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一个上午,从大西洋跑到印度洋
作者[英]尼克·米德 译者 陈荣生
青年参考
(
2016年05月18日
23
版)
每年春天在南非举行的“两洋马拉松”,以超长的距离和多变的地形闻名。对各国跑友来说,在同一个上午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风光尽收眼中,比取得名次更具诱惑力。
“你要用一个上午从大西洋跑到印度洋?真的吗?”
上个月,我在开普敦备战“两洋马拉松”期间,不知被多少亲朋好友这样问过。如果你像从前的我一样,仅仅将马拉松看成一场42公里的枯燥征程,这样质疑就不足为怪。然而,比赛举办地是南非,一个痴迷体育的国度,这里的马拉松也是“加强版”的,奔跑距离达到56英里(约90公里),横跨彼得马里茨堡和德班两大城市,挑战性十足。
两洋马拉松起源于1970年,起初是一个训练性项目,创始人名叫戴夫·文特尔(Dave Venter)。但是,线路经过好望角半岛,能将印度洋和大西洋双双收入眼中,还要经过查普曼高原和康斯坦莎峡谷,它比正赛具有更多吸引人参与的理由。
赛前,我与65岁的退休医药代表路易斯·马西恩(Louis Massyn)聊了一阵。这位已是第44次参赛的老将说,赛事启动第一年,仅26位选手参加,跑到终点的共15人,全部在4小时内跑完了35英里(约56公里),相当惊艳。今年,1.1万人参加超远距离项目,1.6万人参加半程马拉松,另有3000名选手跟跑,组织者称之为全球跑步爱好者的大秀场。
我在早上6点半发令枪响起前几分钟挤进围栏,那时天还是黑的,成千上万跑友摩肩擦踵,有人唱起了南非国歌。有一阵,我似乎听到了那怪声怪气的“呜呜祖拉”(南非传统乐器),顿时陷入了2010世界杯首轮淘汰赛上,英格兰队黯然出局的悲伤往事之中。
马西恩给我的第一条建议是:在开始19英里(约30公里)相对平坦的路面上,最好留些气力。但枪声一响,我就不得不把他的叮嘱抛到脑后,只因身后的人潮太过汹涌。
参赛前,考虑到两洋马拉松途中有大约1/5的山路,我脑子里并没设定任何具体目标。直到去取参赛号码时,我才知道,坚持到终点的选手可以按完赛时间长短取得不同的奖牌:前10名获金牌,4小时以内获银牌,5小时以内获“塞恩斯伯里”彩色奖牌(以名将切特·塞恩斯伯里命名,他于年初逝世),6小时内获铜牌,7小时内完赛的只能拿到蓝牌。
跑到半程,我发现自己处在5小时级别的方阵中,便决定牺牲更多脂肪细胞,换取跟随领跑者的脚步,就这样一路来到了查普曼高地。不过,刚登上其如停机坪般宽阔的顶部,我就决定采纳马西恩的第二条建议——放缓节奏,欣赏悬崖峭壁及其下方波光粼粼的大西洋。
回想起来,我也许只是在潜意识里为偷懒找借口,但是,在赛事后半程多花点时间补充水分、观看风景并与同行的跑友小叙,的确让我对完成余下的里程更有信心。沿途的后勤工作也很棒,大量观众和文艺表演让选手们觉得自己并非身处郊野,而像是穿梭于闹市街头。
最后,我的完赛时间比5小时多了3分钟,只获得了一枚铜牌。然而,它注定要被永久收藏。毕竟,比起路途本身,热情的人们和惊艳的风景给我留下的记忆更加珍贵。
英国《卫报》
每年春天在南非举行的“两洋马拉松”,以超长的距离和多变的地形闻名。对各国跑友来说,在同一个上午将大西洋和印度洋的风光尽收眼中,比取得名次更具诱惑力。
“你要用一个上午从大西洋跑到印度洋?真的吗?”
上个月,我在开普敦备战“两洋马拉松”期间,不知被多少亲朋好友这样问过。如果你像从前的我一样,仅仅将马拉松看成一场42公里的枯燥征程,这样质疑就不足为怪。然而,比赛举办地是南非,一个痴迷体育的国度,这里的马拉松也是“加强版”的,奔跑距离达到56英里(约90公里),横跨彼得马里茨堡和德班两大城市,挑战性十足。
两洋马拉松起源于1970年,起初是一个训练性项目,创始人名叫戴夫·文特尔(Dave Venter)。但是,线路经过好望角半岛,能将印度洋和大西洋双双收入眼中,还要经过查普曼高原和康斯坦莎峡谷,它比正赛具有更多吸引人参与的理由。
赛前,我与65岁的退休医药代表路易斯·马西恩(Louis Massyn)聊了一阵。这位已是第44次参赛的老将说,赛事启动第一年,仅26位选手参加,跑到终点的共15人,全部在4小时内跑完了35英里(约56公里),相当惊艳。今年,1.1万人参加超远距离项目,1.6万人参加半程马拉松,另有3000名选手跟跑,组织者称之为全球跑步爱好者的大秀场。
我在早上6点半发令枪响起前几分钟挤进围栏,那时天还是黑的,成千上万跑友摩肩擦踵,有人唱起了南非国歌。有一阵,我似乎听到了那怪声怪气的“呜呜祖拉”(南非传统乐器),顿时陷入了2010世界杯首轮淘汰赛上,英格兰队黯然出局的悲伤往事之中。
马西恩给我的第一条建议是:在开始19英里(约30公里)相对平坦的路面上,最好留些气力。但枪声一响,我就不得不把他的叮嘱抛到脑后,只因身后的人潮太过汹涌。
参赛前,考虑到两洋马拉松途中有大约1/5的山路,我脑子里并没设定任何具体目标。直到去取参赛号码时,我才知道,坚持到终点的选手可以按完赛时间长短取得不同的奖牌:前10名获金牌,4小时以内获银牌,5小时以内获“塞恩斯伯里”彩色奖牌(以名将切特·塞恩斯伯里命名,他于年初逝世),6小时内获铜牌,7小时内完赛的只能拿到蓝牌。
跑到半程,我发现自己处在5小时级别的方阵中,便决定牺牲更多脂肪细胞,换取跟随领跑者的脚步,就这样一路来到了查普曼高地。不过,刚登上其如停机坪般宽阔的顶部,我就决定采纳马西恩的第二条建议——放缓节奏,欣赏悬崖峭壁及其下方波光粼粼的大西洋。
回想起来,我也许只是在潜意识里为偷懒找借口,但是,在赛事后半程多花点时间补充水分、观看风景并与同行的跑友小叙,的确让我对完成余下的里程更有信心。沿途的后勤工作也很棒,大量观众和文艺表演让选手们觉得自己并非身处郊野,而像是穿梭于闹市街头。
最后,我的完赛时间比5小时多了3分钟,只获得了一枚铜牌。然而,它注定要被永久收藏。毕竟,比起路途本身,热情的人们和惊艳的风景给我留下的记忆更加珍贵。
英国《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