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外国同学的奇葩问题,中国留学生怎么办?
本报特约撰稿 远方
《
青年参考
》(
2015年10月07日
19
版)
远方:
定居美国十余年,现为美国高中全职中文老师,十分关注中美教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远方老师在美国”。
-----------------------------------------------------------------------
新学期伊始,不少留学生远涉重洋,开始了漫漫求学路。中国留学生在与美国同学、教授打交道时,不免会被问及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不少是礼节性的,比如:“你从中国哪里来”、“你们那里气候怎么样”、“吃得惯美国食物吗”、“你为什么会来这个大学”、“中国高中都学什么”等。
不过,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让你觉得舒服。有的问题会让你惊讶、尴尬、生气,或是不知如何回应。
在感恩节的一个聚会上,我曾听到几个上大学一年级的留学生“吐槽”美国学生提出的“奇葩”问题,包括“中国人是不是吃狗肉”、“中国人是不是喜欢吃虫子”、“你家有电冰箱吗”、“中国家庭生二胎会不会被送进监狱”……甚至还有一些敏感的政治和宗教问题。
这几名留学生略有不快地抱怨道:“有的美国人好像什么都不懂,像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他们问这种问题是什么意思”……
其实,每名留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美国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奇葩”问题?
美国民众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具体到每个人,差异很大,很多人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有文化”。此外,近些年中国迅速崛起,但在美国基础教育中有关中国的内容极其有限,这造成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无知”。
作为在美国教中文的教师,我在每学期的第一堂中文课上都会问初学中文的美国高中生相同的问题:他们对中国有哪些了解。
来自美国中西部小镇的高中生们常常面面相觑,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说长城,有人说中餐馆,但大多数人说不出任何东西,或是将中国首都说成东京。
美国学生淳朴、善良,不少人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一些人生活的地方极少有华人出现,很多人甚至没离开过家乡所在的州府,没有坐过飞机。当他们提出一些令中国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时,并非怀有恶意,只是无意中的“冒犯”。
当然,不排除一些美国人确实是带着偏见提出问题的,这样的人常常以偏概全地把一些传闻扩大为“中国和中国人”的问题,然后以挑剔的心态提问。
这样的人还喜欢带着优越感提问:“你们中国有这个吗?你们有那个吗?”很多时候,中国留学生的回答都会让他们“很受伤”。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如果你知道周围的美国人并不像美剧里的那样充满“时尚精英范儿”,面对这些“奇葩”问题时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对于那些天真友善的美国同学,你可以给他们“科普”有关中国的一切,开阔他们的眼界。见多识广、态度友善的你能够很快赢得他们的好感,进而迅速融入美国朋友圈。
除了“奇葩”问题外,一些美国人也会问很有“文化”的问题。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开设中文课的中小学不断增加,几乎每个大学都开设中文课程,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常将身边的中国留学生看成“百事通”,从社会制度到风俗习惯,从经济文化到衣食住行,从功夫舞蹈到茶道书画,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拉住你问一切与中国有关的问题。
可以说,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同学在这些问题上的顺畅交流,是双方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相反,若中国留学生面对美国同学的诚心请教,或茫然无措,或模棱两可,或茶壶煮饺子——心里明白却不知如何用英文表达,那不仅会让美国同学失望,也会让他们失去再次交流的兴趣。
在这里,我给中国留学生提供一些与美国同学交流的技巧:
1.在初次见面的社交场合,不妨多聊轻松休闲的话题,不仅要学会自如应答,还要学会寻找自己和对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提问,比如对方的家乡和风俗等,这样交流就是双向、流畅、可持续的。
2.通常,在泛泛之交的阶段,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并不合适。当被问到你不喜欢的话题时,不妨直接表示自己不感兴趣。
3.与渐渐熟悉的美国同学聊天时,可以适当展示幽默感,如自嘲,甚至可以“自黑”一下。不过,和美国同学交流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和方式。比如,中国朋友一起聊天时,对周围各种事物发牢骚成了一种常态。如果你与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的美国人聊这些话题,人家既不关注,也没有共鸣,还可能把你说的一些个案当成普遍现象,由此产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
而且,一个爱抱怨爱发牢骚的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谁喜欢总是被负能量笼罩着呢?
