展览形式,将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贤当年的业绩一一再现,那些塑像人物和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尤其是将孙中山发动10次起义的来龙去脉和结局都条分缕析地一一呈现,让参观者既领略到全景式的历史脉络,又感悟到局部细节的真切。
大厅四壁悬挂的孙中山等先辈书写的条幅、对联和正中的孙中山先生遗像,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令人观之肃然起敬。馆内厅堂一侧的墙上,有醒目的《槟城孙中山史迹巡礼》导览路线图,其中槟城每一栋与孙中山有关的建筑都挂上了孙中山肖像及历史介绍标志牌。这是槟城民间团体“槟城古迹信托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根据与孙中山及其支持者有关的历史遗迹绘制的,让曾经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颇具导览观赏性和立体感。
参观孙中山纪念馆的次日上午,槟城降下了阵阵细雨,凉风洗刷了酷热,我们穿越槟城世界文化遗产区范围内蜿蜒曲折的历史街区,或是在一排排富有南洋情调的骑楼下前行,或是在霏霏细雨中跨街串巷,踏过青石板步道,穿越石柱门洞廊柱,倘徉在那家家繁花盛开,处处红瓦白墙铁雕栏的古朴民居群落,感到时光倒流美不胜收,很快便走近了打铜仔街120号的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Sun Yat Sen Museum Penang)。
坐落在古街区的这座二层楼,夹在一排老楼之间,倘若不是大门左侧放着一张印有孙中山像并标明“孙中山槟城基地”的木板招贴画,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与孙中山有关联的所在。
古色古香、镶嵌着金色图案的两扇门内,窗棂古朴依旧,精致的木雕屏风和神台依旧,神台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后厅堂中间那张很长很长的长方形桌子也依旧如昔,据基地纪念馆的接待员告知,当年孙中山就是在这里召开“庇能会议”,发动部署黄花岗起义并为之筹款的;今天纪念馆屋内的摆设和家具基本按照原状布置,可以看到精致的木雕屏风和神台,以及斑驳的牌匾。据说,当年孙中山演讲时声泪俱下,在场人士无不动容,即席筹得马币8000余元,这笔款项为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石。
事实上,这座建于1875年、隐蔽于槟城众多老楼间的房子,在1909年至1911年期间成为孙中山及其同盟会成员聚首之地,自然也成了孙中山策划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在此住过好几个月。由于要严防清政府联络当地衙门的追捕,选择这座楼宇也极有深意。厨房的后面有扇极不显眼的小门,传说当年一有异常动静,孙中山就会从这后门遁去,隐藏于市声之中。
这处老屋原为槟城庄氏家族的庄清意女士拥有,当她及家人得知这里曾经是庇能会议的举办地之后,都同意将老屋改作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并对外开放,与公众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先驱者。2001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亲自参加了纪念馆的揭幕仪式。
孙中山凭借自己对共和理想的执著,谙熟天下变革大势而高瞻远瞩的情怀,以及对革命事业充满激情的热爱,在槟城多个场所做过多场激越人心的演讲,比如在阅书报社、打铜仔街120号这样被他和同盟会视为革命基地的地方的演讲,比如在当地的华人社区公开演讲,比如在平章会馆成立之际发表“欲救中国必先推倒满清”的演讲。
平章会馆的旧址,如今屹立着一座十层大厦,就是今天的槟州华人大会堂(简称华堂)。在华堂,我们看到也体会到槟城的华侨华人正一脉相承,对推翻帝制的革命先贤何等敬仰,对祖籍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何等关切。华堂礼堂的进门背后,悬挂着晚清官员张之洞题的金底黑字匾额“赤县同春”,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时光。
槟城华人华侨100多年前对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的支持,无论是金钱资助还是理念认同乃至实际参与,在海外都是难能可贵甚至首屈一指的。
