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4月0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后斯诺登时代,谁来保护我们的信息?

童瑫 《 青年参考 》( 2016年04月06日   03 版)

    美国政府与苹果公司的争斗告一段落,但它给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留下了一道难题——该相信政府还是企业?

    寻找二者间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可能是未来的思路。


    近日,美国联邦调查局(FBI)宣布,已通过第三方机构破解了圣贝纳迪诺枪击案嫌犯使用的苹果手机,不再需要苹果公司的帮助,从而撤销了对后者的法律诉讼。由此,持续近六周、在全球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的FBI诉苹果公司一案落下了帷幕。

    但争议不会到此为止,恰恰相反,这种斗争将延续至更多类似的案例之中,因为它们本质上都体现了“后斯诺登时代”我们不得不面临的新困境——谁来保护我们的信息?

    该案中,FBI要求苹果公司设计一个新的系统并通过云端更新嫌犯的手机,新系统将允许FBI多次输入密码而不会引起手机数据自动销毁。FBI认为,为了保护公共安全、保证法律的执行,政府部门有权要求私人公司配合其执法行为——早在1789年,美国国会通过的《All Writs Act》就赋予了政府此种权利,前提是其取得了司法部门的许可。

    苹果公司拒绝了FBI的要求,其CEO库克在公开信中声明了3个反对理由:

    首先,如果苹果公司同意了美国政府的要求,其他国家的政府将随之对其提出类似要求;其次,苹果公司认为编写软件属于“言论自由”的一部分,FBI不能强迫其编写其不愿意编写的软件;再次, FBI的要求将为苹果手机带来安全漏洞,从而损害用户利益。

    然而,前两条意见并不见得成立。一方面,其他国家可能的跟进行为只是苹果公司的臆测,并不构成事实基础;另一方面,美国宪法只限制政府规制言论自由的行为,而非不加区分地鼓励并保护所有言论。再者,正如哥伦比亚大学法学院教授吴修铭(Tim Wu)阐明的那样,算法(或代码)并不一定能被纳入“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

    于是,FBI和苹果的争论焦点最终落到了“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冲突上。吊诡的是,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的内在张力早就存在于任何社会内部,而人类社会也早已发展出成熟的机制来解决此类冲突。既然如此,该问题为何在当前凸显?事实上,“公共安全”和“个人隐私”并不能完全概括该案的本质,“商业利益”同样是它不可或缺的另一个价值维度。只有注意到“公共安全”、“个人隐私”、“商业利益”三者相互交织的复杂关系,我们才能在“后斯诺登时代”的背景下,更清楚地看到本案的意义。

    如苹果公司所言,它曾多次为政府部门提供帮助:这固然证明了该公司重视公共安全,但也表明了私营企业和美国政府曾经“友好”的关系。这种合作关系同样存在于微软、雅虎、谷歌等诸多互联网巨头中。

    然而,随着斯诺登事件爆发,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高科技公司面临用户和舆论的巨大压力,不得不为商业利益考量而做出选择,与政府的决裂遂成为必然。问题在于,这一决裂并不代表商业公司与公众站在同一战线上,因为前者并不见得乐于保护隐私或言论自由,恰恰相反,基于数据挖掘的定向广告,正是诸多互联网公司的立身之本;基于垄断地位塑造甚至扭曲公众所处的信息环境,正是它们常用的手段。法理学专著《言论自由的反讽》强调,公司作为国家之外的权力存在,同样有压制言论的可能。

    英国思想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说过,对信息的汇集、存储和控制便意味着公共权力。随着越来越多的信息被数字化,私人公司几乎控制、存储、使用着我们所有的数据,从而不仅在事实上获得了公共权力,也边缘化了政府在管控公共议题上的能力和作用。

    自然,身处大数据时代的我们会面临选择困境:该相信政府还是企业?我们怎么能轻易相信商业公司会代表民众的利益?毕竟,政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使用者,本身至少具备合法性基础。

    如果说斯诺登事件之前,我们身处困境却浑然不觉,那么在“后斯诺登时代”,这一困境正在走向台前并逐渐激化。

    该如何解决?一味依靠政府或者商业公司,似乎都不能有效应对。寻找政府与商业公司相互制约的平衡机制,可能是有效途径之一。要实现这一点,公众意见的表达、对政府及商业公司行为的积极监督是必不可少的。从这个角度讲,在FBI诉苹果公司一案中,政府和苹果公司或许都不是胜利者。倘若该案能增进公众对当前所处困境的认识,进而推动大家对未来可能的解决途径加以思考,那么公众将成为最大的赢家。

    (作者是哈佛大学电子工程与计算机科学专业博士。)

    ▋《金融时报》中文网

 

人脑是恐怖主义的放大器
后斯诺登时代,谁来保护我们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