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峰回路转 宜家召回“夺命抽屉柜”

洋品牌歧视中国消费者?

本报记者 蔡梦吟   青年参考  ( 2016年07月13日   14 版)

    截至目前,宜家已收到了41起涉及马尔姆抽屉柜的倾覆事故报告。

    最近,瑞典宜家坐在了风口浪尖上。此前,因部分床头柜及橱柜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宜家宣布在北美市场召回近3600万件相关产品,但中国市场不在召回之列。这一“中外有别”的措施迅速引发舆论发酵。

    7月12日,在经国家质检总局约谈后,宜家(中国)决定召回于1999年至2016年在华销售的问题抽屉柜。

    生命无差别 召回有差别

    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宜家已收到了41起涉及马尔姆(Malm)抽屉柜的倾覆事故报告,已造成至少6名儿童死亡,36名儿童受伤。事故原因都是“家具未被固定在墙上,导致翻倒,造成悲剧”。

    美国全国广播公司财经频道(CNBC)指出,宜家在北美市场召回马尔姆系列抽屉柜时,“努力摆出对消费者非常友好的姿态”,并“提供上门取回抽屉柜的服务”。

    这与宜家面对中国市场的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起初,据《纽约时报》报道,宜家强调其生产的抽屉柜和梳妆台“符合中国当地的一切条例和标准”,“我们向消费者强调,这些家具必须被固定到墙上。只要固定得当,它们就是安全的”。

    生命无差别,而召回有差别,这让中国公众气不打一处来。在新浪微博等自媒体上,网友对该事件的讨论日益升温。

    与此同时,上海、深圳、天津等地的质检部门或消费者协会相继约谈宜家,要求召回问题产品。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发布声明称:“生命健康权是最基本的人权,在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应受到平等、无差别的保护。如果在北美地区召回的同类产品在中国市场上公开销售,宜家集团必须无条件召回。”

    美国财经周刊《零售深潜》认为,如果宜家不能很好解决此次“召回门”,势必会对宜家在华利益产生负面影响,因为“对宜家(中国)而言,该事件的发生很不凑巧——宜家正力图转型,用质量更好、更安全的家具产品,吸引更富裕的消费者”。

    公开的宜家(中国)2015年财报数据显示,去年其在中国销售总额达到105亿元,占全球销售总额的近三分之一;中国单店年销售收入约5.83亿元,已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有分析人士认为,受“召回门”影响,宜家今年在中国的销售额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

    据央视报道,经国家质检总局约谈后,7月12日,宜家(中国)向国家质检总局提交了召回计划,决定召回1999年至2016年在华销售的马尔姆等系列抽屉柜。据统计,中国大陆地区受影响的产品(包括进口产品)数量共计1660845件。

    目前,宜家(中国)已在官网发布信息,建议所有购买过上述抽屉柜的用户查看家中的抽屉柜是否已连接在墙上,如果上墙连接件丢失,可向宜家免费索取,宜家也可免费上门安装;消费者亦可选择退货,得到全额退款。

    洋品牌“任性”背后:国家标准低于国际标准

    宜家(中国)在“召回门”中改变了态度,然而,回顾以往,“拒不妥协”的洋品牌其实并不在少数。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发布的信息显示:

    2016年4月,因制动踏板卡簧存在安全隐患,德国大众汽车集团在全球召回旗下大众途锐系列汽车及保时捷凯宴系列汽车,却不涉及中国市场;

    2008年至2014年,日本东芝公司先后对存在质量缺陷的笔记本、彩电、洗衣机、手机等产品进行多次全球召回,均不涉及中国市场;

    2010年,夏普电子有限公司宣布召回一款32英寸液晶电视,但不涉及中国市场,中国消费者如发现有问题,只能更换部件;

    强生集团近年来进行了五十余次产品召回,其中有48次将中国排除在外……

    为什么洋品牌面对中国市场如此“任性”?

    美国《檀香山星广报》刊文称,宜家“召回门”事件引发了广泛思考,对中国而言,当务之急或许是出台更严格的安全标准。文章援引中国网友的话说:“不要怪宜家歧视,要怪就怪我们的国家安全标准太低。不仅是家具业,我们在制造业、食品安全、汽车制造等许多领域都是如此。”

    北京三知律师事务所研究员蔡达成告诉《青年参考》,我国许多行业标准都存在模糊、滞后甚至空白的问题。“站在企业逐利的角度,既然产品已经符合该国的标准,它自然不会选择主动召回。”

    蔡达成举例道,2011年7月,瑞典科学家曾发布研究结果,称包括雀巢在内的9种欧洲知名品牌的婴儿食品含有毒重金属砷、铅与镉。在我国,婴幼儿谷类辅助食品标准只对砷、铅两类重金属元素提出“限量”要求。此事爆出后,雀巢公司发表声明称,雀巢在中国生产和销售的婴幼儿食品完全符合中国法规及标准的要求,“消费者可放心食用”。

    “中国消费者更青睐外国品牌,这种信任可能被辜负”

    不久前,美国《华尔街日报》发表《中国的消费者和品牌要当心》一文,称“中国消费者通常更青睐外国品牌,这种信任可能被辜负”;在监管不力的环境下,很难指望企业不钻空子,主动选择良心而放弃利益。

    专家指出,来自政府的处罚力度小且执行不到位,是洋品牌“跋扈”的一大原因。蔡达成对《青年参考》记者说:“一些洋品牌在中国即使出了问题,受到的处罚和获得的利益相比也不过是九牛一毛,完全感觉不到震慑。”

    美国著名消费者律师比尔·马勒(Bill Mahler)认为,中国缺乏强有力的召回制度和民事侵权行为体系,而这是保障产品安全的重要阻碍,因为巨额索赔案件会迫使企业改变不良的行为方式。

    马勒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强调:“中国社会看上去现代并充满活力,但其依法管理和权力制衡的历史并不长,所以完善制度法律尤为重要。”他指出,如果产品侵权责任法不配套,行政处罚及刑事责任跟不上,召回就不能成为自愿之举。

    据了解,2016年,我国开始实施《缺陷消费品召回管理办法》,但该《办法》对消费品召回范围实施目录管理制度,第一批目录仅包括11类儿童用品和9类家用电子电器产品,召回标准尚不明确。

    反观很多西方国家,缺陷产品召回有细致的标准,并以法律形式存在,仅美国消费品安全委员会管辖的缺陷产品召回标准就有1万多种,涉及多类消费品。

    许多国家在召回制度中引入了刑事责任。据日本“共同网”报道,该国正不断强化对企业的制约,对拒不召回或隐匿召回的,法院除对法人处以上亿日元罚金外,还会对个人处以刑期1年以下监禁。

 

洋品牌歧视中国消费者?
商界大佬频发声 消费者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