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为“斜杠青年”喝彩,且慢!

作者 [新加坡] 黄伟曼   青年参考  ( 2016年07月13日   03 版)

    身兼数职的“斜杠青年”与日俱增,被正面解读为个人自主性上升,但也折射出劳动关系不稳定的现实。因此,在为之欢呼前,还是应该先了解一下这些年轻人的感受。

    白天在保险公司当文员,夜深才关起门来写作的捷克小说家卡夫卡如果还在世,他的名片上也许会印上“文员/作家”的双重职衔。他也可能因此被当成“斜杠青年”的典范。

    “斜杠”一词指英文中的“slash”,对拥有多重职业的人来说,这个符号被用于区分他们的不同身份。2007年,《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埃尔博尔(Marci Alboher)在她的专著《不能只打一份工:多重压力下的职场求生术》中,首创了“斜杠青年”这一概念,以此指代那些不再满足于单一工作的年轻自由职业者。

    兼职、合约制或非固定聘用等劳动形态并不新鲜,有人打多份零工是为应付生计,有些人则像卡夫卡一样,在朝九晚五的工作外做自己真正热衷的事,在生存与生活间寻找平衡。

    和以往不同的是,随着经济组织方式变革,互联网时代催生了新职场趋势,自由职业或多重职业近年来被赋予了一层浪漫的想象,“斜杠”俨然成为个人自主性的象征,代表从劳动中解放,仿佛预示着后工业时代的开放和进步。

    就连在媒体报道中,职业多元化也经常被刻画为一种“时尚”。“斜杠青年”往往与时髦的创意产业挂钩,他们是追求梦想的服装设计师、绘本作者或乐团主唱,却从来不是在马路上奔波的司机、得应付难缠客人的快餐店服务员或是得兼顾家务的年轻女性。

    美国社会评论家里夫金(Jeremy Rifkin)在《工作的终结》一书中预言,当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被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取代,社会生产不再需要那么多劳动人口,人们将摆脱繁重的日常事务,获得更多闲暇。这也引得不少专家学者提倡全民基本收入的概念,重新思考社会资源的配置方式,为的是让人们能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使社会更富创造性和灵活性。

    然而,在将“斜杠青年”的趋势与“自由”和“自主”挂钩的同时,我们往往忽略了其代表的劳动的零碎化,代表这些青年得承担更多风险(如报酬不稳定),甚至忘了传统价值观至今仍倾向“求稳”心态的现实,即便这些年轻人自己可能也对现状不满。

    针对基本收入制度的讨论,新加坡人力部长林瑞生最近在专访中,点出北欧国家年轻人“还未投入劳动队伍就意兴阑珊”的情况。他将其与新加坡劳动力市场紧缩的情况对比,进一步提醒大家:不要只停留在意识形态的辩驳,而是应认识到对症下药的重要性。

    埃尔博尔当初创造“斜杠青年”不久,经济萎缩的影响蔓延至美国社会各个角落,所谓的“斜杠”就业,其实很可能是年轻人在不安与恐慌中的苟且。过度浪漫化“斜杠”,会掩盖年轻一代如今面对的压力与其经济处境,错将劳动市场的严峻现实当作新时代的应然。

    许多国家长期面临年轻人失业率居高不下的困境。随着科技演变与“零工经济”到来,劳动队伍中的合约工与自由职业者是否该获得与一般工人同等的保护?撑托着他们的社会安全网是否足够牢固?雇主与雇员间的劳资关系改变,会否带来权力关系不平衡?这些都将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另一边,即使是专注于单一职业的年轻人,也已开始在工作场所中面对适应新经济的压力。前几天,社交媒体上不少人转发的一则《华尔街日报》报道指出,随着集中在固定时间与场所的传统工作被合作式运营取代,许多经理人的时间被“协调工作”这件事占据,导致他们无法“真正做事”。新时代员工如果无法做到“一心多用”,最终意味的只是“瞎忙”时代的降临。

    “斜杠就业”与最近常提到的“工匠精神”似有冲突。一生只精专一样东西,从重复劳动获得荣誉,与“选择”、“解放”和“自由”这些概念相比,还真显得有点古板。

    但笔者始终相信,百年前的卡夫卡,大概是不会喜欢“斜杠青年”这种标签的。

    (作者是《联合早报》记者兼时政评论员。)

    新加坡《联合早报》

 

为“斜杠青年”喝彩,且慢!
员工爱提问 企业有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