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万吨爆炸物沉睡地下数十载
德国城镇的噩梦:与炸弹共舞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6年01月20日
28
版)
|
盟军轰炸机曾在德国投下了数万吨爆炸物。 |
|
一枚锈迹斑斑的炸弹被送往安全地点处置。 |
|
房子被毁后,迪特里希只能在车库里接待来客。 |
曾在战乱期间沦为废墟的德国城镇,至今仍因沉睡于地下的死神——未爆弹而鸡犬不宁。针对这份历史遗产而延续数十载的持久战,仿佛永远不会有完结的一天。
坐在简陋车库里的小桌前,保莱·迪特里希(Paule Dietrich)一边小口抿着速溶咖啡,一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过了半晌,他才拿出一个橙色的活页夹,里面满是一座老房子的照片。其实,迪特里希很清楚,自己活在世间已属幸运,但他依然怀念曾经的那个家——买下它时,装修它时,以及亲眼目睹它被一枚沉睡了70年的炸弹摧毁时。
隐形“死神”随时会醒来
1949年10月7日,迪特里希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日诞生,10岁时,他还因此“殊荣”得到了东德时任领导人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的一笔奖金。1993年,在柏林开过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的迪特里希变卖家产,加上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在母亲定居的奥拉宁堡买下了一座坐落在河畔的大宅,并将其精心装饰一番,计划退休后在这里养老。
和本地居民一样,迪特里希记得,这座城市曾在二战期间沦为废墟,但他不愿思考,更不敢相信地下还藏着沉睡的“死神”——未爆弹。尽管从1991年到2007年,当地政府已斥资2.5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用于清理废旧弹药,其投入高于德国任何其他城市。
2013年1月,迪特里希从报纸上得知,政府计划在他居住的社区寻找未爆弹。6个月后,工人们不请自来,在他的院子里一口气钻了38个30多英尺(约9.15米)深的洞,在每个洞里放了磁力探测器。一个月后,他们又开始在房子后面钻洞,但不肯透露任何情况。
迪特里希64岁生日那天,地方官员敲响了他的大门。他还以为对方是来道贺,但随后的事实令他惊呆了。“这里有些东西。”来者说,“我们需要它。”没人提到“炸弹”这个词。
很快,屋子旁摆上了橙色的锥形路标,迪特里希的朋友还特意为它拍照留念。整个10月份,抽水泵昼夜不停地轰鸣;早晨,从每天早上7点持续工作到晚上8点的工人在迪特里希的车库里喝咖啡时,还不忘安慰忧心忡忡的主人:“放心吧,不会有什么问题。”
一个月后,一枚1000磅(454公斤)重的炸弹现出了身形。在数十年岁月的侵蚀下,它早已锈迹斑斑。迪特里希带着自己的爱犬“Rocky”待在屋子里,距离埋藏有爆炸物的洞穴只有几英尺远。“我以为一切都会没事的。”他回忆道。
11月19日,迪特里希被要求离家暂避。从广播里,他得知屋子周围的街道已被封锁——炸弹无法拆除,必须就地引爆。数日后,他在一英里(约1.61公里)外听到了巨响。
两小时后,在朋友陪伴下匆匆回到家门外的迪特里希目瞪口呆地僵滞在原地。他的房子前出现了一个60英尺宽(约18.3米)的巨大坑洞,里面满是泥水和烧焦的痕迹,包裹炸弹碎片的稻草散落到了隔壁的院子里,门廊的残骸在坑洞边缘摇摇欲坠。在电视台的摄像机前,迪特里希强忍着拭去脸上的泪水。此时,距离他为自己规划的退休时间不到一年。
战争遗产令公众辗转不安
时光倒流回1945年3月15日,美国空军的一批B-17重型轰炸机从英国埃塞克斯郡缓缓升空,越过英吉利海峡向东飞去,铝制机身内的温度降至零下40度,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下午两点左右,地处柏林西北部10英里的奥拉宁堡出现在36架“空中堡垒”下方。先导机内的投弹手瞄准薄雾中的哈弗尔河,按动开关,5枚炸弹迅速消失在视野中。
1940年至1945年间,美英两国战机在欧洲投下了累计270万吨爆炸物,其中一半落在了德国境内。到1945年5月纳粹投降时,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工厂、炼油厂、兵站据点等工业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许多城市也被煤渣和灰烬掩埋,荒凉得如同月球表面。
