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醉在秋日的布鲁塞尔
邱俊杰 文/摄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28日
26
版)
|
布鲁塞尔大广场 |
|
“家务日”里的小于连 |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开篇中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北方的秋总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也爱着北方的秋天,更加清冷的天气总让天空显得更加湛蓝、高远。布鲁塞尔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北方秋天情调的城市。
高度绿化的“欧洲之都”
从法国驾车进入比利时境内,高速公路两旁的参天大树让人惊叹不已。枝干高大,树叶茂密,绿色、黄色、红色、紫色,寒意浸入的色彩为原本单调乏味的高速公路映衬出秋日的温暖趣味。
听人介绍才知道,布鲁塞尔是欧洲绿化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公园众多,除了著名的五十周年纪念公园、布鲁塞尔公园、沃吕韦公园、坎布雷公园外,街区的小公园也比比皆是。
我们住处附近便有一个公园。放下行李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走进去散步。公园里有宽阔的草坪、高大茂密的树林,空气清新而干净,湖上还有天鹅、野鸭在嬉戏,偶尔有水鸟飞过,人们在公园里跑步、散步……原来,被称为“欧洲之都”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这么安静怡人。
在公园中走了一会儿,便感受到来自北方的寒意,觅食的本能蠢蠢欲动起来。
薯条和华夫饼温暖又甜蜜
来到比利时,一定要品尝的就是薯条和华夫饼。安托万餐厅有着据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薯条”,曾经登上过美国《纽约时报》。餐厅门口永远排着长队,新鲜出炉的薯条比快餐薯条更加粗胖,透着诱人的金黄色,外酥里软,香脆可口,还有十几种酱料可供选择。拿着三角型的薯条杯边走边吃,一根接着一根,即使不用任何蘸料,只体会热乎乎的薯条原本的土豆香味,也让人停不下来。
在拥有近200年历史的Dandoy饼屋,刚刚出锅的华夫饼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道,饼身较厚,香脆的外壳中包裹着软软的饼芯儿,酥脆里透着蛋奶香气的绵软,外层撒着细细的糖霜,吃的时候还可以配上奶油、冰淇淋、香蕉、草莓等,瞬间甜蜜了整个味蕾。
傍晚时分的布鲁塞尔秋意渐凉,或许正是在北方寒冷的天气中,这些美食才更显其美味,热腾腾的薯条、华夫饼、焦糖饼干和热可可,在阴沉的天气中更能带给人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与薯条、华夫饼同样温暖的,还有商铺精心布置的橱窗。种类繁多的啤酒、精巧细致的蕾丝,以及做成各种形状的糖果和巧克力。比利时人把各种橱窗都布置得精致温馨。一路走,一路吃,一路看,眼睛和嘴巴,总有一个停不下来。
没有特色,还是太有特色?
有人说,“没有特色”是布鲁塞尔的最大特色,但在我看来,说布鲁塞尔没有特色,倒不如说它是各种特色的融合。
历史上,它曾是欧洲北部日尔曼文明和南部罗马文明互相碰撞和交融的地带。如今,它是几种语言和文化融合的城市。作为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所在地,这里汇聚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外交官、媒体记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布鲁塞尔一边展示着对各种文化包容、开放的姿态,一边努力保持着自身特色。
它还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在保留着众多古典建筑的同时,你也可以在这座有着“欧洲之都”之称的城市看到许多现代建筑,以及有后现代艺术意味的雕塑。
“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
布鲁塞尔的老城区很小,景点十分密集,大广场、圣于贝尔长廊、撒尿小童、尿尿少女,距离都很近。走到大广场附近便基本不再需要地图,无目的地闲逛更有乐趣。
大广场是布鲁塞尔老城的地标,这个被雨果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的广场并不算大,却被近40座古典华丽的建筑包围着。广场的形成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连修建时间也不甚相同,有哥特式的市政厅,有巴洛克式的国王之家,一些建筑受到路易十四式、荷兰式等诸多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些建筑的故事多到数不过来。
15世纪时市政厅落户在这个曾是贸易市场的地方,16世纪,一位公爵在市政厅对面建起了被后世称为“国王之家”的建筑,意在与市政权力相抗衡。17世纪末战争的炮火严重损毁了广场,参与重建的各个行业协会竞相盖起了自己的房子,有纺织业协会、酿酒业协会、面包业协会等。这些行会给自己的建筑留下了代表其行业的不同雕像,有各种守护圣人、象征动物,也有植物、水果等,颇有趣味。
今天的广场用途更加丰富多元,这里有市立博物馆,有因《共产党宣言》而声名远扬的天鹅咖啡馆,有提供超全种类的啤酒吧,还有琳琅满目的各色商铺和餐馆。站在广场中间环顾四周,不由觉得大广场原来也和布鲁塞尔一样,是一个神奇的融合作品。
