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10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在肯尼亚读懂“中国名片”

本报特约撰稿 舒波 陈哨   青年参考  ( 2016年10月19日   10 版)

    正在建设中的蒙内铁路

    编者按:

    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夏天,由不同专业的5名同学组成的清华大学研究生实践队伍,登上了前往非洲大陆的航班。他们此行的目的地,是9200余公里外的肯尼亚蒙巴萨-内罗毕铁路(以下简称“蒙内铁路”)。

    肯尼亚是中国“一带一路”战略在非洲的支点,是新丝路建设中获得中国资金援助最多的国家。2014年5月,李克强总理访问肯尼亚期间,中肯签署了关于蒙内铁路的合作协议。

    蒙内铁路联通了肯尼亚第一大港口城市蒙巴萨和首都内罗毕,规划全长2700公里,是肯尼亚百年来新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肯尼亚第一条全中国标准铁路。作为东非铁路网的咽喉,这条铁路的修建将使肯尼亚的GDP增长达到8%,成为非洲大陆上的经济脉搏。从蒙巴萨驶往首都内罗毕将从过去超过19小时缩短为4个小时。铁路的建设,将把中国的资金、技术、标准、装备制造和管理经验带入非洲。

    以国家战略为导向,为培养满足国际化需求的人才,清华大学与蒙内铁路的承建方——中国路桥工程公司携手,签订了共建研究生社会实践试点基地的合作协议。这也是清华大学的社会实践课程首次走出国门。参与实践的博士、硕士研究生们,要在完全陌生的环境中,与来自非洲大陆的工程师和管理人员一起,开展调研和工作。他们对肯尼亚的初体验是什么,会在工作中生出哪些感悟?本报特约参与此次实践的同学分享体会,以飨读者。

    长期受到英国殖民的影响,外来文化与土著文化碰撞、交融,造就了复杂的肯尼亚。

    内罗毕是这一切的缩影:靠左行驶的道路、完整的英式法律体系、理想化的西方礼仪范式,还有路边赤裸的红土、原始粗糙的陶器、模糊的行政规程、瞄准程序漏洞的律师,这一切在内罗毕共存。不断推进的全球化发展及当地文化和现代文明的冲突,使得肯尼亚的文化环境日益复杂,这也使得蒙内铁路的建设出现了各种困难。

    与蒙内铁路并行的,是殖民地时期由英国人建造的英制米轨建造的铁路,而中国正在建造的铁路标准为1.435米,这是肯尼亚历史上第一条这样宽度的铁路,而英制米轨只有1米。新建的这条标准铁路能大大提升当地交通的运力,解决物流的大问题。

    “就像这条米轨,100年前,英国人用武力获得制定世界规则的权力;现在,中国人正在用援助与和平,重建世界的秩序。”参与实践的清华水利系博士生吴韬说。他了解到,在立项之初,不少肯尼亚人对用蒙内铁路替代原有英轨表示不理解。中国企业用一系列“中国力量”打消了当地人的质疑:为了减少铁路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路桥公司专门建起净高6.5米的桥梁式通道,让身高5米多的长颈鹿也能顺利通行;为了提升肯尼亚工人的生活质量,中国企业建立了一片区域引进当地小吃,使得在标段中工作的非洲工人能以低廉的价格获得方便的美食,“很多非洲工人把那片区域戏称为中肯友谊街”。

    “在中方一线技术人员的帮助下,越来越多的当地人能胜任高技术要求的工作,提高了职业技能,这是最好的中国名片!”参与实践的清华公共管理学院硕士生黄一鹤表示,工作让她收获了来自肯尼亚人的温暖。她收到过当地人赠予的漂亮的手工手链,享受过他们亲手烹饪的佳肴,和他们一起游戏,一起拍照。

    参与实践的同学们有一个共同心愿,就是中非友谊像这绵延的铁轨般一路向前。无论身处何方,转身向东都会有结实的肩膀;无论位居何处,挺起胸膛都是“中国名片”。

    作者舒波,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硕士一年级研究生;陈哨,清华大学新闻系硕士三年级研究生。

 

在肯尼亚读懂“中国名片”
初遇内罗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