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6年01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4.7万亿美元!去年并购交易额创历史新高

2016年全球并购重组热潮不减

本报记者 张宝钰 《 青年参考 》( 2016年01月20日   13 版)

    全球经济的持续疲软,无阻并购交易的大幅飙升。根据汤森路透最近发布的数据,2015年,全球并购交易数额高达4.7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1万亿元),超过2007年创下的4.4万亿美元历史纪录。美国《华尔街日报》表示,受经济放缓和利率走低的影响,美国和亚洲的并购活动有望继续保持当前势头,且这一趋势在2016年会继续扩大。

    并购集中在零售、医保、能源化工等领域

    从欧美等国企业发展的形势看,公司大规模并购往往发生在经济放缓或是经济低迷之时。全球四大会计事务所之一的德勤公司企业并购高级顾问罗摩·普拉卡什(Sriram Prakash)告诉美国《大西洋月刊》,2015年的全球并购热潮主要集中在零售、医保、能源化工等领域,整年交易数量达到37212笔,其中两笔还进入“史上前十大交易”排行榜。

    具体来看,全球最大的制药商美国辉瑞公司经过前后数轮谈判,终于在去年11月宣布正式收购爱尔兰肉毒杆菌制造商艾尔建,这笔交易的规模达到16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5万亿元),成为医疗史上最大,也是有史以来第二大的企业并购案,规模仅次于2000年英国电信巨头沃达丰集团收购德国移动网络提供商曼内斯曼。

    该交易也因辉瑞公司的逃税嫌疑而受到美国社会的关注。爱尔兰有“避税天堂”之称,公司税的税率之低一直稳居世界最末几名,此前苹果、谷歌等公司已在该国首都都柏林“安家”,辉瑞的举动再次招来美国政府高层的抗议。据悉,华盛顿立法者正考虑设法打击“税负倒置”,这次交易也成为一次特殊的公司并购案例。

    去年10月13日,全球第一大啤酒生产公司百威英博宣布,以每股44英镑(约合人民币412元)的价格收购全球第二大啤酒企业英国南非米勒酿酒公司,这次“强强联合”的规模达到1174亿美元(约合人民币7730亿元)。2008年,百威啤酒公司被比利时英博啤酒公司以520亿美元的价格收购,创下酿酒业的并购纪录,此次再创历史新高。

    能源化工领域,美国的陶氏化学和杜邦公司在去年底宣布正式合并,双方各持50%股份,交易规模达到686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516亿元)。合并后,公司成为仅次于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的世界第二大化工企业,并超越美国孟山都公司成为全球最大的种子和农药生产商。

    在全球油价持续低迷、处于7年来最低点时,欧洲最大的石油公司皇家壳牌抄底收购英国天然气集团公司,并购后壳牌成为全球最大的天然气供应商,进一步提升其在液化油气领域的优势。

    科技行业去年的并购案中,最受瞩目的要数戴尔以每股33.15美元(约合人民币218元)的价格收购美国信息存储公司EMC,交易规模达到67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4411亿元)。它也被誉为全球科技史上最大规模的并购交易。作为老牌电脑和服务器供应厂商,戴尔近几年营收效益连续下降,能否通过这次前所未有的并购交易获得新生,还有待观望。

    各大行业巨头通过并购交易扩大了市场份额,而帮助它们完成交易的律所和银行也赚得盆满钵满。根据美国调查公司Dealogic的数据,各大服务商通过提供顾问咨询,已赚取约21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0亿元)。这一数字虽低于史上最火爆的2007年,但Dealogic指出,由于并购交易支付给银行和律所的报酬要在交易结束时才计算,所以它们的收入有可能还会增加。

    投行中最大的赢家是高盛集团,《大西洋月刊》指出,该行是去年并购交易的第一大顾问机构,大约为1.6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0万亿元)的并购交易提供服务;摩根大通紧随其后,涉及交易总额为1.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8万亿元);摩根斯坦利以1.4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9.2万亿元)排在第三。

    经济持续疲软引发并购潮?

