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2月0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探寻诺曼底的二战痕迹

费勃 文/摄 《 青年参考 》( 2016年02月03日   26 版)

    墓碑和正在讲述阵亡军人生平的讲解员

    诺曼底美军公墓纪念碑

    诺曼底美军公墓内阵亡士兵遗物

    奥克角战役纪念碑

    假期里,我拉着女友重温了一遍美国电视剧《兄弟连》。影响了二战欧洲战事走向的诺曼底战役以光影的形式重现在我们眼前,让我们感动万分。最后一集看完,我们同时脱口而出:“明早去诺曼底吧!”

    从进入诺曼底大区开始,天空一直淅淅沥沥地飘着小雨,现在回想起开车飞驰在诺曼底公路上的情景时,记忆里的画面也总是伴随着雨刷器来来回回地扫过。后来,我们收到一张朋友从诺曼底寄来的明信片,印着这样的画面:整个法国的版图几乎都挂着太阳,只有诺曼底的上空飘着乌云——简直不能更加形象!

    与不列颠隔着拉芒什海峡相望的诺曼底地区,气候凉爽湿润,多阴雨天气,整个地区可看的清奇美景很多,山秀石奇的象鼻海岸、晨陆夜岛的圣米歇尔山都是不可错过的游览目的地。而这次我们诺曼底之行,计划无比明确——探访二战的痕迹,目的地就是奥克角的纳粹堡垒和奥马哈海滩的美军公墓。

    奥克角的纳粹堡垒

    到达奥克角的停车场时,雨停了下来。走下车来四处望望,停车场里不过十几辆车,安静空旷,海风依稀带来海浪拍击海岸的声音,循着涛声朝海岸步行,一片灌木阻隔了视线。走出不远,路旁的灌木丛中显现出一片空地,一座战时遗留下的火炮炮筒安放在这里,仿佛在告诉我们,曾经的战场就在不远处。

    二战结束后已有70年飞逝,然而时间却还不足以磨灭战争的痕迹。奥克角的海岸远远望去绿草茵茵,走近后能清楚辨认出地面上仍然保留着的战时的弹坑和战壕。砖石水泥砌筑的岸防堡垒沿着海岸向两侧延伸,经过半个多世纪的风吹日晒,仍然巍然屹立,雄踞悬崖,面朝大海。

    诺曼底的海岸在奥克角探出陆地,海岸边的悬崖如触角般伸入海洋。诺曼底登陆战时,德国军队在这里设置了岸防炮,依仗特殊的地形在此守御东西两侧的海滩。幸运的是,盟军对奥克角的战斗计划周密,最终以最小的代价获得了胜利。

    奥克角最坚固的堡垒修建在最突出的一块悬崖上,如今堡垒被改造成了安放纪念碑的平台。纪念碑的底座形状是一本翻开的书,上面记录着盟军部队的荣耀时刻。纪念碑主体石柱立在这本翻开的书上,不着一字,但留念想。

    站在纪念碑旁,海风凛冽,这曾经的战场却是一片安详。

    当年的美军在战斗中迅速夺取了奥克角,未做太多停留,立刻动身支援海岸两翼的战斗。我们也循着盟军作战的路线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

    诺曼底二战美军公墓

    从奥克角向东不到10公里,就是当年代号“奥马哈”的滨海科勒维尔海滩。因为诺曼底战役中惨烈的伤亡,这里几乎成了最常被谈论的诺曼底登陆战场。2500人的阵亡数字给这片海滩带来了“血腥奥马哈”的名字。

    二战结束10多年后的1956年,曾经最惨烈战斗的战场变成了今天的诺曼底二战美军公墓。几乎每次诺曼底战役纪念活动都少不了这座公墓作为背景。对于我们来说,前往美军公墓也就成了我们最重要的行程。

    到达公墓入口时,天空又显阴沉,空气中能闻出雨水的味道,心情好像也跟着天气沉寂了起来。

    对公墓的探访开始于入口旁的访客中心。灰白色调的建筑里,诺曼底登陆战的实物带领访客一起窥探战争的细节。室内陈列的真实战争遗物能直达访客心灵的深处——精良复杂的武器装备,让人感受到战争的严酷;缴获的纳粹武器,让人感受到胜利的喜悦;逝者留下的家人的照片、未寄出的书信,让人感受到生命的脆弱。

    走出访客中心时,心情是复杂的,杂糅着激昂、肃穆、希望和悲伤。带着这种复杂的心情,我们在访客中心出口不远处见到了等待着大家的讲解员迈克。迈克是一位中年美国政府公务员,一见到我们,就用美国式的腔调跟我们做起了讲解。

