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那些自愿流浪街头的文坛名家

本报记者 张宝钰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24日   20 版)

    杰克·伦敦

    实地体验一下“头上没有屋顶”的感觉,是不少文坛名家打磨自身创作功力的诀窍。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生前一直过着苦行僧式的生活,他如此理解这种生存状态:“当我明白自己真的落魄而一无所有时,反而有了解脱的感觉,近乎愉悦……我老是担心自己会穷困潦倒,但真的走到这一步而且承受住了,就会发现它帮我了却了不少焦虑。”

    古往今来,不少文人墨客抛却家的温暖,拥抱流浪的艰辛,因此写出伟大的作品,其中不乏一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如奥威尔、托马斯·昆西、杰克·伦敦、威廉·怀特等。

    白天流浪 晚上创作

    20世纪初,小说家杰克·伦敦来到英国首都,沉浸在泰晤士河东岸的破败中,自称是流浪的美国水手。白天,他出没于工人家庭和收容所,和难民一起排队领面包,和无业游民躺在公园草坪上聊天。夜间,杰克跑到荒凉僻静的地方,把白天的见闻记录下来。

    数月后,这名冒牌水手拎着一个大皮箱回到美国,箱子里的文稿成了他最珍视的素材。不久,详实刻画伦敦东区人民生活的著作《深渊居民》问世,引发轰动。

    杰克在书中写道:“我们睡在尖顶屋里,闷热难耐,吃的是用麦片搅拌而成的带着污秽的食物,或是医院剩下的残羹冷炙;市场上,摇晃的老妪在泥泞的垃圾堆里寻找腐败的土豆和豆角……警察不许我们睡觉,如果有人被谋杀,流浪汉能帮忙辨认尸体……我们此刻目睹的正是深渊的建造,整个工业系统都在进行扫除,那些没效率的人像野草一样被拔掉。”

    幽默的背后常有悲悯

    20年后,乔治·奥威尔循着前辈的足迹开始体验生活。1927年,24岁的奥威尔辞去缅甸的殖民警察职务回到故乡,从事过洗碗工、教师、店员和码头工人等工作,饱尝艰辛,由此,奥威尔意识到了社会不公对个体造成的巨大压力。他在著作中写道,“贫困的生活和失败的感觉增强了我对权威的憎恨,我第一次意识到工人阶级存在的重要性”。

    为了跟“流浪汉和恶棍”打成一片,奥威尔不惜寻衅滋事,只为被关进监牢。在文章《Clink》中他写道:“警方把案卷填好后,我就开始在脑子里编故事,‘我当过店员,后因酗酒被解雇,但我不思悔改照喝不误;最后,父母厌烦了我的存在,将我扫地出门,现在我在比林斯盖特市场当运鱼工,每天赚6先令,先存起来,每到星期六就去花天酒地’。”

    1933年,奥威尔将这段经历改写为《巴黎伦敦落魄记》,字里行间渗透着他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同时,在令人倍感辛酸的叙事里仍带有独特的奥氏幽默,比如,写到餐厅的洗碗工时,书中称,“大致来说,你点的菜越贵,就意味着你越有可能吃到更多的汗液和口水”。

    “俯瞰深渊”是种诱惑

    相比杰克·伦敦和奥威尔,英国散文家托马斯·昆西和美国作家威廉·怀特都属于处在流浪者和观察者之间的角色。昆西被誉为“少有的英语文体大师”,在文章《瘾君子自白》中,他讲述了自己年轻时的流浪生活,“贫困是我一手造成的,平日里我和一位妓女在一起流浪,每周六晚上我们都会吸食鸦片,然后不管不顾地奔向伦敦的任何地方”。

    生于曼彻斯特的昆西家境殷实却生性叛逆。16岁那年,他逃离学校,奔向声色犬马的大都市。风餐露宿使他成为深刻的洞察者,也让他患上终生未愈的牙病和胃病,由此落下了吸食鸦片自慰的习惯。1821年,昆西的《瘾君子自白》面世,他在书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一场“极其痛苦的胃疼”,认为它是青年时代横跨威尔士途中经受的极端饥饿留下的后遗症。不过,昆西对待底层人民的态度比较复杂,有时充满同情,有时露出鄙夷。

    来自美国的怀特文笔出众,还是一名卓有建树的社会学家。他曾花3年时间藏身于波士顿贫民窟,通过深入生活描绘了“街角帮”这一团体。《纽约时报》对怀特作品的评价是,“作者的经历和使用的方法有很强的指导意义”。几十年后,怀特重返当年那片贫民区,发现有的人离开了,有的人还在,最让人唏嘘的是,不少穷人依然认得怀特。

    落魄潦倒的生活为什么对作家产生吸引力?是他们无法抑制发现真实的冲动,还是他们对平民阶层胸怀深重的悲悯?英国《卫报》指出,那些关注底层命运的作家大多拿出了有分量的作品,他们中的很多人成长于中产之家,站在较高的位置上冲入底层的深渊,而后重新回归体面的生活;对多数文学创作者来说,体验一下“头上没有屋顶”的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那些自愿流浪街头的文坛名家
翻开小说,遇见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