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气候协定”:欢欣过后是考验
袁野
《
青年参考
》(
2015年12月16日
02
版)
|
|
“巴黎气候协定”热热闹闹地过关了,但欢欣背后的忧虑令人无法轻松。义务分配的不均与各国现实的差异,让它设定的道路坎坷而崎岖,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12月12日,《巴黎协定》正式通过,世界终于拥有了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媒体送上了无数赞美:“抓住了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人类社会向前走出历史性一步”,“协议的意义不逊于一次人类复兴”……
《巴黎协定》是富有雄心的,其最关键的内容是尽快减少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到2100年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该协定力求使21世纪成为依靠化石燃料提供能源的最后一个世纪,这意味着人类消耗能源方式的彻底改变,进而带来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根本转变。不用说,大部分国家对这样的转变还没有做好准备:截止2014年,煤炭仍提供着全球41%的电力和29%的能源。这真是对全人类的巨大挑战。
似乎是嫌困难不够大,在巴黎气候大会最后的冲刺阶段,出现了由欧盟、美国、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国家组成的“雄心壮志联盟”,该联盟主张推动包括“全球升温控制在1.5度以下、减排的清晰路径,以及每5年进行各国减排结果的评审”在内的一系列目标。古怪的是,这个联盟不包括中国和印度,就连欧盟和美国都没有就目标达成共识。这个联盟当下没能成功一展“雄心壮志”,但还是令人联想起欧洲外交大师梅特涅一句冷冷的名言:“保卫人类和平”这一类的高调从来没有产生过什么实际行动。
《巴黎协定》的雄心落到中国身上,显得意味深长。我们可以说,气候协定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中国刚刚打响脱贫的攻坚战。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承认:“中国还有4亿人口活在贫困中……如果你的经济在以8%、9%的速率增长,你不可能砰地一声刹车就直接减排”。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持续放缓,在此关头,迫于环保减排的压力而降低经济发展指标、增加生态投资和成本,挑战的确比较艰巨。
尽管如此,中国仍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中国已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近20年来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52%。本次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更是发挥了积极的领导作用,习近平主席就中国在气候治理问题上的承诺,为世人有目共睹。中国力争说到做到,需要的只是发达国家兑现承诺而已。
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兑现承诺了吗?巴黎大会上,“基础四国”(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同美欧大打口水战,令人担心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承诺又会“口惠而实不至”。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原则上的进攻,甚至让印度总理莫迪愤怒地声讨:有人要推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不道德的!此前20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为何大都不欢而散,原因可见一二。
《巴黎协定》最后还是热热闹闹地过关了,但欢欣背后的忧虑令人无法轻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治理中的显学。虽然借助气候问题很容易抢占道义制高点和舆论焦点,但相应地忽视发展问题,对全人类到底是好是坏?本次气候大会上,只有中国还在强调“南南合作”这个久违的概念,建立了“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习主席还用10、100和1000三个数字揭示了中国在“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进一步合作……可发达国家在做什么呢?他们建立了碳排放税和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把“环保神学”捧上了神坛。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不是一种对后者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压迫、一种新的剥削?这个问题,掌握着话语权的发达国家是不会正面回答的。
《巴黎协定》注定将因其为人类有效抗击气候变化确立了机制和架构而被载入史册。它是一座里程碑、一座灯塔,将指引人类社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论对谁来说,这条道路都注定坎坷而崎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
“巴黎气候协定”热热闹闹地过关了,但欢欣背后的忧虑令人无法轻松。义务分配的不均与各国现实的差异,让它设定的道路坎坷而崎岖,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
12月12日,《巴黎协定》正式通过,世界终于拥有了一份“具有法律约束力并适用于各方”的全球减排新协议。媒体送上了无数赞美:“抓住了拯救人类的最后一次机会”,“人类社会向前走出历史性一步”,“协议的意义不逊于一次人类复兴”……
《巴黎协定》是富有雄心的,其最关键的内容是尽快减少化石燃料的碳排放,到2100年把全球平均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该协定力求使21世纪成为依靠化石燃料提供能源的最后一个世纪,这意味着人类消耗能源方式的彻底改变,进而带来几乎所有经济活动的根本转变。不用说,大部分国家对这样的转变还没有做好准备:截止2014年,煤炭仍提供着全球41%的电力和29%的能源。这真是对全人类的巨大挑战。
似乎是嫌困难不够大,在巴黎气候大会最后的冲刺阶段,出现了由欧盟、美国、非洲、加勒比海和太平洋国家组成的“雄心壮志联盟”,该联盟主张推动包括“全球升温控制在1.5度以下、减排的清晰路径,以及每5年进行各国减排结果的评审”在内的一系列目标。古怪的是,这个联盟不包括中国和印度,就连欧盟和美国都没有就目标达成共识。这个联盟当下没能成功一展“雄心壮志”,但还是令人联想起欧洲外交大师梅特涅一句冷冷的名言:“保卫人类和平”这一类的高调从来没有产生过什么实际行动。
《巴黎协定》的雄心落到中国身上,显得意味深长。我们可以说,气候协定是一把双刃剑。
首先,中国刚刚打响脱贫的攻坚战。美国气候特使斯特恩承认:“中国还有4亿人口活在贫困中……如果你的经济在以8%、9%的速率增长,你不可能砰地一声刹车就直接减排”。
其次,中国经济面临持续放缓,在此关头,迫于环保减排的压力而降低经济发展指标、增加生态投资和成本,挑战的确比较艰巨。
尽管如此,中国仍在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绩斐然:中国已是世界节能和利用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第一大国,近20年来累计节能量占全球的52%。本次巴黎气候大会上,中国更是发挥了积极的领导作用,习近平主席就中国在气候治理问题上的承诺,为世人有目共睹。中国力争说到做到,需要的只是发达国家兑现承诺而已。
问题在于,发达国家兑现承诺了吗?巴黎大会上,“基础四国”(中国、巴西、印度、南非)同美欧大打口水战,令人担心西方发达国家的许多承诺又会“口惠而实不至”。发达国家在一些关键原则上的进攻,甚至让印度总理莫迪愤怒地声讨:有人要推翻“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这是不道德的!此前20次联合国气候大会为何大都不欢而散,原因可见一二。
《巴黎协定》最后还是热热闹闹地过关了,但欢欣背后的忧虑令人无法轻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气候问题逐渐成为国际治理中的显学。虽然借助气候问题很容易抢占道义制高点和舆论焦点,但相应地忽视发展问题,对全人类到底是好是坏?本次气候大会上,只有中国还在强调“南南合作”这个久违的概念,建立了“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习主席还用10、100和1000三个数字揭示了中国在“南南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上的进一步合作……可发达国家在做什么呢?他们建立了碳排放税和碳排放交易的市场机制,进一步把“环保神学”捧上了神坛。这对发展中国家而言,是不是一种对后者生存和发展空间的压迫、一种新的剥削?这个问题,掌握着话语权的发达国家是不会正面回答的。
《巴黎协定》注定将因其为人类有效抗击气候变化确立了机制和架构而被载入史册。它是一座里程碑、一座灯塔,将指引人类社会走上一条怎样的道路?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不论对谁来说,这条道路都注定坎坷而崎岖,对发展中国家而言尤其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