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9月16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中国品牌爱“洋名”

本报记者 高珮莙 《 青年参考 》( 2015年09月16日   12 版)

    来自广州的品牌Chrisdien Deny没有中文名,与法国奢侈品品牌克丽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看上去十分相似。

    37岁的程伟(音)最近在北京的商场购买了一件Chocoolate的冬装。在这个香港休闲服装品牌的门店,从里到外找不到一个汉字。在他看来,“这就是崇洋媚外”。

    “买中国品牌?算了吧。”20岁的大学生付娆(音)一边在北京一家高档商场里翻看日本进口的衣服,一边向美国《纽约时报》抱怨,中国产品质量低劣、风格落伍。“外国的东西要好得多。”她说。

    在制造业冷却和房地产低迷的今天,消费是中国经济的新亮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4年的前11个月,中国零售销售额比上年增长了12%,达3.8万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4.3万亿元)。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表示,要让人们“能够消费,敢于消费,愿意消费”,但许多中国人似乎不愿意把钱花在中国生产的时装上。

    美国《国际商业时报》称,西方品牌为了赢得中国消费者的认同和信任,往往谨慎选择中文译名,比如可口可乐、路虎、宝马等。因为渴望为产品镀上“国际”或“高雅”的光环,许多土生土长的中国品牌作出了相反的选择:取个“洋名”,给消费者留下进口“高级货”的印象。

    据《纽约时报》报道,作为中国零售企业吸引消费者努力的一部分,神秘难懂的英文名称大范围出现在全国各地的店面、购物袋和衣服标签上,比如Wanko、Hotwind、Scat、Orgee、Marisfrolg等。

    中国国家高尔夫球队的赞助商、服装连锁企业Biemlfdlkk的中文名叫“比音勒芬”,在全国拥有450多家连锁店。广州一位售货员解释说这是个德国名,另一位员工认为,“这是一位法国设计师的名字”。

    创立独特的品牌相对困难,一些中国公司选择了更简单的方式:模仿著名的外国品牌。“中国品牌喜欢‘山寨’,认为这能让它们轻松快速地脱颖而出。”上海朗标咨询公司董事长弗拉基米尔·朱洛维克表示。

    专卖“意大利风情”腰带、鞋和服装的Chrisdien Deny,在全国有超过500家连锁店。这个名字与克里斯汀·迪奥(Christian Dior)就像双胞胎,就连字体都如出一辙。

    没有中文名的Chrisdien Deny隶属于广州华域公司,自称是迪奥这个“百年欧洲品牌”的远东代理商。一名拒绝透露姓名的员工在接受《纽约时报》电话采访时否认他们试图借助迪奥的声誉,并声称“我从没听说过那家公司”。

    售卖时尚太阳镜和传统眼镜的海伦·凯勒拥有80多家门店,以美国人道主义者的名字命名,广告语是“你看世界,世界看你”。在广告词里,它一点都没提及这位著名人士。“她的个人缺陷和我们的品牌精神没有任何关系。”这家公司的品牌经理表示。

    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称,贾斯汀·比伯、罗纳尔多等西方名人的名字,成了中国从鞋子到农药等各种产品的招牌,美国篮球传奇人物迈克尔·乔丹和他的两个儿子也未能“幸免”。

    中国休闲服品牌Clio Coddle的绿色鳄鱼标志让消费者联想到法国鳄鱼,印有Adidos、Hike和Cnoverse标志的运动鞋随处可见,还有索尼牌电池和“Johnnie Worker Red Labial”的威士忌。

    然而,在消费者对市场了解加深的今天,这样的策略逐渐失效。

    在北京一家优衣库购物时,27岁的产权经理苏比·周告诉《纽约时报》,她并不认为中国本土品牌和国外品牌有太大差别,“如今所有东西都很国际化”。

    相比之下,外国品牌还是给中国消费者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苏比可以很快列举出自己喜欢的几个外国品牌,比如Zara和H&M,但被问到喜欢的中国品牌时,她一个都想不出来。

 

外媒:中国向正确的方向迈出了一步
中国品牌爱“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