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销爆发背后 新能源车质量隐患露苗头
本报记者 张昊天
《
青年参考
》(
2016年03月16日
31
版)
|
日产聆风在组合仪表中设有电池容量计(最右侧狭窄弧形区域,共12格) |
|
登录美国EPA下属网站,可便捷查询各种新能源(含混动)车型的能耗测试值。 |
若干年后回顾历史,2015年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可能被定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飞的岁月。在2015年的产销量双双实现3倍以上同比增长的基础上,行业机构和业内权威人士大胆预测,新的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有望再翻一番,挑战70万辆关口。
尽管产销绝对值在乘用车市场占比依然不高,可观的增速与巨额财政补贴的诱惑,还是让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乃至初创企业争相站上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爆发式增长,一些“并发症”也逐渐显现;除了延烧至今的“骗补”风波,过去1年间,有关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的报道及投诉,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作为新生事物,新能源汽车遭遇质量问题,是其商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必然。关键在于,从汽车企业到主管部门,能否在产品质量管控、售后服务与相关规范完善方面有所作为,防微杜渐——随着竞争充分化与财政补贴退坡,市场的力量终将主导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届时,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更直接地与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挂钩。
电池衰减问题浮出水面
通常来说,汽车质量问题是随着销量与用车时间增长而逐渐积累的。就此而言,目前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乘用车,车龄多在两年以内,尚处于新车阶段;这就决定了,无论在汽车垂直网站的车型论坛还是消费投诉类网站,能够直观反映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的案例,其绝对数量无法和传统汽车相比。但另一方面,在一些推广力度较大的示范城市,以及一些销量表现突出的产品上,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反馈,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向性。
同时,技术路线的差异,令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有必要被区别看待。201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总销量不及纯电动汽车(EV)的一半,但就具体车型而言,PHEV的销量聚焦在少数明星产品上,直接导致质量问题的报告频率较EV更高。
作为介于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之间的过渡产品,PHEV同时具备前两者的动力系统,且涉及动力流分配等技术难点,较高的系统复杂性,导致其产品可靠性面临更多考验。就从真实车主处收集到的信息来看,除了传动系统异响等现象,“纯电行驶里程缩水”的问题,在一些热销车型上亦初露端倪;在最严重的场合,问题车辆的电池容量减少了两成以上。
这种现象与PHEV车型的固有特性有关。由于成本限制,此类车辆的动力电池容量较小,在综合工况下,通常仅能提供50~100公里的纯电行驶里程。这就意味着,在纯电行驶距离相等的情况下,PHEV动力电池的循环次数将是EV的数倍;频繁的充放电,加上温度变化等外因,更容易令电池组内部物理、化学特性改变,导致可用容量下降。对整车企业来说,PHEV车型动力电池更严苛的工况,无疑对电池管理、散热等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工作环境较好,截至目前并未出现太多关于电池容量及续航里程衰减的非议。在EV车型保有量最高的北京,私人用户就车辆品质缺陷的代表性投诉,主要涉及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密封性欠佳乃至车窗玻璃脱落等“低级”问题,与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三电”并无太多关联;此外,4S店维修效率低下也屡遭消费者抱怨。
不难看出,部分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多发的背后,是相关企业对零配件采购、制造工艺乃至新车出厂前检测等环节缺乏有效把控。这很大程度上是燃油车时代的积弊使然。
