极限运动爱好者:是探索潜力,还是“瘾君子”?
编译 贾晓静
《
青年参考
》(
2015年12月23日
25
版)
|
博嘉特纳从3.9万米高空“一跃成名”。 |
|
极限皮划艇 |
极限运动可谓违背人类避险本能的行为中最极端的例子,却不断有爱好者前赴后继、冒死追随。是什么让极限运动爱好者甘冒致残甚至致命的危险,也要从悬崖上纵身一跳?
“一将功成万骨枯”
2012年10月14日,菲利克斯·博嘉特纳(Felix Baumgartner)刷新了极限跳伞的世界纪录——他以每小时1342公里的速度,从3.9万米高空一跃而下,创造了人类新的极限。
美国“大众社会学”网站称,这是博嘉特纳最危险的一场表演,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跃。媒体将这绝无仅有的演出誉为“人类史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技表演之一”,这位勇敢的奥地利人因此 “一跃成名”。
但事实上,像博嘉特纳这样功成名就的极限运动员不过凤毛麟角。在他身后,大多数人长期背负大众负面、消极的评价。批评者认为,从事这项运动的多是些不求安稳的“疯子”,为寻求刺激甘愿承受不必要的风险,甚至对亲友的感受置之不理。
人们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的看法或许并非武断。今年早些时候,极限运动明星迪恩·波特(Dean Potter)与“登山狂人”格拉汉姆·亨特(Graham Hunt)在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眺望台尝试滑翔衣跳伞时,不幸身亡。在他们之前,73岁的定点跳伞者詹姆斯·亥克(James Hickey)表演点燃降落伞绝技时遭遇不测……
极限运动频现悲剧,似乎证实了人们的观点——极限运动爱好者有冲动与寻求刺激的天性,是一群“追寻意外之死的疯子”。事实上,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106名定点跳伞者中,72%亲眼目睹过死亡或灾难性跳跃,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继续发起挑战。
挑战极限=勇气+谦卑?
对昆士兰科技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布莱莫(Erik Brymer)而言,将极限运动爱好者称为“疯子”并不是准确的描述。在这位研究极限运动者超过10年的学者眼中,这些人大多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并且一直避免“像瘟疫一般的”快感。
“大多数心理学文献将极限运动与寻求刺激、享乐主义联系起来。”布莱莫说,“这种说法未免以偏概全。此前,这类研究的样本大多是青少年,这一人群容易冲动,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具有普遍性。”
通过研究有经验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布莱莫发现,超过25岁的“老司机”面对风险非常谨慎,并且“很有方法和组织性”。“我的采访对象不会一个人自发地爬上悬崖冒险。相反,他们采取行动前,会用多年时间去研究地形和所需装备。就拿博嘉特纳的‘惊天一跳’来说,在9分钟的极限挑战背后,是他与幕后团队长达7年的辛苦准备。这既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保证成功。”
2009年,布莱莫与心理学家林德西·欧德斯(Lindsay Oades)通过对15名分别从事定点跳伞、极限冲浪、极限滑雪、瀑布皮划艇、极限登山以及无防护攀岩等项目的极限运动者进行了调查,证实“勇气和谦卑”这两个心理学概念在极限运动中的积极作用。
实验表明,有目的地参加能激发人恐惧或威胁生命安全的活动,会令人更加谦逊,且富有勇气。其中一项重要发现指出,极限运动对人的影响是直接且深刻的——这项运动将渗入参与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其带来积极变化。
这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极限运动积极的一面。在《超越极限:极限运动中的普通人奥德赛》一书作者麦克·贝恩(Michael Bane)看来,极限运动会让人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拿蹦极来说,跳下去的一瞬间,你会感受到生命的不朽,而这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
“恐惧将我推向更高境界”
人们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的一个常见误解是,他们对恐惧的反应肯定比正常人弱——对于普通人,不要说自己爬上悬崖再往下跳,仅仅是透过屏幕观看极限运动表演,就足以令人头晕眼花。“人们常认为,如果你喜欢定点跳伞,那一定是因为你对此并不恐惧。事实上,恐惧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极限运动者并不是没有或忽略这种感觉,而是学习如何利用这种感觉。”布莱莫告诉《纽约客》杂志。
