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从农场到餐桌”的健康餐厅,还是售卖新鲜蔬果的农夫市场,美国的中产阶级越来越关注食物从哪里来,本地食物的吸引力也日益增加。在这一背景下,许多城市居民开始将农业视为比以往更高尚的行业,甚至放弃高学历和高薪工作到乡下务农。对于这种现象,美国农业杂志《Modern Farmer》形象地解读为“缓解工作带来的精神创伤”和“为城市问题解毒”。
从学术新星到“第一代农民”
7年前,克里斯·霍尔曼(Chris Holman)决定放弃阿拉伯语博士学位,离开“高大上”的学术界,和妻子玛利亚·戴维斯(Maria Davis)从俄勒冈州搬到威斯康星州务农。
在正式开始博士生涯前无所事事的9个月里,霍尔曼原本想找兼职工作,但他觉得自己有足够的积蓄,可以尝试一些“不一样的东西”。一开始在农场里种菜养鸡时,他只抱着自给自足的想法,但当玛利亚工作的牛排餐厅一次买了6只鸡时,他们兴奋得“就像是世界之王”。
很快,另一家餐厅开始跟霍尔曼商谈合伙,但老板每周需要约40只鸡,远远超出霍尔曼农场的产量。他意识到自己来到了岔路口——是趁这次机会扩张农场规模,还是坚持原本的“小农生活”?
“我告诉自己尝试一把。”霍尔曼向美国《大西洋月刊》回忆道,他动用积蓄购买了扩大规模需要的基础设施,第一年就养了4000只鸡。他知道,即使农场破产,他们依然在学术界有退路可走。
当时,霍尔曼在威斯康星大学做教师,兼职做农民是非常辛苦的事。农业用地租金高得惊人,他们不得不将农场建在了几小时车程外的麦迪逊郊区。玛利亚的父母帮忙建鸡舍、照看鸡群,夫妻俩则不得不每个周末开车来回奔波。他们经常周五晚上11点出发,凌晨1点到达,小睡3个小时后就起床开始忙碌。带着处理好的鸡回到市区后,他们草草洗漱一番就得立刻回到工作状态。
如今,霍尔曼农场面积已达到41亩(约2.7万平方米),年出产约5000只肉鸡、400只火鸡和500只鸭子,同时种植大量水果、蔬菜和粮食,与附近社区的餐厅和农场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他放弃了学术专心做全职农民,玛利亚在非营利组织工作,农场还雇了一位兼职员工。
每天清晨早早起来,简单吃点早餐后,霍尔曼就投入了忙碌的工作——喂养牲畜,检查水槽和电动栅栏,清理鸡舍,还要抽空给猪修建过冬的新家。除了做饭吃饭,他得一直忙到晚上9点,顺便遛遛看护牲畜的狗。如果是在夏天,他几乎整天都得顶着大太阳干活。
在美国农民继续大幅减少的同时,1/4的农民是务农经验不足10年的新手。目前,这些青年农民控制着16%的农田和25%的有机农产品销售。不过,与经验丰富的农民相比,他们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从头开始建设农场价格不菲,买到合适的耕地更是困难重重。
霍尔曼在威斯康星州就有过类似境况。该地区农田近年来已被小规模农场“占领”至饱和,许多农民为了在麦迪逊戴恩县农夫市场上获得出售农产品的展位,已等了5年。
在霍尔曼看来,对于没有务农经历的初学者,农场是充满未知数的世界。务农十分辛苦,而且一旦出错,就得付出昂贵的代价,这相当令人沮丧。
“我不觉得人们对待农业的看法很理智。”他说,“很多人认为农民就是没什么脑子的蓝领,只会把种子撒在地里。我离开学术界时,很多人很难理解我为什么选择务农,其实,这是一份需要规划和强大心理承受能力的职业。”
农业“菜鸟”互相帮助
和霍尔曼一样,芝加哥《每日先驱报》前记者克里斯·马里恩(Kriss Marion)从来没想过自己会成为全职农民,为50个家庭提供新鲜食物。她的农场位于麦迪逊西南部约64公里外,占地20英亩(约8.1万平方米),里面有绵羊、山羊、鸡、马、牛、猪、鸭子、火鸡、猫,还有一只鹅。
约10年前,在芝加哥生活了20年的马里恩和丈夫决定追寻“不同的风景”和更健康的生活方式。她从小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大农场中长大,生活在城市里,内心总有一丝对田园生活的向往。