质保政策与法规仍待完善
从理论上讲,由于可以取消变速器、驱动电机与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技术也已成熟,“产品可靠性”不应该成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障碍。真正对用户使用体验影响最大的,仍是锂电池随使用时间增长性能下降,从而导致车辆续航里程衰减;鉴于物理规律不可改变,在主机厂层面,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用户由此产生的不安。
在这方面,跨国汽车企业对旗下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政策值得国内厂商借鉴。以雷诺-日产旗下的聆风(国内的启辰晨风)为例,该车在组合仪表中设有电池容量计,供车主判断动力电池的“健康程度”。2011年于美国上市后,聆风也曾在一些极端炎热地区遭遇电池容量快速衰减的问题,就此,雷诺-日产一方面着手改进电池配方,另一方面在车辆质保条款中明确承诺,电池容量在5年/10万公里内不低于9格(容量计共12格)。此后,该公司还公布了为聆风整体更换动力电池的详细费用(5499美元,约合35700元人民币)。这一系列动作有效地提振了消费者信心,令聆风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用户忠诚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
站在政府或行业主管机构角度,为增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透明度,避免车主心理预期与现实用车体验落差过大,相关质量及测试标准亦有待进一步细化。例如,就PHEV车型来说,已有很多专业人士指出,国内现行的测试标准无法有效区分此类车型在纯电行驶和混动行驶下的真实能量利用效率,只能得出一个看似很低、但永远无法实现的理论油耗值。
而就纯电动车型来说,现行测试法脱离实际的趋向更为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欧洲NEDC工况法的现行标准并未充分考虑车载电器(如冷暖空调)开启时的情况,而后者对EV真实续航里程的影响,远较对传统燃油车的影响为大。结果,在冬季气温最低的时段,北京地区的纯电动汽车实际上路后的续航力表现,往往比标称里程低3成以上乃至“打对折”,引发消费者炮轰。媒体就此进行报道后,一些持币待购者甚至改变了消费决策。
就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仍不失为合理思路。美国环保署(EPA)目前施行的FTP-75系列汽车能耗测试法,就包含了开启空调的循环工况;反映到数据上,同款车型在美国的标称续航里程往往较在中国低,但也更贴近真实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预计在2018年前实施的“京六”排放标准,据称将主要参考上述美标测试法,新能源汽车用户有望因此受益。
过去的数百个日夜里,随着新能源汽车走进寻常人家,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也开始显露苗头。所幸,刚开始加速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至今尚未出现有关产品质量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涉及安全的严重事故;客观上,这为厂家提升产品质量、政府完善法规争取了时间。如一些专家学者在建言中所指:为尽快完成由政策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今后,新能源汽车除了追求产销量的提升,还应在质量方面多下功夫,让用户得到良好的服务和高水平享受。
若干年后回顾历史,2015年及之后的一段时期,可能被定义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起飞的岁月。在2015年的产销量双双实现3倍以上同比增长的基础上,行业机构和业内权威人士大胆预测,新的一年,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市场表现有望再翻一番,挑战70万辆关口。
尽管产销绝对值在乘用车市场占比依然不高,可观的增速与巨额财政补贴的诱惑,还是让越来越多的传统车企、互联网公司乃至初创企业争相站上新能源汽车的风口。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市场爆发式增长,一些“并发症”也逐渐显现;除了延烧至今的“骗补”风波,过去1年间,有关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的报道及投诉,同样经历了从无到有的过程。
作为新生事物,新能源汽车遭遇质量问题,是其商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必然。关键在于,从汽车企业到主管部门,能否在产品质量管控、售后服务与相关规范完善方面有所作为,防微杜渐——随着竞争充分化与财政补贴退坡,市场的力量终将主导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方向;届时,这一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将更直接地与产品质量和消费者体验挂钩。