    普拉卡什提到,上世纪初期,全球掀起第一次企业并购浪潮。拿美国来说,1904年前后,约有3000多家企业在横向兼并中消失重组,美国大型钢铁、橡胶以及化工企业都是在这次浪潮中崛起的,该国工业发展也从新生儿逐渐变成巨人。

    当时并购的主要形式是同行业企业之间的并购,即所谓的横向兼并,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市场上的垄断地位。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全球出现第三次并购浪潮,交易规模空前,持续时间也较长,并购领域开始从生产设备制造业转向金融服务领域。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并购集中在银行和通信等行业,一直到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前,各国出现了有史以来交易规模最大的并购浪潮。

    “2015年又是一个2007年。”从去年年中开始,面对不断走高的公司并购行情,英国《金融时报》写道,不论是在华尔街的办公大楼里,还是在投行的分析报告中,业内人士总把这两个年份相提并论,但同时他们也注意到,2015年是更特殊的一年。

    “跟全球前几次并购热潮相比,如今的经济态势更为疲弱,利率处于历史低位,很多企业持有大量现金。”毕马威的并购主管安德鲁·尼克尔森(Andrew Nicholson)告诉《华尔街日报》。现在债券市场比过去更易融资,加之销售商与采购商的价格预期差距逐年扩大,想通过并购重组降低生产成本的企业越来越多。

    美国《财富》杂志指出,跟以往的企业并购相比,2015年的并购大潮中出现了一种新趋势——“公司实用主义”,透着“勉为其难”和“被迫”的意味——从重工业到采矿、能源化工,再到制药以及互联网,各大行业都在想方设法适应几乎陷入倒退的全球经济和持续低迷的消费市场。

    很多媒体把2015年的并购热称为史上第七次并购热潮。《日本经济新闻》表示,目前银行利率接近为零,很多企业力图通过跟竞争对手“合作”,稳定利润,降低成本。除了个别案例,很少再有财大气粗的巨头公司一掷千金,这是并购频繁发生的主要原因。

    “如果从长期发展的角度看,经济处于下行周期,正是寡头企业通过并购等手段消灭竞争对手,实现逆势扩张的最后机会。公司也可通过这种方式,继续保持行业内的领先地位。”普拉卡什表示。

    此外,根据美国财经网站“iveybussinessjournal.com”的分析,持续频发的并购事件也带来另一个人们不愿接受的现实——裁员。该网站表示,依据并购重组的“协同效应”,在去年前十大并购交易中,涉及相关公司的裁员人数将达到114万人,保守估计,未来数月这些公司将有11万员工遭到解雇。

    目前杜邦与陶氏的解雇员工计划已初现端倪。杜邦CEO表示,今年初将裁员近1700人,占到公司总部员工的1/4。

    中国产业布局引全球瞩目

    从频繁并购发生的地域看,美洲和亚太地区力压其他区域保持领先,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去年一年中因多次大规模交易受到诸多关注。

    摩根大通亚太地区并购业务负责人布莱恩·顾(Brian Gu)对《华尔街日报》说:“中国市场的并购时代来了,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中国公司在收购海外品牌和知识产权,它们开始往产业链的上游走。”

    《金融时报》则称,2015年总数为4.7万亿美元的并购金额中,亚洲地区的交易额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5万亿元)。从中国化工集团收购意大利老牌橡胶企业倍耐力,到海南航空买下全球最大的行李处理公司瑞士空港公司,表现活跃的中国公司正在全球各地抢购优质资产。

    在亚洲地区1万亿美元的并购额中,由中国香港首富李嘉诚操刀的并购案就达10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6781亿元),他支付的佣金占到汇丰全球并购咨询业务的70%,高盛银行全球并购业务的14%也来自李嘉诚。

    去年1月,李嘉诚旗下的长江实业与和记黄埔宣布重组合并方案,通过换股的方式,以531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493.5亿元)的交易量成立新的长和集团。3月,李嘉诚宣布公司跟英国第二大移动电信运营商O2达成协议,前者以102.5亿英镑(约合人民币956亿元)收购O2完成资产重组,该交易也是迄今为止李嘉诚最大规模的海外并购行为。

    根据美国Donnelley公司最近发布2016年度全球并购前景报告,88%的行业人士认为,公司并购行情仍将继续高涨,尤其是在科技、媒体以及通信三大领域,而亚太地区的并购热度会继续扩大。

    美国科技网站“tomtunguz.com”表示,刚刚开启的2016年将是科技企业进行大幅并购重组的一年,其中微软、谷歌、思科和甲骨文公司,拥有超过5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32.9万亿元)的现金储备,强大的市场估值和资金能力允许这些企业进行全球战略投资。

    《华尔街日报》也认为,目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企业为了保证并扩大市场份额,不得不整合资源、加大走出去力度,这些都导致企业并购加速,这一态势在新一年很有可能将持续。

 

2016年全球并购重组热潮不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