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来,瑜伽如何走红全球
[英] 艾米丽·维特 译者 郑大为
青年参考
(
2016年06月22日
20
版)
从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秘法,到风靡世界的健身潮流,瑜伽在过去百年间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对“大师”们艰苦修炼的报偿,也和各国粉丝的倾情支持密不可分。
什么是瑜伽?在纽约或者伦敦,它就是一系列90分钟的身姿训练课程,间或辅以精神修炼,比如,以风琴伴奏的梵文诵经,俗家弟子布道,精力充沛地喊叫……不过,瑜伽练习方法的起源一直是个谜。
根据有限的史料,现代瑜伽之父名叫克里希那姆查(Krishnamacharya),他1888年出生于印度南部,在寺院接受了气功训练,开创了一个注重身法训练的流派。当时,很多印度上流人士看不起瑜伽,只有蓬头垢面的苦行僧和风餐露宿的街头艺人视其为精神归宿。
情况在20世纪初发生了显著改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健身热潮兴起,人们对各种修炼秘法日渐关注。对印度爱国主义者来说,瑜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1930年前后,印度开国元勋之一尼赫鲁在蹲监狱期间表演过头顶倒立。
几乎同一时期,迈索尔土邦的统治者在王宫里开设了瑜伽学校。在那里,大师们将修炼流程系统化并付诸教学,把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并吸收了摔跤术的部分动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早期瑜伽大师的某些姿势,是从欧洲体操的跳跃和转体中汲取灵感。
克里希那姆查大师有个爱徒英德拉·德维(Indra Devi),她不如师傅有名,但为瑜伽的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印度以外创造了很多励志故事。正如传记作家米歇尔·高柏(Michelle Goldberg)在新著《女神之姿态》(The Goddess Pose)中所述,克里希那姆查大师融各家之长,而在瑜伽作为永恒不灭的东方智慧传递到全世界的过程中,德维居功至伟。
英德拉·德维原名尤金尼娅·彼特森(Eugenia Peterson),是俄罗斯贵族和瑞典银行家的女儿。她最早接触瑜伽是在十一二岁时,当时她在莫斯科,沙俄末代精英们喜欢在神秘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参加有关“通神”的讲座并学习冥想。据高柏介绍,1891~1918年间,俄罗斯有超过800部神秘主义书籍面世。某日,不满20岁的德维(她生于1899年)在母亲朋友的图书室里发现了一本《瑜伽哲理和东方神秘主义14讲》,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彼特森家族在一战中流离失所,十月革命后又被剥夺了财产。然而,贵族魅力本身就是流通货币,这种魅力支撑着她在余生中穿越几个大洲。她成年后不久在基辅和圣彼得堡住过,白俄军队溃败后流落到柏林,以歌舞演员为业,始终保有对神秘主义的浓厚兴趣。
据彼得森回忆,她的首次“觉醒”发生在1926年的荷兰,当时她正参加一场早期嬉皮士的狂欢派对,机缘巧合之下见到了印度宗教领袖克里希那穆提。此君的演说,令人莫名地愉悦,听众如醉如痴。德维当即被打动,变身素食主义者,并前往印度“求真经”。
1929年后,彼得森一度滞留印度,混迹宝莱坞时,取了英德拉·德维的艺名,随后和一名捷克外交官结婚。几年后,她开始正式修炼瑜伽,在圣地迈索尔师从克里希那姆查,成为其唯一的女弟子。几个月的学徒期过后,大师鼓励她周游世界,传播有关瑜伽的学说。
1939年,德维的丈夫被派遣到上海公干,她授课的第一站自然选定了上海。尽管处于日军占领下,这座城市依然有足够的空间,供她教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和外交官学习瑜伽。不过,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明星纷纷通过练瑜伽修身养性,她才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矢志把这种健身方式推广到更广大的地区。1947年,尤金尼娅的姓氏正式改为德维,在那个亚洲文化魅力激增的时代,这算是很聪明的选择,具有非常强的品牌效应。
她的回头客包括当红女星葛丽泰·嘉宝,而且与学术权威赫胥黎及其夫人私交甚笃。高柏描述说,作为新兴的文化副产品,瑜伽每到一处,人们把它看做通向救赎的桥梁和纽带。瑜伽传播到美国后,更是把修炼型健身法提升到神圣的高度;德维度曾广设讲坛,还写下了励志畅销书《永远年轻,永远健康》,紧接着又自导了一部为期6周的家庭培训课。
