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2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令我大开眼界的美高“走班制”

汪英伦 《 青年参考 》( 2016年02月03日   19 版)

    并非学霸,却极擅英文。人大附中初中毕业后,前往美国波士顿某私立高中求学至今。赞赏美国教育模式,却不喜欢美式做人之道,感叹中西合壁的求学经历丰富了自己的大脑。

    如果有人问我中美高中最大的不同,我会向他介绍美国的走班制。美国的高中和中国的大学类似,每个人有自己的课表,按照自己的课表上课;每节课的上课地点,彼此可能都不一样。

    我的整个学生生涯都在中国度过,因此初到美利坚时难以想象走班上课的情景。这不能怪我想象力不足,而是中国校园内,数千名学子在短短的课间内汇聚成涌动的人流通往不同教室的超现实情景实在难以想象。

    显而易见,走班在我国普通高中校园内属于天方夜谭。不过,鉴于美国学校有人少的优势,且校园比中国宽敞,所以数百名学生走班是可行的。悲剧的是,我在开学之前对此情况一无所知。

    苏格拉底曾教导我们,无知是一种罪恶。事实证明此言非虚,对走班教学的无知直接导致我开学第一天有个“不太完美的开局”。

    我在美国高中上的第一堂课是化学,下课铃一响,美国学生均作鸟兽散,急匆匆地抓起书包就往外走,这不禁让我大感不解,暗自嘀咕:“美国年轻人上厕所都成帮结伙不说,还带着书包?西方教育果然独树一帜。”我边嘲笑自己的少见多怪,边拿出课本打算在下节宗教课老师来之前预习。

    化学老师此时正在讲台上收拾东西,见我在座位上一副“任尔东西南北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模样,不解地问:“这位同学,你怎么不去上课啊?”她这一问把我也弄得满脑子问号:上课?我正在等着上课呢!

    “老师,我正在等宗教老师来。”我回答道。化学老师越发困惑地看着我:“宗教教室在另外一栋教学楼里,你在这里等什么?”我恍然大悟,终于明白了为什么美国同学下课后都溜得那么快。

    我手忙脚乱地将书本塞到书包里,草草地感谢老师的指点后,便快马加鞭地冲向另一所教学楼。可刚一出门,我再次震惊了:走廊里,教学楼之间的林荫道上全是换班的学生。我在人流中马不停蹄地穿梭,心里想着一会儿见到之前的美国同学,要告诉他们下课招呼我一起走。

    可惜,这又是我的一厢情愿了。到了宗教教室,变的不仅是老师,同学竟然也换了一拨。我在众目睽睽之下走出了教室,又核对了两遍教室号码才得出一个结论:本人见识太浅,没见过这种新奇的上课方式:老师不动学生动,学生还不是集体动,而是各走各的路,各上各的课。

    就在我内心挣扎无助的同时,宗教课的同学们都在眼睁睁地看着我这一系列地“进教室-出教室-看门牌-核对课表-再进教室-再出教室看门牌-终于走入教室”的动作,我想他们应是惊呆了。老师笑道:“小伙子,初来美国吧?”我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后来,我渐渐习惯了美国高中这种“前所未见”的上课方式,也对此有了自己的看法。和世界上所有事物一样,“走班制”是一把双刃剑。走班之利,在于能够有效地拓展学生的社交圈——在中国,我的好朋友都集中在同一班级;而到了美国,我基本和年级里所有人都混了个脸熟。而“走班制”的限制性在于,我认识了一堆人,却没有特别熟的。在美国,“铁哥们”是形容朋友关系好的最高境界。但大多“铁哥们”都是通过在同一个体育运动队或同一个社团里认识的。相比之下,仅因同上一门课而成为特别好的朋友的,就不那么常见了。

 

美国大学招生官不会告诉你的十件事
第四届全国中小学生语文素养大赛冬季赛在京落幕
令我大开眼界的美高“走班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