据史料记载,吴世荣自1905年认识孙中山后,经历过孙中山发起的10次起义,次次都慷慨解囊,一方富豪倾家荡产。吴世荣的妻弟谢松山曾经回忆说:“由于他专心一志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差不多把父亲遗下来的各项生意逐渐荒废了,但他仍然不以为意;相反的,因革命事业有所急需,他不惜向人举债应付,甚至宁可将自己的产业一块一块地卖去,而不愿坐视革命党人的困难。”有资料介绍:“1907年,除自己的瑞福园外,连其岳父谢德顺所遗留之红毛路(Northern Road)五层楼大厦,都悉数变卖充革命党军饷。”他自己家徒四壁,淡泊如常。
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72烈士中有4人来自槟城。抗战时期,槟城华侨捐款居全马来西亚之冠,大批槟城机工放弃安定生活,前赴后继赶往滇缅公路协助运输国际援华物资。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元旦,吴世荣作为南洋各埠同盟会总代表,应邀回国出席中华民国“开国大典”。媒体称,当时孙中山亲到上海码头迎接,轮船抵岸,吴世荣在军乐声中下船,孙中山箭步上前,紧紧拥抱吴世荣,随后发表演说,其中就提到后来史家和海外侨界都津津乐道的名言“华侨是革命之母”,这是孙中山的真切体验,是其当年流亡海外尤其是在槟城获得华侨鼎力支持资助的肺腑之言,也道出了当年海外华侨支持革命的事实。
2016年8月,因参加“世界华文作家访槟城”活动,我有了一趟难忘的马来西亚槟城之旅。
几番温习史料得知,槟城早在2008年就和马六甲城共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而槟城这座世界文化遗产之城果然没有让我们一行失望——市井风情,巷陌踪影,滨海涛光,椰风蕉雨,令人目不暇接;4天4夜的逗留盘桓,像时空凝固般既急切又舒缓,不但收获了满满的旅行惊喜,也发现这里居然与中国、与中国近代革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此地的华人社区,一如数百年前的移民先驱,勤勉而谦卑,勤劳而智慧,安心安逸地在异国他乡做生活的主人,但是只要地球村一有动静,只要故国的土地有所召唤,他们就不会沉寂。就如当年槟榔屿的侨民先辈,感动于孙逸仙宣讲的三民主义,便义无反顾地典卖身家,率先为之捐款筹款;就如当年槟榔屿的青年才俊乃至养尊处优的富家子弟,争相投入黄花岗起义的战火,或者成为在那九曲十八弯的崎岖山路抗击日寇侵略的南侨机工的一分子。
小小的槟城,在风云激荡的历史中写下了大大的惊叹号;这个恍如世外桃源般的悠闲岛屿,曾经奏响改变中国变革进程的旋律。从1905年到1911年,孙中山先生至少5次踏足槟城,并于1910年在这里策划了广州黄花岗起义,从而掀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
难能可贵的是,当孙中山在欧美、新加坡等地宣传革命发动民众筹款遭遇挫折之际,马来西亚尤其是槟城的华人最大程度地接纳了他,支持了他。自1905年起,孙中山的足迹遍及马来西亚芙蓉、吉隆坡、马六甲、槟城、太平、江沙、和丰、怡保、务边、九洞等地的矿场、橡胶园和街市,冒着被捕的危险宣扬革命理念并组织同盟会。1906年,广州新军起义失败后,他将海外革命基地从新加坡移至槟城,并于1910年11月13日在槟城举行了策动黄花岗起义、影响中国革命之巨变的同盟会秘密会议,史称“庇能会议”(PINANG,槟城旧称的音译)。
我们终于见到了那座二层的白色建筑,那座门口还悬挂着蓝底白字的“槟城阅书报社”牌匾的小洋房,这块牌匾上面就是“槟城孙中山纪念馆”的牌匾。楼前的小广场上竖立着孙中山和当地华侨吴世荣、黄金庆的三人铜雕像,雕像坚毅的目光、无畏的姿态和奋勇当先的瞬间惟妙惟肖,再现了革命先驱当年在槟城策划革命的风起云涌。
这栋如今辟为“槟城孙中山纪念馆”(Penang Sun Yat Sen Centre)的小白楼,就是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在槟城运筹帷幄的地方,是孙中山第一次踏足槟城演讲动员民众的地方。当年孙中山在槟城成立同盟会的同时,也在槟城成立了“阅书报社”,为其革命活动做掩护及宣传革命理念。1910年,孙中山深感“非设立报馆,无以唤醒民众”,遂在槟城创办了华文报纸《光华日报》。该报取“光我华夏”之义,孙中山亲书报头,迄今仍然每天出报,是马来西亚北部最畅销、历史最悠久的华文日报之一。
阅书报社原址本是富豪俱乐部小兰亭,1906年,孙先生在这里认识了槟城华人吴世荣、黄金庆,他们感于孙中山热血沸腾的演讲和义无反顾的行动,成为孙中山发起革命的重要支持者,并且与孙中山一起建立报社,使槟城成为革命志士在南洋的活动中心。
孙中山因长年在海外奔波为革命筹款,早已名声在外,多次被拒绝入境,甚至遭到追杀。彼时,不仅香港拒绝他入境,新加坡、安南(越南旧称)、暹罗(泰国旧称)、日本也逼迫他离境。孙中山辗转来到马来西亚,最后将革命基地转移到槟城,则与他在槟榔屿遇到了吴世荣、黄金庆等当地坚定不移的华侨支持者紧密相关。
如今的孙中山纪念馆展馆面积虽然不大,却用精心设计的塑像和史料图片相结合的展览形式,将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贤当年的业绩一一再现,那些塑像人物和场景无不栩栩如生,尤其是将孙中山发动10次起义的来龙去脉和结局都条分缕析地一一呈现,让参观者既领略到全景式的历史脉络,又感悟到局部细节的真切。