    二战结束后,法国政府把这片美军伤亡惨重的战场借给美国无偿使用,于是70公顷的土地上建起了如今的美军公墓,由美国政府管理。整座公墓呈长方形,与海岸平行修建。

    从入口处的访客中心出发,向海岸方向前行,在到达公墓区之前首先经过的是公墓纪念碑。纪念雕塑旁的半圆形矮墙,朝着与墓地相反的方向,围出一块独立的小花园,白色的围墙上刻着1500多名阵亡后没能找到遗体的军人的姓名。纪念碑安放在地势高于周围的正中平台上,十几根巨大方柱围绕在周围。纪念碑的主体是一座人形雕塑——被海浪托举起的人高高伸出双臂,伸向天空的方向。

    此时的诺曼底二战公墓因为这座雕塑而淡化了死亡的意味。1500多个真实的名字环绕在这座具化的伸臂昂首的人形雕塑旁,让即将踏上这片高尚灵魂安息地的我们,内心充盈着希望,而不再是悲伤。

    向着雕塑面对的方向前行,经过几乎能在大部分美国纪念性建筑前找到的方形水池,美国军人安眠的墓地便在这里。

    整个墓地包含十块方形区域,呈两列顺着海岸的东西方向排开。埋葬着军人尸骨的土地干净平整,草坪如毯,盖在整个墓地的地面上。高高的旗杆立在十块公墓区的最前方,随海风飘荡的国旗注视着长眠于此的近万英魂。圆柱形的礼拜堂修建在整个墓地的正中央,是墓地里视力所及的唯一建筑。

    墓碑如军装般简洁而统一,天主教基督教信徒的墓碑呈十字架形,犹太裔军人的墓碑雕刻成大卫王之星。白色的大理石墓碑整齐地排成一列列一行行,成一条条笔直的队列一直延伸向墓地边缘。墓碑如同他们所代表的长眠的军人生前的样子,戎装划一,行伍整齐。

    讲解员迈克带着我们穿行在一座座墓碑之间。进入墓地区之后,迈克没有再和我们讲过一句关于人类、战争的宏大题目,而是像士兵的家人一样,把我们领到一个个墓碑前,开始给我们讲述他们生前的故事。

    在这里,死后的军人不再有军衔之分,将军与士兵比邻而葬。每个人的墓碑都是一样的尺寸、一样的形状。在迈克的指点下,我们发现了许多写满史书、电影、小说的名字——西奥多·罗斯福将军长眠在生前率领的士兵中,《拯救大兵瑞恩》里主角的哥哥安睡在并肩赴死的战友旁。

    他是谁?

    听过迈克讲的几个或悲壮或平凡的故事后,我们选择继续在公墓里漫步。这时天空又飘起了蒙蒙细雨,海风吹过,身体感觉到一丝寒意,思维仿佛瞬间被拉回70多年前的那个六月:就在此地,身上的军装被海水浸湿,冷风吹过,身体不自禁地颤抖着,前方是猛烈的炮火,但为了信念,前进,不顾一切地前进。

    我们慢慢地走着,眼前闪过墓碑上逝者的一个个名字、番号、籍贯、军衔。突然间,一座无名墓碑出现在眼前。遗体的身份无法辨认,个人的一切印记都被战争抹去,只留下墓碑上的墓志铭:“埋骨于斯荣耀兵,唯有上天知其名。”(“Here rests in honored glory a comrade in arms known but to God.”)

    他是谁?他经历过什么?谁在家乡等着他?他死时心里又念着谁?

    没有名字的墓碑下,他不再是任何人,但他又是所有人。他是平凡的士兵,平凡到没能在死后留下名字。他是伟大的灵魂,伟大到为了和平的信念甘愿从戎,直面死亡。和平无比可贵,而有时战争却是获得和平无奈的唯一选择。敢于为了和平而选择战争,这正是人性的伟大。

    回程的路上,我们都还沉浸在宁静肃穆的气氛里,沉默了好久。我开始觉得内心的某处因为这次的行程而开始变得不同。

    后来,当巴黎的一名年轻警察在我们曾经每天经过的街道被枪杀时,当巴塔克兰剧场的一百多个生命无谓消逝时,我眼前又浮现出奥克角纵横的战壕,浮现出美军公墓洁白的墓碑。我察觉到了自己对于和平的坚定信念,对于安宁的执着希望。

    那一刻,我无比确定,正是探寻诺曼底二战痕迹的旅程给我心里种下了对和平信念与希望的种子。

 

探寻诺曼底的二战痕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