4.出国留学前,不妨在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方面给自己多充充电,特别是把这些知识和信息转换成英文储存在大脑中。当你充满自信,用流利的英语向美国同学讲述祖国的历史文化时,那种感觉一定非常美妙。
远方:
定居美国十余年,现为美国高中全职中文老师,十分关注中美教育,开通了微信公众号“远方老师在美国”。
-----------------------------------------------------------------------
新学期伊始,不少留学生远涉重洋,开始了漫漫求学路。中国留学生在与美国同学、教授打交道时,不免会被问及各种各样的问题。
其中不少是礼节性的,比如:“你从中国哪里来”、“你们那里气候怎么样”、“吃得惯美国食物吗”、“你为什么会来这个大学”、“中国高中都学什么”等。
不过,并非所有的问题都会让你觉得舒服。有的问题会让你惊讶、尴尬、生气,或是不知如何回应。
在感恩节的一个聚会上,我曾听到几个上大学一年级的留学生“吐槽”美国学生提出的“奇葩”问题,包括“中国人是不是吃狗肉”、“中国人是不是喜欢吃虫子”、“你家有电冰箱吗”、“中国家庭生二胎会不会被送进监狱”……甚至还有一些敏感的政治和宗教问题。
这几名留学生略有不快地抱怨道:“有的美国人好像什么都不懂,像从上个世纪穿越而来”、“他们问这种问题是什么意思”……
其实,每名留学生都有类似的经历。美国人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问题?该如何应对这些“奇葩”问题?
美国民众整体受教育程度较高,但具体到每个人,差异很大,很多人并不像我们想象得那么“有文化”。此外,近些年中国迅速崛起,但在美国基础教育中有关中国的内容极其有限,这造成了很多美国人对中国的“无知”。
作为在美国教中文的教师,我在每学期的第一堂中文课上都会问初学中文的美国高中生相同的问题:他们对中国有哪些了解。
来自美国中西部小镇的高中生们常常面面相觑,过了好一会儿才有人说长城,有人说中餐馆,但大多数人说不出任何东西,或是将中国首都说成东京。
美国学生淳朴、善良,不少人对世界的了解非常有限,一些人生活的地方极少有华人出现,很多人甚至没离开过家乡所在的州府,没有坐过飞机。当他们提出一些令中国人匪夷所思的问题时,并非怀有恶意,只是无意中的“冒犯”。
当然,不排除一些美国人确实是带着偏见提出问题的,这样的人常常以偏概全地把一些传闻扩大为“中国和中国人”的问题,然后以挑剔的心态提问。
这样的人还喜欢带着优越感提问:“你们中国有这个吗?你们有那个吗?”很多时候,中国留学生的回答都会让他们“很受伤”。
对中国留学生来说,如果你知道周围的美国人并不像美剧里的那样充满“时尚精英范儿”,面对这些“奇葩”问题时的心态就会平和很多。
对于那些天真友善的美国同学,你可以给他们“科普”有关中国的一切,开阔他们的眼界。见多识广、态度友善的你能够很快赢得他们的好感,进而迅速融入美国朋友圈。
除了“奇葩”问题外,一些美国人也会问很有“文化”的问题。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提升,美国开设中文课的中小学不断增加,几乎每个大学都开设中文课程,对中国感兴趣的美国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他们常将身边的中国留学生看成“百事通”,从社会制度到风俗习惯,从经济文化到衣食住行,从功夫舞蹈到茶道书画,如果有机会,他们会拉住你问一切与中国有关的问题。
可以说,中国留学生与美国同学在这些问题上的顺畅交流,是双方建立良好关系的开端。相反,若中国留学生面对美国同学的诚心请教,或茫然无措,或模棱两可,或茶壶煮饺子——心里明白却不知如何用英文表达,那不仅会让美国同学失望,也会让他们失去再次交流的兴趣。
在这里,我给中国留学生提供一些与美国同学交流的技巧:
1.在初次见面的社交场合,不妨多聊轻松休闲的话题,不仅要学会自如应答,还要学会寻找自己和对方都感兴趣的话题提问,比如对方的家乡和风俗等,这样交流就是双向、流畅、可持续的。
2.通常,在泛泛之交的阶段,谈论政治、宗教等敏感话题并不合适。当被问到你不喜欢的话题时,不妨直接表示自己不感兴趣。
3.与渐渐熟悉的美国同学聊天时,可以适当展示幽默感,如自嘲,甚至可以“自黑”一下。不过,和美国同学交流时,要注意把握分寸和方式。比如,中国朋友一起聊天时,对周围各种事物发牢骚成了一种常态。如果你与对中国国情不甚了解的美国人聊这些话题,人家既不关注,也没有共鸣,还可能把你说的一些个案当成普遍现象,由此产生对中国和中国人的偏见。
而且,一个爱抱怨爱发牢骚的人是不会受到欢迎的。谁喜欢总是被负能量笼罩着呢?
4.出国留学前,不妨在中国文化和历史知识方面给自己多充充电,特别是把这些知识和信息转换成英文储存在大脑中。当你充满自信,用流利的英语向美国同学讲述祖国的历史文化时,那种感觉一定非常美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