凭借华美的文笔与丰富的想象力,德国作家卡尔·梅让美国西部文学在异乡落地生根。亿万和这位作家一样未曾踏足美国的普通读者,追捧的不仅是印第安人和牛仔们的勇敢、顽强,也包括未被工业化浪潮波及的“原生态社会”特有的质朴和纯真。
虽然从未踏上美国的土地,德国作家卡尔·梅(Karl May)却凭借一系列深得“狂野西部”精髓的小说影响了全球亿万读者。早年居住在德国的物理学泰斗爱因斯坦对其发出这样的赞誉:“我的整个青春期都受他影响,每当我觉得孤寂无望,都能从他的书里获得慰藉。”
德国作家笔下的美国西部传奇
作为19、20世纪之交探险小说作家中的佼佼者,卡尔·梅总共出版过20多部作品,早期以诙谐幽默的乡村故事为主,后来文风突变,专攻异域探险题材。美国“每日野兽”网站评价说,卡尔的作品中最有名的角色,要数印第安勇士“温内图”和牛仔英雄“老铁手”这对搭档;对那些迷恋美国西部文化的德国人来说,前者更是自由和进取的象征。
美国Seabury出版集团在其网站上写道,卡尔是个地道的德国人,但他描绘的自然风光和生活场景让人有亲临美国西部的感觉。因此,卡尔堪称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虚构类作家之一。在他生活的时代,流行读物市场鱼龙混杂,但卡尔的小说具备非同凡响的特质。
在其赖以成名的三部曲之一《荒原追踪》中,卡尔用精巧的笔力描述了北美印第安人和白人殖民者之间的冲突:阿帕奇酋长温内图为报杀父之仇,千里追踪并欲捉拿凶手桑特,途中巧遇老铁手,后者正在横跨美洲大陆,想擒获大骗子吉森,但屡屡落空。两人相遇后,故事高潮迭起,他们先是避开了3K党的毒手,又双双落入嫌犯布置的陷阱,北美原住民的一大部落科曼奇族也被牵扯进来,荒原大战眼看就要血流成河……
扣人心弦的情节,令久居闹市的德国读者直呼过瘾。这部作品曾被改编成舞台剧和漫画等形式在全球多地发行,上世纪60年代被改编成电影,人们称之为“德国的西部片”。
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赫尔曼·黑塞(Hermann Hesse)以卡尔的超级拥趸自居。他表示,卡尔作品中鲜明的色彩描写和扣人心弦的悬念,凸显了虚构小说某种不可或缺的魅力。统计显示,卡尔的作品迄今在全球的销量已超过两亿册,其中部分被翻译成36种语言、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发行。毫无疑问,谈及德国近代畅销作家,他一定会登上各种排行榜。
一路坎坷,生前未获认可
和极富想象力的文字相比,卡尔·梅的成长经历更是充满意外;但凡对他的生平有所了解的人,脑子里都会冒出“怪才”这两个字。
卡尔1842年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工人家庭,是14个孩子中的老五。在自传中,他透露,自己出生不久便患上了眼疾,双目一度不能视物,经母亲多方求医,才在6岁时重见光明。
“失明的日子里,我不得不凭借听力和触觉感知世界,想象力由此得到了超常的发展。”10岁那年,辍学的卡尔进入一家钟表店当学徒,几年后因被控盗窃遭解雇,还被处以6星期监禁。出狱后,卡尔曾因为和一名已婚女士亲密接触,饱受周围人的议论。
早早辍学、性格乖张的卡尔究竟通过何种方式练就了写作功夫?美国《纽约客》杂志提到,1865年前后,他因为冒充公职人员等行为再度入狱,在德国东部城市茨维考服刑的4年间,美国小说家詹姆斯·库珀(James Cooper)等的作品开始进入他的视野。
彻底告别牢狱之灾后,卡尔已届而立之年,终于有机会一展身手。1880年左右,他的处女作《Orient cycle of six volumes》出炉,此后一发不可收,展现出与文坛新秀身份不相符的老道笔力。《纽约客》提到,卡尔喜欢把主人公设定为顽强无畏的英雄,他们在辽阔的土地上跟强敌斗智斗勇,“故事结局是预定好的,但过程往往出人意料”。
