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是开放的共赢之道
本报记者 陈婧 王梦影 张茜 李松涛 实习生 马亚敏 庾润清
《
青年参考
》(
2015年11月11日
03
版)
|
11月3日上午,参加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的外宾在充满中国特色的茶歇上交流。 |
未来几十年,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贯穿亚欧非大陆的开放合作大格局?
刚从美国出差回来的张燕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思考的这个开放合作大格局,是两年前由国家领导人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
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一带一路”的话题引发了外国嘉宾的关注,在他们看来,这是未来开放、发展的大战略。
中国想要激发发展
“在巴基斯坦,每个地区都会举起手说,我也想让这条路穿过我们的区域。”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这样形容“一带一路”战略在巴基斯坦受欢迎的程度。
阿齐兹看到的是“一带一路”战略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这可以提高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贸易、旅游打开通道,繁荣经济。”他说。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据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担任其中一场论坛的主持人。“这一次,中国想走在西方前面。中国的经济力量强大了,要在中南亚洲激发发展。”他说,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国家之间最终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互联互通。这不是中国显示权力的动作,而是一项必须的工作。
摊开地图会发现,“一带一路”战略勾连起的不仅仅是中南亚洲国家,也是全世界多个国家之间合作发展的种种可能。
在国外,经常有商人向张燕生提问:“一带一路”为什么没有我所在的地区?
张燕生的回答是:无论哪个国家,只要有合作意愿,都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欢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参与和加入。
“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
“共商、共建、共享”。一个“共”字让“一带一路”战略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驻法国前大使吴建民更愿意从经济角度理解“一带一路”。在他看来,“一带一路”解决的是全球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一带一路”,国与国之间形成互补,共享发展的红利。
真金白银已经拿了出来。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中国倡导成立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已经正式筹建。
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来自韩国的代表主动提及“一带一路”,他关心的是,中国的国内改革,是不是会与“一带一路”的推进结合起来。
韩国代表关心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我觉得十三五规划中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是‘一带一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一个重要的调整就是周边外交。
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轴来观察,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走出去”是鼓励企业、个人走出去,而现在,“走出去”是一项国家战略。中国国家领导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国外推销高铁、日用消费品、核电站……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个子”长高了。“原来我们想韬光养晦,想躲在大树后面,但现在藏不住了。”薛力说,以前中国做什么别人都不关心,但现在别人都拿着放大镜在看。中国需要调整对外战略,直接告诉别人我们想干什么。
战略落实还需细化
在很多人看来,“一带一路”是一个蕴含着无限潜能的大市场。
最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时,英国主动提出将英格兰北部振兴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而英国并非古丝绸之路国家,也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张燕生经常被问及,“一带一路”是绿色之路、包容之路吗?它会不会变成中国的包袱?张燕生的回答则是:既有机遇,也有风险。
薛力更加关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他告诉记者,中国周边有14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上有64个国家,需要确定重点国家和重点领域。这个“确定”的前提是得有人做大量的调研,让沿线国家告诉我们希望做什么,我们自己做一个审核机制,然后再做起来。
而在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彼此合作。
“这是一个开放的战略,不是谁的私家小道,而是大家共享的大道。”他说。
未来几十年,有没有可能形成一个贯穿亚欧非大陆的开放合作大格局?
刚从美国出差回来的张燕生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作为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所长,他思考的这个开放合作大格局,是两年前由国家领导人倡议的“一带一路”战略。
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一带一路”的话题引发了外国嘉宾的关注,在他们看来,这是未来开放、发展的大战略。
中国想要激发发展
“在巴基斯坦,每个地区都会举起手说,我也想让这条路穿过我们的区域。”巴基斯坦前总理肖卡特·阿齐兹这样形容“一带一路”战略在巴基斯坦受欢迎的程度。
阿齐兹看到的是“一带一路”战略能产生的巨大经济效应。“这可以提高巴基斯坦的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贸易、旅游打开通道,繁荣经济。”他说。
2013年,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据初步估算,“一带一路”沿线总人口约44亿,经济总量约21万亿美元,分别约占全球的63%和29%。
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新加坡前外长杨荣文担任其中一场论坛的主持人。“这一次,中国想走在西方前面。中国的经济力量强大了,要在中南亚洲激发发展。”他说,互联互通是“一带一路”的重要内容,国家之间最终不是通过武力,而是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实现互联互通。这不是中国显示权力的动作,而是一项必须的工作。
摊开地图会发现,“一带一路”战略勾连起的不仅仅是中南亚洲国家,也是全世界多个国家之间合作发展的种种可能。
在国外,经常有商人向张燕生提问:“一带一路”为什么没有我所在的地区?
张燕生的回答是:无论哪个国家,只要有合作意愿,都可以成为“一带一路”的一部分。这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欢迎世界上所有国家和地区参与和加入。
“走出去”成为国家战略
“共商、共建、共享”。一个“共”字让“一带一路”战略越来越受欢迎。
中国驻法国前大使吴建民更愿意从经济角度理解“一带一路”。在他看来,“一带一路”解决的是全球需求不足的问题。通过“一带一路”,国与国之间形成互补,共享发展的红利。
真金白银已经拿了出来。中国出资400亿美元设立丝路基金,已经顺利启动;中国倡导成立1000亿美元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已经正式筹建。
在第二届“读懂中国”国际会议上,来自韩国的代表主动提及“一带一路”,他关心的是,中国的国内改革,是不是会与“一带一路”的推进结合起来。
韩国代表关心的问题已经有了答案。
“我觉得十三五规划中的对外开放战略就是‘一带一路’。”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战略研究室主任薛力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说,在新的五年规划中,一个重要的调整就是周边外交。
如果从更长远的时间轴来观察,过去几十年,中国的“走出去”是鼓励企业、个人走出去,而现在,“走出去”是一项国家战略。中国国家领导人开始越来越多地在国外推销高铁、日用消费品、核电站……
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的“个子”长高了。“原来我们想韬光养晦,想躲在大树后面,但现在藏不住了。”薛力说,以前中国做什么别人都不关心,但现在别人都拿着放大镜在看。中国需要调整对外战略,直接告诉别人我们想干什么。
战略落实还需细化
在很多人看来,“一带一路”是一个蕴含着无限潜能的大市场。
最近,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英国时,英国主动提出将英格兰北部振兴计划与“一带一路”战略对接。而英国并非古丝绸之路国家,也不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
张燕生经常被问及,“一带一路”是绿色之路、包容之路吗?它会不会变成中国的包袱?张燕生的回答则是:既有机遇,也有风险。
薛力更加关注“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他告诉记者,中国周边有14个国家和地区,“一带一路”上有64个国家,需要确定重点国家和重点领域。这个“确定”的前提是得有人做大量的调研,让沿线国家告诉我们希望做什么,我们自己做一个审核机制,然后再做起来。
而在中国财政部副部长朱光耀看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世界各国迫切需要彼此合作。
“这是一个开放的战略,不是谁的私家小道,而是大家共享的大道。”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