“很多人觉得我不会怕,其实我会。”波特告诉美国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但这种恐惧是值得的,因为恐惧会将我推向更高境界的意识,让我感知到更多。它让我更清醒,让我保持平静,进入平时我无法达到的境界,让我可以做到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事情。”
恐惧是人类本能的情绪反应,由逃生保护机制所决定。面对危险时这种反应就会被启动,提醒我们警惕前方潜在的危险。从进化角度来看,冒险去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却可能送死的活动似乎荒谬至极,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能保护自己或种族远离威胁,适度冒险似乎也合乎情理。
布莱莫认为,进化的基因让我们做那些提升生存几率的事情,所以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时,自然显得不大正常,也正因如此,极限运动爱好者必须控制、抵抗恐惧的本能。
“不断挑战令人恐惧的场景,会形成对危险的熟悉感,并逐渐产生一种更加积极的情绪反应。”布莱莫说,“面对恐惧,他们不会却步,而是会说,‘好吧,集中注意力,这次要来真的了’。恐惧的存在最终让他们克服恐惧,而这也是他们不断自我挑战的主要因素。”
爱上极限运动的真正原因:多巴胺
除了克服恐惧,极限运动爱好者冒死挑战是否还有其他动机呢?答案是肯定的。
波特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挑战极限时)我的视力更加清晰,对声音更为敏感,平衡感更强。置身美景之中,我只觉得脑海里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然而生活中的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再重要了。”
另一位极限运动者表达了相似的感受。“这些活动让你拥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经历。我们会谈论活着的感觉,分享对人类的潜能的认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体悟不到的。”
事实上,极限挑战时的恐惧感除了打开大脑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外,还会激活奖励机制——经过某些极限体验后,大脑会通过神经信号释放多巴胺,令人愉悦甚至上瘾。神经学家认为,多巴胺在人类大脑的激励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分泌多巴胺有助于克服恐惧,并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
必须承认,沉迷于极限运动的人,大多享受命悬一线的快感。这种快感类似吗啡或止痛药,而且风险越大,快感越强烈。在布莱莫看来,这种感觉与那些劫后余生的人(比如经历了重病、车祸)的感受很相似。后者会认为灾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种经历从长远来看,会让人成长并懂得感恩;前者从命悬一线的挑战中找到成就感,像参与布莱莫实验的极限运动者所说的那样“转变人生”,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多巴胺作祟。
极限运动者是多巴胺“瘾君子”?
极限运动与压力、恐惧如影随形。但压力和恐惧散去之时,也让挑战者感到无比快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极限运动让那么多人死去,更多人仍然前赴后继地跟上,哪怕逝者曾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在布莱莫看来,人们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的负面看法应该得到澄清——吸引人们去挑战极限的并非是危险,他们为了降低风险都进行了良好的训练,但人们也要警惕另一种风险,即运动员对多巴胺的过度依赖。
一旦停止极限挑战,人们脑内的多巴胺分泌也会相应衰减,并且变得紧张、焦虑、沮丧,而在恢复运动后,消极情绪得到纾解,又重新变得愉快起来。食髓知味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为了维持愉悦的感受,往往需要为自己制造新的挑战,并不断涉险。
这或许就是极限运动的所谓副作用吧——事实上,大脑无法辨别你正在进行的活动安全系数是多少,无论你在蹦极还是在谈恋爱,都会刺激神经信号、分泌多巴胺。只不过,生理上的快感让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难以抗拒,以至于将伤残甚至死亡的风险统统抛诸脑后了。
极限运动可谓违背人类避险本能的行为中最极端的例子,却不断有爱好者前赴后继、冒死追随。是什么让极限运动爱好者甘冒致残甚至致命的危险,也要从悬崖上纵身一跳?