1893年,卡尔推出了日后让他誉满全球的“温内图和老铁手”三部曲之首部。按照他在自传中的说法,创作过程中,对他影响最大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祖母送给他的《民间故事集》,另一本是在服刑期间,一位牧师送给他的《分裂的灵魂》。
可惜,尽管声名鹊起,卡尔并未享受到写作带来的利益。他几乎没有拿到过像样的稿酬,后来又因版权问题卷入无休止的纷争。1912年,郁郁寡欢的卡尔撒手人寰。
希特勒乐意为他做宣传
和许多自学成才、怀才不遇的前辈类似,卡尔的名气是在他身故之后才攀升至顶点的。他的粉丝中知名度最高者,竟然是阿道夫·希特勒。后者利用手中的权力,为他做了不少宣传工作。“每日野兽”网站写道,第三帝国“元首”一向讨厌美国,将其蔑称为“欧洲的排泄物”,仅对一项与美国相关的事物有好感,那就是西部主题的文学作品。
“读过《荒原追踪》,我惊呆了,完全沉浸在卡尔·梅的故事世界里。”希特勒曾如此表示。希特勒手不释卷,还逢人必荐,成了义务推销员,因为“读卡尔的小说能磨练战士的勇气和意志”。据“每日野兽”报道,希特勒自杀前,把卡尔的一本书留在床头。
看上去与德国国情风马牛不相及的美国西部小说,为何在德国大受追捧?《纽约客》记者瑞夫卡·盖尔琛(Rivka Galchen)认为,从19世纪中期开始,一批描绘美国西部的书籍开始进入欧洲人的视野,它们形成合力,渐渐催生出欧洲人对西部文化的迷恋。
就拿前述詹姆斯·库珀的系列作品《开拓者》《最后一个莫希干人》《草原》《探路者》《猎鹿人》等来说,它们直截了当地赞扬了原住民的正直和坚毅,揭露了殖民者的贪婪和残暴,故事情节惊险曲折,向早已被过度工业化弄得如同死水的德国文坛注入了一股清流。
在库珀所著的《最后一个莫希干人》结尾,一位出身尊贵的印第安人站在岩石上眺望,远离了尘世的烦恼,沉浸于梦幻般的冥想。在盖尔琛看来,欧洲人或许不是真的关心印第安人和他们背后的西部文化,在他们的想象中,西部文化代表着一种高贵、淳朴和未受现代社会腐蚀的生活方式,正好是他们目睹的工业化造成的无序和混乱的对立面;与其说欧洲人对美国西部文化感兴趣,不如说这种情绪是对工业革命前纯朴简单的岁月的一种缅怀。
时至今日,德国东部一些城市在每年5月底依然会举办卡尔·梅嘉年华,活动主办方通常会邀请北美印地安人来表演传统舞蹈,同时安排游客参观印第安文化长廊,了解印第安人的传统艺术。最后一天,参加者还会举行盛大的巡游,将嘉年华推向高潮。
前工业化世界魅力永存
通俗文学作品大多会得到褒贬两方面的评价,对卡尔·梅来说,褒是主流,但也不乏一些质疑声。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网站指出,19世纪末,小说的大众市场已经成型,出版商对何种作品能卖出好价钱已熟门熟路,受欢迎的小说家通常会加速推出作品以求利益最大化,甚至不惜套用公式化情节或各种现成套路。当时的通俗小说大师中,最“典型”的就是卡尔·梅和法国的儒勒·凡尔纳,还有英国的玛丽·柯雷利(Marie Corelli)。
《国家地理》杂志网站认为,卡尔·梅终其一生未曾涉足美国,神奇的是,他的作品却包含西部小说所有的基本元素,成功描绘出一个前工业化的世界——在那里,人是独立自主的,传统价值受到尊重。他的小说吸引了很多年轻的男性劳工,却也引来精英知识分子谴责;严肃的文学批评家称他的作品品位低下,恰好与其巨大的销量形成反差。
或许,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史怀哲的评价最为公允:“我对他(卡尔)的小说的情节设置不太苟同,但我特别喜欢其通篇隐含的、为争取和平和共同理解而生发出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