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3月3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美国教授孟润:我在文化碰撞中融入中国

本报特约撰稿 傅菊茹 李雨佳 《 青年参考 》( 2016年03月30日   09 版)

    昆山杜克大学教授孟润(Patrick Moreton)

    交流就是从别人的角度体谅对方

    美国杜克大学商学院教授、昆山杜克大学研究生项目副院长孟润(Patrick Moreton)站在学生们面前,面带标准的美式微笑。

    “大家好。”一句不太标准的中文过后,孟润便被笑声与掌声包围。

    “和他对视,你会不由自主地咧开嘴。”3月25日,第四届中国高校国际交流社团负责人和骨干培训班的一位学员表示,他很享受与孟润的眼神交流。

    孟润的确懂得如何与学生亲近。在中国工作20年的经历让他摸索出一套和中国学生打交道的方法。“我上课喜欢脱掉外套,然后在教室里走一圈。”在他看来,这种方式可以更好地亲近同学,让他们卸下防备。“我想告诉他们我是Patrick,不是一位教授。”

    在实行小班教学的昆山杜克大学,孟润会在上课前牢记课堂里每位学生的名字。他常在说话时打手势,夸张的表情不时让学生发笑,这些笑声让他心满意足。

    事实上,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他改掉了很多习惯。他不会在中国人面前讲橄榄球,而是主动和中国人聊足球;形容距离不再用英寸,而是用米;为了更好地解释自己的观点,他甚至在课程中引用中国俗语……

    “我需要不断地练习,才能改掉以前的习惯。”孟润说,“我做这些是因为我住在这里,必须让对方懂我,我理所应当地去谈论一些他们感兴趣的东西。”

    在孟润看来,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是一个建立关系的过程。我们应当从别人的角度去体谅对方。只要是交流就离不开两个字:真诚。“正如美国政治家本杰明·富兰克林所说,‘希望被人爱的人,首先要爱别人,同时要使自己可爱’。”他说。

    文化碰撞让他亲近中国

    作为老师,孟润看起来温和、容易亲近。很少有人会想到,这样一个喜欢开玩笑的“老顽童”,曾经也是位“学霸”。他毕业于哈佛商学院并获MBA学位,后在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哈斯商学院获得商业与公共政策博士学位。

    拥有耀眼学历的孟润没有在美国工作,而是选择到中国一试身手。2004年,为了实现推进国际交流的愿望,他来到上海复旦大学商学院,成为该学院EMBA项目的负责人。

    说来有些令人难以置信,孟润敲定在上海的工作,源于和复旦大学一位院长的一次晚餐。为了表示尊重和敬意,这个向来不吃“怪食物”的美国人吃光了饭桌上的所有东西。“那天我吃光了桌子上的牛蛙、鹅、甲鱼等,这些我以前都不吃……我想让对方觉得我热爱并享受这些食物。”他说。

    接受饮食只是孟润融入中国文化的开始。之后几年,他逐渐适应并融入了上海这座城市,爱上了那里的文化——老弄堂里串门聊天的街坊、街道上“叮铃铃”的自行车铃铛,让他感到亲切而富有诗意。

    “置身这样的环境中,看着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各式各样的商店里进进出出,让我对这座城市、这里的人,有了一种从未有过的亲近感。”说到这里,孟润深蓝色的瞳孔变得闪亮。

    在上海12年,孟润与社区里中国人的交流不断改变。对他来说,文化的碰撞让他更加亲近中国,这是他国际交流的第一步。2012年,孟润从复旦来到昆山,对他来说,这是新的开始。

    “新的城市、新的大学、新的学生,这些让我感到非常奇妙。”孟润说,“我被这里的挑战吸引。在昆山杜克,我能参与一个新的、国际化大学的建立,我也想成为国际领袖。”

 

大学应培养“有根的世界公民”
美国教授孟润:我在文化碰撞中融入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