大厅四壁悬挂的孙中山等先辈书写的条幅、对联和正中的孙中山先生遗像,都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物,令人观之肃然起敬。馆内厅堂一侧的墙上,有醒目的《槟城孙中山史迹巡礼》导览路线图,其中槟城每一栋与孙中山有关的建筑都挂上了孙中山肖像及历史介绍标志牌。这是槟城民间团体“槟城古迹信托会”在当地政府支持下,根据与孙中山及其支持者有关的历史遗迹绘制的,让曾经沉寂的历史鲜活起来,颇具导览观赏性和立体感。
参观孙中山纪念馆的次日上午,槟城降下了阵阵细雨,凉风洗刷了酷热,我们穿越槟城世界文化遗产区范围内蜿蜒曲折的历史街区,或是在一排排富有南洋情调的骑楼下前行,或是在霏霏细雨中跨街串巷,踏过青石板步道,穿越石柱门洞廊柱,倘徉在那家家繁花盛开,处处红瓦白墙铁雕栏的古朴民居群落,感到时光倒流美不胜收,很快便走近了打铜仔街120号的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Sun Yat Sen Museum Penang)。
坐落在古街区的这座二层楼,夹在一排老楼之间,倘若不是大门左侧放着一张印有孙中山像并标明“孙中山槟城基地”的木板招贴画,很难想象这是一个与孙中山有关联的所在。
古色古香、镶嵌着金色图案的两扇门内,窗棂古朴依旧,精致的木雕屏风和神台依旧,神台上安放着孙中山先生的遗像;后厅堂中间那张很长很长的长方形桌子也依旧如昔,据基地纪念馆的接待员告知,当年孙中山就是在这里召开“庇能会议”,发动部署黄花岗起义并为之筹款的;今天纪念馆屋内的摆设和家具基本按照原状布置,可以看到精致的木雕屏风和神台,以及斑驳的牌匾。据说,当年孙中山演讲时声泪俱下,在场人士无不动容,即席筹得马币8000余元,这笔款项为黄花岗起义和辛亥革命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石。
事实上,这座建于1875年、隐蔽于槟城众多老楼间的房子,在1909年至1911年期间成为孙中山及其同盟会成员聚首之地,自然也成了孙中山策划革命的大本营,孙中山在此住过好几个月。由于要严防清政府联络当地衙门的追捕,选择这座楼宇也极有深意。厨房的后面有扇极不显眼的小门,传说当年一有异常动静,孙中山就会从这后门遁去,隐藏于市声之中。
这处老屋原为槟城庄氏家族的庄清意女士拥有,当她及家人得知这里曾经是庇能会议的举办地之后,都同意将老屋改作孙中山槟城基地纪念馆并对外开放,与公众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先驱者。2001年,时任马来西亚总理的马哈蒂尔亲自参加了纪念馆的揭幕仪式。
孙中山凭借自己对共和理想的执著,谙熟天下变革大势而高瞻远瞩的情怀,以及对革命事业充满激情的热爱,在槟城多个场所做过多场激越人心的演讲,比如在阅书报社、打铜仔街120号这样被他和同盟会视为革命基地的地方的演讲,比如在当地的华人社区公开演讲,比如在平章会馆成立之际发表“欲救中国必先推倒满清”的演讲。
平章会馆的旧址,如今屹立着一座十层大厦,就是今天的槟州华人大会堂(简称华堂)。在华堂,我们看到也体会到槟城的华侨华人正一脉相承,对推翻帝制的革命先贤何等敬仰,对祖籍国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何等关切。华堂礼堂的进门背后,悬挂着晚清官员张之洞题的金底黑字匾额“赤县同春”,仿佛还在诉说着往昔的时光。
槟城华人华侨100多年前对孙中山等辛亥革命先驱的支持,无论是金钱资助还是理念认同乃至实际参与,在海外都是难能可贵甚至首屈一指的。
据史料记载,吴世荣自1905年认识孙中山后,经历过孙中山发起的10次起义,次次都慷慨解囊,一方富豪倾家荡产。吴世荣的妻弟谢松山曾经回忆说:“由于他专心一志为革命事业而奔走,差不多把父亲遗下来的各项生意逐渐荒废了,但他仍然不以为意;相反的,因革命事业有所急需,他不惜向人举债应付,甚至宁可将自己的产业一块一块地卖去,而不愿坐视革命党人的困难。”有资料介绍:“1907年,除自己的瑞福园外,连其岳父谢德顺所遗留之红毛路(Northern Road)五层楼大厦,都悉数变卖充革命党军饷。”他自己家徒四壁,淡泊如常。
黄花岗起义中牺牲的72烈士中有4人来自槟城。抗战时期,槟城华侨捐款居全马来西亚之冠,大批槟城机工放弃安定生活,前赴后继赶往滇缅公路协助运输国际援华物资。
辛亥革命胜利后的1912年元旦,吴世荣作为南洋各埠同盟会总代表,应邀回国出席中华民国“开国大典”。媒体称,当时孙中山亲到上海码头迎接,轮船抵岸,吴世荣在军乐声中下船,孙中山箭步上前,紧紧拥抱吴世荣,随后发表演说,其中就提到后来史家和海外侨界都津津乐道的名言“华侨是革命之母”,这是孙中山的真切体验,是其当年流亡海外尤其是在槟城获得华侨鼎力支持资助的肺腑之言,也道出了当年海外华侨支持革命的事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