得益于盟军占领当局的监督,重建工作几乎立刻开始。然而,多达10%的空投弹药没有当即起爆,成了潜伏在废墟下的“死神”。面对如此巨大的威胁,在德国,专门负责拆除战时遗留的手榴弹、子弹和迫击炮弹的技术人员和消防员,被统一吸收进一个名为KMBD的机构。
表面上看来,奥拉宁堡似乎和别的城镇没什么两样:平淡无奇的主要街道、色彩柔和的公寓楼、井然有序的车站,有不少人光顾的麦当劳外停着一排排自行车……但按照勃兰登堡KMBD负责人霍斯特·莱因哈特(Horst Reinhardt)的说法,这里堪称德国最危险的城市。
1945年3月15日下午2点51分到3点36分,美国空军出动660多架轰炸机,瞄准这座城市投下了1500吨烈性炸药,重点打击铁路站场和两家化工厂。这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发起的规模最大、最具破坏性的单次空袭之一。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即便到了70年后的今天,德国人每年仍可从地下挖出2000吨以上未爆弹,几乎每周都有道路因此被封锁。英国《每日电讯报》则指出,可能仍有3000枚炸弹潜伏在柏林各地;任何项目在开工前,必须经权威机构检查确认不会碰到未清除的炸弹。
1986年,莱因哈特最初开始从事拆弹时,根本没想到这份工作会持续到30年后。事实上,直到今天,他和同事每年依然能发现超过500吨未爆炸的弹药,平均每两周左右拆除一枚。“人们根本不知道在地下还有多少。”他告诉《史密森尼》杂志。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则评论称,尽管拆弹工作通常是秘密进行的,但大规模疏散还是时不时地让过惯了太平日子的民众惶惑不安。
2014年5月,科隆政府在施工期间发现了一枚1吨重的炸弹,导致两万人被紧急疏散。稍早些的2013年11月,技术人员在多特蒙德拆除了一枚4000磅(约合1.8吨)重、足以摧毁整个街区的炸弹,居民纷纷离家出走。2011年,为清除科布莱茨市莱茵河河床上的炸弹,4.5万人被迫暂别家园。2000年以来,共有11名拆弹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难。
“你需要清醒的头脑和一双冷静的手。”霍斯特·莱茵哈特(Horst Reinhardt)告诉《史密森尼》杂志网站,他从来没有在拆弹过程中感到恐惧。“老是害怕,就干不了这一行。对我们来说,这是完全正常的工作,和面包师烤面包没什么两样。”
一道没有解决期限的难题
迪特里希家的那枚炸弹被引爆时,莱茵哈特就在现场,他声称自己“别无选择”。当下,只需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63岁的他就可以享受侍弄花草、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有些反常的是,他时常带着颓丧的情绪告诉旁人,针对地下爆炸物的清理可能永远不会结束。
“200年后仍然会有炸弹。”这位和隐藏在地下的死神搏斗了半辈子的老人说,“清理炸弹越来越难,现在房子、工厂到处都是,开放的空间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不会轻易解决的问题,它将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专攻废旧弹药清理的德国公司GFKB-MV的总裁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Dosdall)告诉《纽约时报》。
作为德国最有经验的拆弹专家之一,家住勃兰登堡的汉斯-约根·魏泽(Hans-Jurgen Weise)退休前平均每年发现631吨爆炸物,亲手拆除过394枚。他出生在一次空袭期间,但对多年前投下炸弹的国家没有恶意,只是对“毫无意义地制造痛苦的战争”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每两到三天就会接到电话,说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炸弹。”魏泽回忆道,被挖出来的炸弹可能被运送到安全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必须就地拆除或引爆。拆弹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他手臂上汗毛倒立,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一切突然安静了,有时,连鸟儿都似乎停止了歌唱”。