当然,也有批评人士说,高柏写东西事无巨细,却缺乏全方位分析;他把德维的传记分成相等长度的几部分来写,并未突出她人生的关键阶段;她的著作的影响力,同样没有被交代清楚,全书也没有就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瑜伽热进行系统解释。
本书的问题在于,与其说它着墨于瑜伽本身,还不如说它更像一本有关“灵性来历的书”。正如书中所讲述,在那样一个讲求百花齐放的时代,瑜伽不过是诸多新兴信仰中付诸实践的一例,它由工业化社会催生,来自于日益增加的对健身的渴望。
▋英国《卫报》
从难登大雅之堂的民间秘法,到风靡世界的健身潮流,瑜伽在过去百年间的华丽转身,不仅是对“大师”们艰苦修炼的报偿,也和各国粉丝的倾情支持密不可分。
什么是瑜伽?在纽约或者伦敦,它就是一系列90分钟的身姿训练课程,间或辅以精神修炼,比如,以风琴伴奏的梵文诵经,俗家弟子布道,精力充沛地喊叫……不过,瑜伽练习方法的起源一直是个谜。
根据有限的史料,现代瑜伽之父名叫克里希那姆查(Krishnamacharya),他1888年出生于印度南部,在寺院接受了气功训练,开创了一个注重身法训练的流派。当时,很多印度上流人士看不起瑜伽,只有蓬头垢面的苦行僧和风餐露宿的街头艺人视其为精神归宿。
情况在20世纪初发生了显著改变。随着世界范围内的健身热潮兴起,人们对各种修炼秘法日渐关注。对印度爱国主义者来说,瑜伽在锻炼身体的同时激发了民族自豪感;1930年前后,印度开国元勋之一尼赫鲁在蹲监狱期间表演过头顶倒立。
几乎同一时期,迈索尔土邦的统治者在王宫里开设了瑜伽学校。在那里,大师们将修炼流程系统化并付诸教学,把呼吸和动作结合起来,并吸收了摔跤术的部分动作;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些早期瑜伽大师的某些姿势,是从欧洲体操的跳跃和转体中汲取灵感。
克里希那姆查大师有个爱徒英德拉·德维(Indra Devi),她不如师傅有名,但为瑜伽的全球化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印度以外创造了很多励志故事。正如传记作家米歇尔·高柏(Michelle Goldberg)在新著《女神之姿态》(The Goddess Pose)中所述,克里希那姆查大师融各家之长,而在瑜伽作为永恒不灭的东方智慧传递到全世界的过程中,德维居功至伟。
英德拉·德维原名尤金尼娅·彼特森(Eugenia Peterson),是俄罗斯贵族和瑞典银行家的女儿。她最早接触瑜伽是在十一二岁时,当时她在莫斯科,沙俄末代精英们喜欢在神秘的小圈子里自娱自乐,参加有关“通神”的讲座并学习冥想。据高柏介绍,1891~1918年间,俄罗斯有超过800部神秘主义书籍面世。某日,不满20岁的德维(她生于1899年)在母亲朋友的图书室里发现了一本《瑜伽哲理和东方神秘主义14讲》,从此一发而不可收。
彼特森家族在一战中流离失所,十月革命后又被剥夺了财产。然而,贵族魅力本身就是流通货币,这种魅力支撑着她在余生中穿越几个大洲。她成年后不久在基辅和圣彼得堡住过,白俄军队溃败后流落到柏林,以歌舞演员为业,始终保有对神秘主义的浓厚兴趣。
据彼得森回忆,她的首次“觉醒”发生在1926年的荷兰,当时她正参加一场早期嬉皮士的狂欢派对,机缘巧合之下见到了印度宗教领袖克里希那穆提。此君的演说,令人莫名地愉悦,听众如醉如痴。德维当即被打动,变身素食主义者,并前往印度“求真经”。
1929年后,彼得森一度滞留印度,混迹宝莱坞时,取了英德拉·德维的艺名,随后和一名捷克外交官结婚。几年后,她开始正式修炼瑜伽,在圣地迈索尔师从克里希那姆查,成为其唯一的女弟子。几个月的学徒期过后,大师鼓励她周游世界,传播有关瑜伽的学说。
1939年,德维的丈夫被派遣到上海公干,她授课的第一站自然选定了上海。尽管处于日军占领下,这座城市依然有足够的空间,供她教形形色色的外国人和外交官学习瑜伽。不过,直到20世纪四五十年代,好莱坞明星纷纷通过练瑜伽修身养性,她才意识到自己的使命,矢志把这种健身方式推广到更广大的地区。1947年,尤金尼娅的姓氏正式改为德维,在那个亚洲文化魅力激增的时代,这算是很聪明的选择,具有非常强的品牌效应。
她的回头客包括当红女星葛丽泰·嘉宝,而且与学术权威赫胥黎及其夫人私交甚笃。高柏描述说,作为新兴的文化副产品,瑜伽每到一处,人们把它看做通向救赎的桥梁和纽带。瑜伽传播到美国后,更是把修炼型健身法提升到神圣的高度;德维度曾广设讲坛,还写下了励志畅销书《永远年轻,永远健康》,紧接着又自导了一部为期6周的家庭培训课。
当然,也有批评人士说,高柏写东西事无巨细,却缺乏全方位分析;他把德维的传记分成相等长度的几部分来写,并未突出她人生的关键阶段;她的著作的影响力,同样没有被交代清楚,全书也没有就当前全球范围内的瑜伽热进行系统解释。
本书的问题在于,与其说它着墨于瑜伽本身,还不如说它更像一本有关“灵性来历的书”。正如书中所讲述,在那样一个讲求百花齐放的时代,瑜伽不过是诸多新兴信仰中付诸实践的一例,它由工业化社会催生,来自于日益增加的对健身的渴望。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