撒尿小童小于连距离大广场不远。这座只有55厘米高的青铜雕塑除了受到疯狂拍照的游人追捧,也深受比利时人喜爱。这种喜爱有着有趣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在不同节日给他穿上不同的衣服。目前,他曾穿过的300多件衣服都陈列在市立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我去看小于连的那天正好赶上“家务日”,于是小于连被穿上了工作服,肩上搭着抹布,手里和身旁都放着打扫工具,乐队和拿着歌词合唱的比利时人围成一圈,好不热闹。
来到布鲁塞尔,感觉惊喜连连。在这个旅游业并不算著名的地方,有清新的自然美景,有精致温馨的店铺橱窗,有宁静优雅的古迹,也有蜿蜒旖旎的风光……这一个个惊喜便连成了我心里美丽的秋日剪影。
郁达夫在《故都的秋》开篇中说:“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北方的秋总是“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也爱着北方的秋天,更加清冷的天气总让天空显得更加湛蓝、高远。布鲁塞尔就是这样一个有着北方秋天情调的城市。
高度绿化的“欧洲之都”
从法国驾车进入比利时境内,高速公路两旁的参天大树让人惊叹不已。枝干高大,树叶茂密,绿色、黄色、红色、紫色,寒意浸入的色彩为原本单调乏味的高速公路映衬出秋日的温暖趣味。
听人介绍才知道,布鲁塞尔是欧洲绿化程度最高的都市之一,公园众多,除了著名的五十周年纪念公园、布鲁塞尔公园、沃吕韦公园、坎布雷公园外,街区的小公园也比比皆是。
我们住处附近便有一个公园。放下行李后,我们便迫不及待地走进去散步。公园里有宽阔的草坪、高大茂密的树林,空气清新而干净,湖上还有天鹅、野鸭在嬉戏,偶尔有水鸟飞过,人们在公园里跑步、散步……原来,被称为“欧洲之都”的现代城市也可以这么安静怡人。
在公园中走了一会儿,便感受到来自北方的寒意,觅食的本能蠢蠢欲动起来。
薯条和华夫饼温暖又甜蜜
来到比利时,一定要品尝的就是薯条和华夫饼。安托万餐厅有着据说是“世界上最好吃的薯条”,曾经登上过美国《纽约时报》。餐厅门口永远排着长队,新鲜出炉的薯条比快餐薯条更加粗胖,透着诱人的金黄色,外酥里软,香脆可口,还有十几种酱料可供选择。拿着三角型的薯条杯边走边吃,一根接着一根,即使不用任何蘸料,只体会热乎乎的薯条原本的土豆香味,也让人停不下来。
在拥有近200年历史的Dandoy饼屋,刚刚出锅的华夫饼充满了温暖的人情味道,饼身较厚,香脆的外壳中包裹着软软的饼芯儿,酥脆里透着蛋奶香气的绵软,外层撒着细细的糖霜,吃的时候还可以配上奶油、冰淇淋、香蕉、草莓等,瞬间甜蜜了整个味蕾。
傍晚时分的布鲁塞尔秋意渐凉,或许正是在北方寒冷的天气中,这些美食才更显其美味,热腾腾的薯条、华夫饼、焦糖饼干和热可可,在阴沉的天气中更能带给人温暖和甜蜜的感觉。
与薯条、华夫饼同样温暖的,还有商铺精心布置的橱窗。种类繁多的啤酒、精巧细致的蕾丝,以及做成各种形状的糖果和巧克力。比利时人把各种橱窗都布置得精致温馨。一路走,一路吃,一路看,眼睛和嘴巴,总有一个停不下来。
没有特色,还是太有特色?
有人说,“没有特色”是布鲁塞尔的最大特色,但在我看来,说布鲁塞尔没有特色,倒不如说它是各种特色的融合。
历史上,它曾是欧洲北部日尔曼文明和南部罗马文明互相碰撞和交融的地带。如今,它是几种语言和文化融合的城市。作为欧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总部所在地,这里汇聚了来自各个国家的外交官、媒体记者及其他工作人员。布鲁塞尔一边展示着对各种文化包容、开放的姿态,一边努力保持着自身特色。
它还是古典与现代的融合。在保留着众多古典建筑的同时,你也可以在这座有着“欧洲之都”之称的城市看到许多现代建筑,以及有后现代艺术意味的雕塑。
“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
布鲁塞尔的老城区很小,景点十分密集,大广场、圣于贝尔长廊、撒尿小童、尿尿少女,距离都很近。走到大广场附近便基本不再需要地图,无目的地闲逛更有乐趣。
大广场是布鲁塞尔老城的地标,这个被雨果称为“世界上最美丽的广场”的广场并不算大,却被近40座古典华丽的建筑包围着。广场的形成并没有统一的规划,建筑高低错落、风格各异,连修建时间也不甚相同,有哥特式的市政厅,有巴洛克式的国王之家,一些建筑受到路易十四式、荷兰式等诸多建筑风格的影响。这些建筑的故事多到数不过来。
15世纪时市政厅落户在这个曾是贸易市场的地方,16世纪,一位公爵在市政厅对面建起了被后世称为“国王之家”的建筑,意在与市政权力相抗衡。17世纪末战争的炮火严重损毁了广场,参与重建的各个行业协会竞相盖起了自己的房子,有纺织业协会、酿酒业协会、面包业协会等。这些行会给自己的建筑留下了代表其行业的不同雕像,有各种守护圣人、象征动物,也有植物、水果等,颇有趣味。
今天的广场用途更加丰富多元,这里有市立博物馆,有因《共产党宣言》而声名远扬的天鹅咖啡馆,有提供超全种类的啤酒吧,还有琳琅满目的各色商铺和餐馆。站在广场中间环顾四周,不由觉得大广场原来也和布鲁塞尔一样,是一个神奇的融合作品。
撒尿小童小于连距离大广场不远。这座只有55厘米高的青铜雕塑除了受到疯狂拍照的游人追捧,也深受比利时人喜爱。这种喜爱有着有趣的表现形式,那就是在不同节日给他穿上不同的衣服。目前,他曾穿过的300多件衣服都陈列在市立博物馆里供人们欣赏。我去看小于连的那天正好赶上“家务日”,于是小于连被穿上了工作服,肩上搭着抹布,手里和身旁都放着打扫工具,乐队和拿着歌词合唱的比利时人围成一圈,好不热闹。
来到布鲁塞尔,感觉惊喜连连。在这个旅游业并不算著名的地方,有清新的自然美景,有精致温馨的店铺橱窗,有宁静优雅的古迹,也有蜿蜒旖旎的风光……这一个个惊喜便连成了我心里美丽的秋日剪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