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5月24日 星期二
中青在线

被非理性冲动俘获之后

[美] 萨莉·撒特尔 译者 潘彩萍   青年参考  ( 2016年05月24日   20 版)

    《俘获:揭开精神折磨的根源》,(美国)哈珀出版公司2016年4月,416页。

    人类的很多行为是与理性背道而驰的。很多时候,特定的地点、一段记忆或是某个人,都可能“俘获”我们的头脑,令我们行为脱轨,甚至走向自我毁灭。


    是什么让著名作家大卫·福斯特·华莱士深深地怀疑自己的才华,最终自杀?一位仪表堂堂的大学校长为何会给自家的保姆打色情电话?一名广受喜爱的喜剧演员吸食可卡因、危害自己和家人、事业,我们是否该原谅他?

    在雄心勃勃的新作《俘获》中,曾任耶鲁大学和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医学院院长的戴维·凯斯勒(David A. Kessler)解答了这些问题,并将中心思想归结为:“当我们的头脑被一些我们无法控制的东西操纵时,会发生什么?”

    凯斯勒将他的“俘获”理论分解成3个基本元素。首先是注意力范围变窄,而后“无法自制”,接着“情感状态改变”。他写道,“最后,我们所做的,往往不是清醒时想要的”。

    基于曾为食品及药品监管机构工作的经历,作者进一步提出:“驱使我们没完没了吸烟和过度饮食的生物学机制,有没有可能也是引起上述种种异状的罪魁祸首?”在书中涉及神经科学的部分,他简单探讨了二者的共性与不同。然而,《俘获》并非一本小众的学术读物,而是侧重通过形形色色的人物及故事,来解读“俘获”和“自我毁灭”的联系。

    在名为《俘获什么》的一章里,凯斯勒确定了自我毁灭的20种形式;在《赌博》一章,他以陀思妥耶夫斯基为例——这位俄罗斯文豪擅长描写赌博,自己也是赌徒;在《喝酒》一章,已故作家卡罗琳·克纳普(Caroline Knapp)阐释了她与酒精的纠葛;《粗野的父亲》一章的主角是卡夫卡,父亲的苛求曾让少年时代的他无比痛苦;《抛弃》讲述了多情人被无情人冷落的故事;《身体》是受一名忧郁症患者的自述启发而写就;《控制》则围绕一位叫弗朗西斯的、有厌食症的大学生展开,涉及很多倍受折磨的人,展示了创伤、死亡、毒品和放纵。

    凯斯勒注意到,容易被非理性俘获的人有机会得到救赎。他通过摆脱抑郁症困扰的著名人物——如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遭遇来探索这个主题。于是我们看到,卡通画家克里斯·威尔(Chris Ware)曾深陷自我憎恶,直到有了女儿才慢慢缓解;在南非,时而发狂的政治犯桑迪·切斯(Thandi Shezi),最终因为宽恕将自己投入监狱的人而找回了安宁。

    即使大多数只有几页篇幅,这些结合了传记写作和心理学分析的章节仍然令人印象深刻。凯斯勒是个杰出的讲故事者,《俘获》是人间活剧的集合,而不是只有临床医生感兴趣的理论研究。全书的核心观点很简单:“我们的情绪斗争和心理疾病”是由刺激驱动的,而所谓刺激,是指“掌握我们的注意力、改变我们的看法的地点、思想、记忆或某个人”。

    凯斯勒告诉读者,对刺激做出反应时,我们的行为是否改变及怎样改变,取决于个人经历、性情乃至文化背景的共同作用。有时,这个过程是明显的;有时,这个过程是不易察觉的。从根源上看,这也证明,大脑处理信息的过程不受理智约束,而是出于生物本能。

    既然如此,为什么有些人容易被特定的事件俘获——执著、念念不忘、如痴如醉,另一些人则不会?俘获理论并未阐明这个问题。作者只是希望,通过了解此类现象,我们可以“解放那些被牢牢抓住的人”。即便如此,这也不是容易做到的,部分原因是普通人无法把握好时机;部分原因在于,我们不能提前获知,什么样的人和事会成为自身的救赎。

    漫长的职业生涯里,凯斯勒在公共卫生部门、政府机构和学术研究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而今,他看上去好像被文学和传记“俘获”了。为什么不呢?文学和传记都是探索人类心灵世界的绝佳入口。令人遗憾的是,他的这部作品只是描述“发生了什么”,并没有从理论层面揭开谜底——就算是感兴趣的事情,我们往往也只是习惯性地去做,不知道为何而做。

    ▋美国《华盛顿邮报》

 

通俗文学赶时髦,金融精英成恶棍
被非理性冲动俘获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