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12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南华早报》收购案背后的“大国想象”

周兆呈 《 青年参考 》( 2015年12月16日   02 版)

    气势如虹的成长,运筹帷幄的战略,充沛的资本后盾……阿里巴巴以庞大的实力,叠架起一个民间媒体帝国。由此,世人看到的不只是阿里集团,也是其背后的中国。

    阿里巴巴集团收购《南华早报》,虽非石破天惊,却也波澜难平。除了旗舰报纸,《南华早报》的电子商务网站、中文网站、户外媒体,以及教育和数字媒体业务等都一并被收入阿里囊中。互联网商业巨头和112年的传统媒体合体,注定会延展出多重解读。

    电商起家的阿里早已超越“老本行”。到目前为止,阿里已经成功入主第一财经传媒、光线传媒、优酷土豆等,并与新浪微博、封面传媒、虎嗅网、华谊兄弟等有资本合作,今年的好莱坞电影《碟中谍5》开篇即可见阿里影业是出品方之一。这些大手笔运作,大都是在这一两年间谋划、谈判、完成,彰显阿里在媒体领域的投资布局。

    此番入主《南华早报》,表明阿里攻城略地式的媒体版图日益扩张。这一收购在中国主办的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前定案,也为大会提供了最佳话题。

    此前人们对阿里并购或入股媒体的兴趣,大多聚焦于其多元化策略的资本行为本身;它收购《南华早报》带来的强烈关注,无法用商业野心简单概括。作为一家具有深厚传统的老字号媒体,《南华早报》自带显著标签——立足本土、定位全球的内容与服务,以英文为介质的全球化文化视野,这也是中国大陆媒体尚不能提供给阿里的路径。

    在融合的时代,以往看似完全不相关或关联性很小的产品或企业,可能汇聚一体,在优势共享、置换或重组的前提下,通过新的商业模式创造出新的价值。因此,这是一次有些出人意料而又顺理成章的商业考量。《南华早报》加盟后,阿里将获得更多腾挪空间,建立媒体帝国的雄心付诸现实,同样符合中国“大国想象”的全球布局。

    阿里巴巴创立于1999年,此后16年是中国发展最快的岁月,外界对中国的想象经历了不断颠覆的过程。马云以一口流利英文周旋于各国政要间和国际经济舞台,阿里集团执行副主席蔡崇信则是耶鲁法学博士。阿里收购《南华早报》,某种程度上暗喻了中国经济精英的国际化程度。气势如虹的成长,运筹帷幄的战略,充沛的资本后盾……阿里以其庞大的实力,叠架起一个民间媒体帝国。由此,世人看到的不只是阿里集团,也是其背后的中国。

    多年来,关于中国的想象复杂而多元,无论是经济快速增长、处处热钱滚滚,还是整治贪腐、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以及一些人持有的“中国威胁论”,都表明对中国的想象难以被简单化定性。如蔡崇信在公开信中所说,“中国经济的崛起及中国对世界稳定的作用极其重要,实在不应该只用单一的论调来涵盖……这种价值取向,既符合阿里这家互联网企业的全球化战略,也符合《南华早报》的最新定位,更吻合了中国作为全球大国的最新诉求。”

    阿里无疑是当下中国最具话题性的商业巨头,标示着中国民间充满爆发力的成长和财富积累,标示着大国的实力与竞争力,也为外界的中国想象开启了新的空间。在这个意义上,阿里是认识和了解中国的最新样本,是进入中国脉络的一个具体打开方式。

    12月的第一个周末,中国大陆同时有8场传播学会议举行,传播上升到中国国家战略高度,并延伸到各个层面大张旗鼓地进行探讨,这在其他国家并不多见。中国如此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正是大国崛起过程中的必然,希冀消除其中的负面效应,同时也是对成长中的一种自省,具有国际传播影响力的媒体自然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阿里模式的另一个启示是,民间商业巨头与媒体力量融合,承载着大国想象的展示功能。如何向英文世界展现阿里传播中国形象的定位,可能比商业模式及商业价值本身更引人关切。对中国来说,除了借力阿里传播国家形象,这样一个民间传媒帝国的形成,如何影响官方媒体地位,如何推动中国的政治和社会发展,更是一盘巨大的棋。

    (作者是《联合早报》助理副总裁)

    ▋新加坡《联合早报》

 

“巴黎气候协定”:欢欣过后是考验
《南华早报》收购案背后的“大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