魏泽说,仅勃兰登堡一地的未爆弹,就需要至少20年来清理,问题是,许多钻入地下深处的炸弹已经变得敏感到一触即发。据他观察,随着年头越来越长,炸弹越来越不稳定,一点震动或误操作都可能引发灾难,甚至有一些炸弹突然自爆,“没人知道拿它们怎么办”。
一个阴冷的日子里,潮湿的风狠狠拍打着保莱·迪特里希家那座车库的塑料屋顶,几英尺外,曾是他家房屋的地方如今衰草离离。巨大的弹坑已被填平,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的迪特里希暂住在活动房里,并把车库改造成了客厅,里面有冰箱和朋友与好心人捐赠的家具。
迪特里希始终没能得到充分的经济补偿。据美国VICE网站报道,德国联邦政府只为德国制造的炸弹及其造成的损害负责,英国、美国或俄罗斯的炸弹,则必须由州政府买单。
其实,和许多被战争后遗症纠缠的普通人一样,他很想在废墟上重建新家,毕竟,这里是整座城市最好的地段。但爆炸发生一年多后,工程迟迟无法启动;原因在于,当局说这里尚有“双重异常”,迪特里希明白此中之意——他的院子里,还有两枚上了年纪的炸弹随时可能醒来。
曾在战乱期间沦为废墟的德国城镇,至今仍因沉睡于地下的死神——未爆弹而鸡犬不宁。针对这份历史遗产而延续数十载的持久战,仿佛永远不会有完结的一天。
坐在简陋车库里的小桌前,保莱·迪特里希(Paule Dietrich)一边小口抿着速溶咖啡,一边一根接一根地抽烟。过了半晌,他才拿出一个橙色的活页夹,里面满是一座老房子的照片。其实,迪特里希很清楚,自己活在世间已属幸运,但他依然怀念曾经的那个家——买下它时,装修它时,以及亲眼目睹它被一枚沉睡了70年的炸弹摧毁时。
隐形“死神”随时会醒来
1949年10月7日,迪特里希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同日诞生,10岁时,他还因此“殊荣”得到了东德时任领导人威廉·皮克(Wilhelm Pieck)的一笔奖金。1993年,在柏林开过公交车、地铁和出租车的迪特里希变卖家产,加上自己多年来的积蓄,在母亲定居的奥拉宁堡买下了一座坐落在河畔的大宅,并将其精心装饰一番,计划退休后在这里养老。
和本地居民一样,迪特里希记得,这座城市曾在二战期间沦为废墟,但他不愿思考,更不敢相信地下还藏着沉睡的“死神”——未爆弹。尽管从1991年到2007年,当地政府已斥资2.59亿欧元(约合人民币18.9亿元)用于清理废旧弹药,其投入高于德国任何其他城市。
2013年1月,迪特里希从报纸上得知,政府计划在他居住的社区寻找未爆弹。6个月后,工人们不请自来,在他的院子里一口气钻了38个30多英尺(约9.15米)深的洞,在每个洞里放了磁力探测器。一个月后,他们又开始在房子后面钻洞,但不肯透露任何情况。
迪特里希64岁生日那天,地方官员敲响了他的大门。他还以为对方是来道贺,但随后的事实令他惊呆了。“这里有些东西。”来者说,“我们需要它。”没人提到“炸弹”这个词。
很快,屋子旁摆上了橙色的锥形路标,迪特里希的朋友还特意为它拍照留念。整个10月份,抽水泵昼夜不停地轰鸣;早晨,从每天早上7点持续工作到晚上8点的工人在迪特里希的车库里喝咖啡时,还不忘安慰忧心忡忡的主人:“放心吧,不会有什么问题。”
一个月后,一枚1000磅(454公斤)重的炸弹现出了身形。在数十年岁月的侵蚀下,它早已锈迹斑斑。迪特里希带着自己的爱犬“Rocky”待在屋子里,距离埋藏有爆炸物的洞穴只有几英尺远。“我以为一切都会没事的。”他回忆道。
11月19日,迪特里希被要求离家暂避。从广播里,他得知屋子周围的街道已被封锁——炸弹无法拆除,必须就地引爆。数日后,他在一英里(约1.61公里)外听到了巨响。
两小时后,在朋友陪伴下匆匆回到家门外的迪特里希目瞪口呆地僵滞在原地。他的房子前出现了一个60英尺宽(约18.3米)的巨大坑洞,里面满是泥水和烧焦的痕迹,包裹炸弹碎片的稻草散落到了隔壁的院子里,门廊的残骸在坑洞边缘摇摇欲坠。在电视台的摄像机前,迪特里希强忍着拭去脸上的泪水。此时,距离他为自己规划的退休时间不到一年。
战争遗产令公众辗转不安
时光倒流回1945年3月15日,美国空军的一批B-17重型轰炸机从英国埃塞克斯郡缓缓升空,越过英吉利海峡向东飞去,铝制机身内的温度降至零下40度,空气也越来越稀薄。
下午两点左右,地处柏林西北部10英里的奥拉宁堡出现在36架“空中堡垒”下方。先导机内的投弹手瞄准薄雾中的哈弗尔河,按动开关,5枚炸弹迅速消失在视野中。
1940年至1945年间,美英两国战机在欧洲投下了累计270万吨爆炸物,其中一半落在了德国境内。到1945年5月纳粹投降时,德意志第三帝国的军工厂、炼油厂、兵站据点等工业基础设施几乎被摧毁殆尽,许多城市也被煤渣和灰烬掩埋,荒凉得如同月球表面。
