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8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英国:用“拖欧”拖住分裂欧洲的“精灵”

本报记者 温莎   青年参考  ( 2016年08月24日   06 版)

    英国脱欧公投公布结果已过去两个月,人们热热闹闹围观完这场“闹剧”才发现,英国不是说走就能走。按照程序,它离开欧盟最早也要等到2019年,何况新首相还有一拖再拖的迹象。

    从“脱欧”到“拖欧”

    8月20日,英国前就业与养老金大臣、“脱欧派”领军人物史密斯在英国《太阳报》撰文,敦促新上任的首相特雷莎·梅加速脱欧进程。

    自6月24日令人大跌眼镜的脱欧公投结果出炉后,英国就上演了民众反悔要求再投、总理火速辞职等一连串戏码。等一切回归平静,终于要讨论何时及如何离开欧盟时,人们才发现,公投脱欧只是个开始。

    2007年通过的欧盟宪法性文件《里斯本条约》第五十条规定,欧盟成员国有权“根据本身的制宪要求,决定退出联盟”。一旦英国决定触发这一条款,则将进入最长两年的谈判周期,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中止其欧盟成员国资格;如果期满时各方没有谈出共识,时间还可以延长。

    也就是说,公投只能表明意向,启动条约才意味着脱欧程序开启。但从目前来看,英国在短期内还没有这个准备。

    据英国广播公司(BBC)报道,7月底梅访德时发表讲话称,英国并不急于启动脱欧程序。“要确保英国合理、有序地离开欧盟,还要花些时间。英国不会彻底离开,我们希望与欧盟继续保持最紧密的经济联系。”报道称,英国甚至已计划好在2017年下半年担任欧盟理事会轮值主席国。

    梅并未表明将何时开启脱欧程序。在外界的猜测与吐槽声中,8月15日英国首相发言人宣布,计划在2017年年初启动第五十条、展开脱欧谈判。但几乎在同一时间,《星期日泰晤士报》援引英国金融界人士的消息称,因为政府还不知道如何跟欧盟讨价还价,2017年年底前无望启动谈判。

    对于英国将“脱欧”变“拖欧”的做法,史密斯抱怨:“我们该尽早在2017年启动正式谈判。在欧盟拖太久,会削弱我们的自我价值和自信。现在正是让人们重新相信英国的机会。我们需要尽快离开,以便充分拥有独立性。”

    他还表达了对将脱欧“拖黄了”的担心。但在英国亚当·史密斯研究所研究员罗兰(Roland Smith)看来,英国已经按部就班地行驶在脱欧之路上了。他告诉英国《快报》,“脱欧”的定义只是放弃加入欧盟,英国不会反悔。“我认为脱欧会发生,特蕾莎愿意促成这件事。而且英国民众的意识也逐渐从‘离开还是留下’,转移到‘跟欧盟好聚好散还是一拍两散’上。”

    分裂危机在欧盟蔓延

    英国迟迟不离开欧盟,原因有很多,官方说法是“人手不足”——截止7月底,连脱欧程序所需员工的一半都没招到。实际上,寻求利益最大化、避免欧洲政治动荡等也是需要考量的因素。

    据BBC报道,法国将于明年5月迎来大选,德国定于明年10月进行选举。英国有意在法德大选后的2017年年底再启动第五十条,理由是英国脱欧之后,各国反欧政党也可能将脱欧作为竞选内容,从而引发欧洲动荡。

    这种担心并非毫无根据。据路透社报道,英国脱欧在多国欧洲怀疑论政党中掀起波澜,他们纷纷发声要求离开欧盟,或放弃欧元货币。

    法国国民阵线党领导人勒庞声称,“比起英国,法国有1000个理由脱欧;英国公投表明欧盟正在腐烂,裂缝随处可见”。据德国《法兰克福汇报》报道,德国反欧元、反移民政党“德国的选择”副主席高朗德指责称,欧盟和德国政府的难民政策是英国脱欧的主要原因,欧盟应回归纯粹的经济联盟。

    此外,意大利“五星运动党”准备提议对继续使用欧元进行公投。“我们想与人民商议欧元问题,我们可以提议用替代货币或‘两种欧元’。”该党成员、议会副主席迪马尤说。

    在一众欧洲国家中,荷兰脱欧的呼声最高。俄罗斯《消息报》8月19日援引荷兰第三大政治力量自由党领袖威尔德斯的话称,该党正在制定脱欧公投方案。

    用“分裂危机蔓延”来形容如今的欧盟,似乎一点也不为过。英国《卫报》称,英国的公投结果是欧洲政治碎片化的最好证明。脱欧曾被认为是一种可笑的想法,以及招来谴责的极端思想,但英国脱欧令每一个欧盟国家认识到,“离开”是个可以实现的选择。       一旦英国启动第五十条,脱欧这一选项将成为政治辩论的主流话题。欧洲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调查发现,欧盟18国中有34个反欧盟决议存在,按照概率计算,至少有一个决议成功的概率高达83%。

    《卫报》专栏作家卡雷特斯凯(Anatole Kaletsky)相信,一旦英国离开,欧盟解体将势不可挡;但在英国触发第五十条前,关着脱欧“精灵”的瓶子仍然是密封的。

 

英国:用“拖欧”拖住分裂欧洲的“精灵”
土耳其:动荡局势下的“血色婚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