“第一眼看到这个美丽的农场时,我们就决定把那幢摇摇欲坠的小楼修好住进去。”马里恩告诉美国《密尔沃基新闻哨兵报》,“我们打算找邻居要一点羊粪来肥沃土地,却带回了5只可爱的山羊。”过了一小段时间,小羊羔、小猪、小牛和小鸡小鸭越来越多,农场里渐渐热闹了起来。
为了做好农民,马里恩开始在一些有机农场打工,学习如何进行大规模生产。学成归来后,她把这些技能通过社区农业系统传授给其他农民。2010年,早已脱离了“菜鸟”身份的马里恩报名参加了“新手农民协会”,与同行分享务农经验和商业技能。
“我真的希望看到我们的社区农业发展成功,这个地方失去了奶酪工厂和其他领域的就业机会。”她告诉《密尔沃基新闻哨兵报》。
只要缴纳100美元(约合人民币667元)的注册费,缺乏经验的第一代农民就可以在“新手农民协会”学习财务规划、市场影响等课程,共同讨论如何控制成本、销售产品。霍尔曼也是该协会的资深成员之一。
此外,美国《福布斯》杂志注意到,越来越多的女性投身农业,而不仅仅做农民的妻子或女儿。如今,美国30%的农场经营者是女性,是上世纪70年代的3倍。农场管理软件公司Heavy Connect声称,该公司75%的员工是女性。
近年来,农业的概念与气候变化、健康、技术等问题密切相关,对女性的吸引力增加。农业不再被视为肮脏的、让人筋疲力尽的男性工作,而是对工程、生态、政策、营养和管理知识的综合运用。
年轻农民用新技术发展农业
赛斯·斯夸尔斯(Seth Squires)是出生在纽约北部的第二代奶农,18岁时决定继承家业。在“千禧一代”中,像他这样的例子不在少数。
在《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杂志看来,面对严峻的就业市场,回到传统的农业生产中并不是糟糕的决定,特别是年轻人有机会利用新技术发展农业。
根据美国农业部2012年的调查数据,该国约有11万名25~34岁的农民。美国劳工统计局去年的数据显示,大多数农民的平均工资是每小时33.6美元(约合人民币224元),而高中以上文凭、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劳动者平均年薪为69880美元(约合人民币49.6万元)。与此同时,“千禧一代”的失业率约为5%。
斯夸尔斯没想过从事农业,但3年前父亲受伤后,他被迫第一次给奶牛挤奶,从此一发不可收。如今,他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期待,一心想把从父亲那里继承的家族农场向蓬勃发展的有机农业市场方向发展。
30岁的泰勒·巴特勒(Tyler Butler)从华盛顿大学毕业后在马里兰大学实验室工作,父亲退休后,他接管了家族果园,成为第三代农民。每年10月,这个果园都会吸引成千上万的游客前来采摘。
巴特勒和父母、祖父母种着同样的草莓、树莓、苹果和南瓜,但引进了更现代化的营销方式。他为农场开通了脸谱网和推特网主页,用时髦的在线广告吸引年轻游客,还计划举办草莓音乐节。
28岁的马修·泰勒(Matthew Taylor)16岁那年继承了家族的粮食和家禽农场,一年后又新开了两个。他还打算继续扩大自己的业务,出产鲜花、猪、干草等。在威斯康星大学雷河分校攻读作物与土壤科学的20岁学生马特·科特贝恩(Matt Kortbein),则利用可视化软件和科学数据管理玉米、大豆和黑麦,以此获得了家族农场的继承权。
“年轻农民在积极寻找新的方式提高利润,创造令人满意的职业生涯。”美国国家青年农民联盟发言人切尔西·辛普森(Chelsey Simpson)告诉《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国家需要出台更多支持政策使他们更容易成功,无论是第一代农民还是第五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