得益于盟军占领当局的监督,重建工作几乎立刻开始。然而,多达10%的空投弹药没有当即起爆,成了潜伏在废墟下的“死神”。面对如此巨大的威胁,在德国,专门负责拆除战时遗留的手榴弹、子弹和迫击炮弹的技术人员和消防员,被统一吸收进一个名为KMBD的机构。
表面上看来,奥拉宁堡似乎和别的城镇没什么两样:平淡无奇的主要街道、色彩柔和的公寓楼、井然有序的车站,有不少人光顾的麦当劳外停着一排排自行车……但按照勃兰登堡KMBD负责人霍斯特·莱因哈特(Horst Reinhardt)的说法,这里堪称德国最危险的城市。
1945年3月15日下午2点51分到3点36分,美国空军出动660多架轰炸机,瞄准这座城市投下了1500吨烈性炸药,重点打击铁路站场和两家化工厂。这也是盟军在欧洲战场发起的规模最大、最具破坏性的单次空袭之一。
据美国《大西洋月刊》报道,即便到了70年后的今天,德国人每年仍可从地下挖出2000吨以上未爆弹,几乎每周都有道路因此被封锁。英国《每日电讯报》则指出,可能仍有3000枚炸弹潜伏在柏林各地;任何项目在开工前,必须经权威机构检查确认不会碰到未清除的炸弹。
1986年,莱因哈特最初开始从事拆弹时,根本没想到这份工作会持续到30年后。事实上,直到今天,他和同事每年依然能发现超过500吨未爆炸的弹药,平均每两周左右拆除一枚。“人们根本不知道在地下还有多少。”他告诉《史密森尼》杂志。
卡塔尔半岛电视台则评论称,尽管拆弹工作通常是秘密进行的,但大规模疏散还是时不时地让过惯了太平日子的民众惶惑不安。
2014年5月,科隆政府在施工期间发现了一枚1吨重的炸弹,导致两万人被紧急疏散。稍早些的2013年11月,技术人员在多特蒙德拆除了一枚4000磅(约合1.8吨)重、足以摧毁整个街区的炸弹,居民纷纷离家出走。2011年,为清除科布莱茨市莱茵河河床上的炸弹,4.5万人被迫暂别家园。2000年以来,共有11名拆弹技术人员在工作过程中遇难。
“你需要清醒的头脑和一双冷静的手。”霍斯特·莱茵哈特(Horst Reinhardt)告诉《史密森尼》杂志网站,他从来没有在拆弹过程中感到恐惧。“老是害怕,就干不了这一行。对我们来说,这是完全正常的工作,和面包师烤面包没什么两样。”
一道没有解决期限的难题
迪特里希家的那枚炸弹被引爆时,莱茵哈特就在现场,他声称自己“别无选择”。当下,只需度过职业生涯的最后一段时光,63岁的他就可以享受侍弄花草、含饴弄孙的退休生活。有些反常的是,他时常带着颓丧的情绪告诉旁人,针对地下爆炸物的清理可能永远不会结束。
“200年后仍然会有炸弹。”这位和隐藏在地下的死神搏斗了半辈子的老人说,“清理炸弹越来越难,现在房子、工厂到处都是,开放的空间越来越少。”
“这是一个不会轻易解决的问题,它将伴随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专攻废旧弹药清理的德国公司GFKB-MV的总裁塞巴斯蒂安(Sebastian Dosdall)告诉《纽约时报》。
作为德国最有经验的拆弹专家之一,家住勃兰登堡的汉斯-约根·魏泽(Hans-Jurgen Weise)退休前平均每年发现631吨爆炸物,亲手拆除过394枚。他出生在一次空袭期间,但对多年前投下炸弹的国家没有恶意,只是对“毫无意义地制造痛苦的战争”百思不得其解。
“我们每两到三天就会接到电话,说在什么地方发现了炸弹。”魏泽回忆道,被挖出来的炸弹可能被运送到安全的地方,但也有很多必须就地拆除或引爆。拆弹进行到最紧张的时刻,他手臂上汗毛倒立,起了一层鸡皮疙瘩,“一切突然安静了,有时,连鸟儿都似乎停止了歌唱”。
魏泽说,仅勃兰登堡一地的未爆弹,就需要至少20年来清理,问题是,许多钻入地下深处的炸弹已经变得敏感到一触即发。据他观察,随着年头越来越长,炸弹越来越不稳定,一点震动或误操作都可能引发灾难,甚至有一些炸弹突然自爆,“没人知道拿它们怎么办”。
一个阴冷的日子里,潮湿的风狠狠拍打着保莱·迪特里希家那座车库的塑料屋顶,几英尺外,曾是他家房屋的地方如今衰草离离。巨大的弹坑已被填平,在当地已小有名气的迪特里希暂住在活动房里,并把车库改造成了客厅,里面有冰箱和朋友与好心人捐赠的家具。
迪特里希始终没能得到充分的经济补偿。据美国VICE网站报道,德国联邦政府只为德国制造的炸弹及其造成的损害负责,英国、美国或俄罗斯的炸弹,则必须由州政府买单。
其实,和许多被战争后遗症纠缠的普通人一样,他很想在废墟上重建新家,毕竟,这里是整座城市最好的地段。但爆炸发生一年多后,工程迟迟无法启动;原因在于,当局说这里尚有“双重异常”,迪特里希明白此中之意——他的院子里,还有两枚上了年纪的炸弹随时可能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