电池衰减问题浮出水面
通常来说,汽车质量问题是随着销量与用车时间增长而逐渐积累的。就此而言,目前中国道路上行驶的新能源乘用车,车龄多在两年以内,尚处于新车阶段;这就决定了,无论在汽车垂直网站的车型论坛还是消费投诉类网站,能够直观反映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的案例,其绝对数量无法和传统汽车相比。但另一方面,在一些推广力度较大的示范城市,以及一些销量表现突出的产品上,消费者对质量问题的反馈,还是表现出了明显的趋向性。
同时,技术路线的差异,令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与纯电动汽车有必要被区别看待。2015年,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总销量不及纯电动汽车(EV)的一半,但就具体车型而言,PHEV的销量聚焦在少数明星产品上,直接导致质量问题的报告频率较EV更高。
作为介于燃油车与纯电动车之间的过渡产品,PHEV同时具备前两者的动力系统,且涉及动力流分配等技术难点,较高的系统复杂性,导致其产品可靠性面临更多考验。就从真实车主处收集到的信息来看,除了传动系统异响等现象,“纯电行驶里程缩水”的问题,在一些热销车型上亦初露端倪;在最严重的场合,问题车辆的电池容量减少了两成以上。
这种现象与PHEV车型的固有特性有关。由于成本限制,此类车辆的动力电池容量较小,在综合工况下,通常仅能提供50~100公里的纯电行驶里程。这就意味着,在纯电行驶距离相等的情况下,PHEV动力电池的循环次数将是EV的数倍;频繁的充放电,加上温度变化等外因,更容易令电池组内部物理、化学特性改变,导致可用容量下降。对整车企业来说,PHEV车型动力电池更严苛的工况,无疑对电池管理、散热等相关技术提出了更高要求。
相比之下,纯电动汽车由于电池工作环境较好,截至目前并未出现太多关于电池容量及续航里程衰减的非议。在EV车型保有量最高的北京,私人用户就车辆品质缺陷的代表性投诉,主要涉及制动系统失效、车身密封性欠佳乃至车窗玻璃脱落等“低级”问题,与作为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的“三电”并无太多关联;此外,4S店维修效率低下也屡遭消费者抱怨。
不难看出,部分新能源汽车质量问题多发的背后,是相关企业对零配件采购、制造工艺乃至新车出厂前检测等环节缺乏有效把控。这很大程度上是燃油车时代的积弊使然。
质保政策与法规仍待完善
从理论上讲,由于可以取消变速器、驱动电机与锂离子电池的基础技术也已成熟,“产品可靠性”不应该成为新能源汽车(特别是纯电动汽车)发展过程中的障碍。真正对用户使用体验影响最大的,仍是锂电池随使用时间增长性能下降,从而导致车辆续航里程衰减;鉴于物理规律不可改变,在主机厂层面,有必要采取针对性措施,消除用户由此产生的不安。
在这方面,跨国汽车企业对旗下新能源汽车的质保政策值得国内厂商借鉴。以雷诺-日产旗下的聆风(国内的启辰晨风)为例,该车在组合仪表中设有电池容量计,供车主判断动力电池的“健康程度”。2011年于美国上市后,聆风也曾在一些极端炎热地区遭遇电池容量快速衰减的问题,就此,雷诺-日产一方面着手改进电池配方,另一方面在车辆质保条款中明确承诺,电池容量在5年/10万公里内不低于9格(容量计共12格)。此后,该公司还公布了为聆风整体更换动力电池的详细费用(5499美元,约合35700元人民币)。这一系列动作有效地提振了消费者信心,令聆风成为全球销量最大、用户忠诚度最高的新能源汽车。
站在政府或行业主管机构角度,为增强新能源汽车消费的透明度,避免车主心理预期与现实用车体验落差过大,相关质量及测试标准亦有待进一步细化。例如,就PHEV车型来说,已有很多专业人士指出,国内现行的测试标准无法有效区分此类车型在纯电行驶和混动行驶下的真实能量利用效率,只能得出一个看似很低、但永远无法实现的理论油耗值。
而就纯电动车型来说,现行测试法脱离实际的趋向更为显著。其主要原因在于,基于欧洲NEDC工况法的现行标准并未充分考虑车载电器(如冷暖空调)开启时的情况,而后者对EV真实续航里程的影响,远较对传统燃油车的影响为大。结果,在冬季气温最低的时段,北京地区的纯电动汽车实际上路后的续航力表现,往往比标称里程低3成以上乃至“打对折”,引发消费者炮轰。媒体就此进行报道后,一些持币待购者甚至改变了消费决策。
就此,借鉴国外先进经验仍不失为合理思路。美国环保署(EPA)目前施行的FTP-75系列汽车能耗测试法,就包含了开启空调的循环工况;反映到数据上,同款车型在美国的标称续航里程往往较在中国低,但也更贴近真实情况。值得注意的是,北京预计在2018年前实施的“京六”排放标准,据称将主要参考上述美标测试法,新能源汽车用户有望因此受益。
过去的数百个日夜里,随着新能源汽车走进寻常人家,一些产品质量问题也开始显露苗头。所幸,刚开始加速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至今尚未出现有关产品质量的重大事件,特别是涉及安全的严重事故;客观上,这为厂家提升产品质量、政府完善法规争取了时间。如一些专家学者在建言中所指:为尽快完成由政策导向到市场导向的转变,今后,新能源汽车除了追求产销量的提升,还应在质量方面多下功夫,让用户得到良好的服务和高水平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