“一将功成万骨枯”
2012年10月14日,菲利克斯·博嘉特纳(Felix Baumgartner)刷新了极限跳伞的世界纪录——他以每小时1342公里的速度,从3.9万米高空一跃而下,创造了人类新的极限。
美国“大众社会学”网站称,这是博嘉特纳最危险的一场表演,也是他职业生涯的最后一跃。媒体将这绝无仅有的演出誉为“人类史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特技表演之一”,这位勇敢的奥地利人因此 “一跃成名”。
但事实上,像博嘉特纳这样功成名就的极限运动员不过凤毛麟角。在他身后,大多数人长期背负大众负面、消极的评价。批评者认为,从事这项运动的多是些不求安稳的“疯子”,为寻求刺激甘愿承受不必要的风险,甚至对亲友的感受置之不理。
人们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的看法或许并非武断。今年早些时候,极限运动明星迪恩·波特(Dean Potter)与“登山狂人”格拉汉姆·亨特(Graham Hunt)在美国优胜美地国家公园的眺望台尝试滑翔衣跳伞时,不幸身亡。在他们之前,73岁的定点跳伞者詹姆斯·亥克(James Hickey)表演点燃降落伞绝技时遭遇不测……
极限运动频现悲剧,似乎证实了人们的观点——极限运动爱好者有冲动与寻求刺激的天性,是一群“追寻意外之死的疯子”。事实上,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研究发现,106名定点跳伞者中,72%亲眼目睹过死亡或灾难性跳跃,但这并不能阻止他们继续发起挑战。
挑战极限=勇气+谦卑?
对昆士兰科技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布莱莫(Erik Brymer)而言,将极限运动爱好者称为“疯子”并不是准确的描述。在这位研究极限运动者超过10年的学者眼中,这些人大多心思缜密、计划周详,并且一直避免“像瘟疫一般的”快感。
“大多数心理学文献将极限运动与寻求刺激、享乐主义联系起来。”布莱莫说,“这种说法未免以偏概全。此前,这类研究的样本大多是青少年,这一人群容易冲动,得出的结论也就不具有普遍性。”
通过研究有经验的极限运动爱好者,布莱莫发现,超过25岁的“老司机”面对风险非常谨慎,并且“很有方法和组织性”。“我的采访对象不会一个人自发地爬上悬崖冒险。相反,他们采取行动前,会用多年时间去研究地形和所需装备。就拿博嘉特纳的‘惊天一跳’来说,在9分钟的极限挑战背后,是他与幕后团队长达7年的辛苦准备。这既是为了安全,也是为了保证成功。”
2009年,布莱莫与心理学家林德西·欧德斯(Lindsay Oades)通过对15名分别从事定点跳伞、极限冲浪、极限滑雪、瀑布皮划艇、极限登山以及无防护攀岩等项目的极限运动者进行了调查,证实“勇气和谦卑”这两个心理学概念在极限运动中的积极作用。
实验表明,有目的地参加能激发人恐惧或威胁生命安全的活动,会令人更加谦逊,且富有勇气。其中一项重要发现指出,极限运动对人的影响是直接且深刻的——这项运动将渗入参与者生活的各个方面,并为其带来积极变化。
这也许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极限运动积极的一面。在《超越极限:极限运动中的普通人奥德赛》一书作者麦克·贝恩(Michael Bane)看来,极限运动会让人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拿蹦极来说,跳下去的一瞬间,你会感受到生命的不朽,而这会给你的生活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
“恐惧将我推向更高境界”
人们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的一个常见误解是,他们对恐惧的反应肯定比正常人弱——对于普通人,不要说自己爬上悬崖再往下跳,仅仅是透过屏幕观看极限运动表演,就足以令人头晕眼花。“人们常认为,如果你喜欢定点跳伞,那一定是因为你对此并不恐惧。事实上,恐惧是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极限运动者并不是没有或忽略这种感觉,而是学习如何利用这种感觉。”布莱莫告诉《纽约客》杂志。
“很多人觉得我不会怕,其实我会。”波特告诉美国娱乐与体育节目电视网,“但这种恐惧是值得的,因为恐惧会将我推向更高境界的意识,让我感知到更多。它让我更清醒,让我保持平静,进入平时我无法达到的境界,让我可以做到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事情。”
恐惧是人类本能的情绪反应,由逃生保护机制所决定。面对危险时这种反应就会被启动,提醒我们警惕前方潜在的危险。从进化角度来看,冒险去做一些没有实际意义却可能送死的活动似乎荒谬至极,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如果能保护自己或种族远离威胁,适度冒险似乎也合乎情理。
布莱莫认为,进化的基因让我们做那些提升生存几率的事情,所以有人反其道而行之时,自然显得不大正常,也正因如此,极限运动爱好者必须控制、抵抗恐惧的本能。
“不断挑战令人恐惧的场景,会形成对危险的熟悉感,并逐渐产生一种更加积极的情绪反应。”布莱莫说,“面对恐惧,他们不会却步,而是会说,‘好吧,集中注意力,这次要来真的了’。恐惧的存在最终让他们克服恐惧,而这也是他们不断自我挑战的主要因素。”
爱上极限运动的真正原因:多巴胺
除了克服恐惧,极限运动爱好者冒死挑战是否还有其他动机呢?答案是肯定的。
波特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挑战极限时)我的视力更加清晰,对声音更为敏感,平衡感更强。置身美景之中,我只觉得脑海里有什么东西一闪而过,然而生活中的其他任何事物都不再重要了。”
另一位极限运动者表达了相似的感受。“这些活动让你拥有了超越日常生活的经历。我们会谈论活着的感觉,分享对人类的潜能的认识,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体悟不到的。”
事实上,极限挑战时的恐惧感除了打开大脑中的自我保护机制以外,还会激活奖励机制——经过某些极限体验后,大脑会通过神经信号释放多巴胺,令人愉悦甚至上瘾。神经学家认为,多巴胺在人类大脑的激励机制中起着重要作用,大量分泌多巴胺有助于克服恐惧,并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
必须承认,沉迷于极限运动的人,大多享受命悬一线的快感。这种快感类似吗啡或止痛药,而且风险越大,快感越强烈。在布莱莫看来,这种感觉与那些劫后余生的人(比如经历了重病、车祸)的感受很相似。后者会认为灾难改变了自己的人生,这种经历从长远来看,会让人成长并懂得感恩;前者从命悬一线的挑战中找到成就感,像参与布莱莫实验的极限运动者所说的那样“转变人生”,而造成这一切的原因,都是多巴胺作祟。
极限运动者是多巴胺“瘾君子”?
极限运动与压力、恐惧如影随形。但压力和恐惧散去之时,也让挑战者感到无比快慰。这就不难理解,为何极限运动让那么多人死去,更多人仍然前赴后继地跟上,哪怕逝者曾是他们最亲密的伙伴。
在布莱莫看来,人们对极限运动爱好者的负面看法应该得到澄清——吸引人们去挑战极限的并非是危险,他们为了降低风险都进行了良好的训练,但人们也要警惕另一种风险,即运动员对多巴胺的过度依赖。
一旦停止极限挑战,人们脑内的多巴胺分泌也会相应衰减,并且变得紧张、焦虑、沮丧,而在恢复运动后,消极情绪得到纾解,又重新变得愉快起来。食髓知味的极限运动爱好者为了维持愉悦的感受,往往需要为自己制造新的挑战,并不断涉险。
这或许就是极限运动的所谓副作用吧——事实上,大脑无法辨别你正在进行的活动安全系数是多少,无论你在蹦极还是在谈恋爱,都会刺激神经信号、分泌多巴胺。只不过,生理上的快感让爱好极限运动的人们难以抗拒,以至于将伤残甚至死亡的风险统统抛诸脑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