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8月19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美国图书界纪念“卡特里娜”风灾10周年

编译 姜琳 《 青年参考 》( 2015年08月19日   20 版)

    2005年8月,“卡特里娜”飓风令美国新奥尔良市化为泽国,数以万计的居民流离失所,许多人承受了平日难以想象的恐惧、暴力甚至死亡。

    而今,城市依然未全面复苏,公众对灾难的追思亦未停止。在飓风登陆10周年纪念日前夕,又有3部相关题材的专著在美面世,从不同角度揭示了个人、社会乃至国家在风暴过后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桥上枪击案》(SHOTS ON THE BRIDGE)

    罗妮·格林著

    卡特里娜飓风过后6天,一队新奥尔良警察朝手无寸铁的市民开枪,当场杀死两人。为掩盖罪行,他们又将幸存者之一的兰斯·麦迪逊投入监牢,将“非法使用枪支”罪栽赃于他,甚至凭空召唤出了两位“目击者”作伪证。

    即便以犯罪小说的标准,这种情节都令人难以置信,但书中所述均为板上钉钉的事实,是身为美联社调查记者的作者通过实地采访、网上调查和查阅档案精心编织到一起的。

    该书以飓风袭来开篇。麦迪逊做出了性命攸关的决定:开着自己的车,与身有残疾的哥哥罗纳德共渡难关。这似乎是个明智且有同情心的决定——哥哥家那辆车的空间不够放宠物,而罗纳德的人生以两条爱犬为中心。孰料,罗纳德最终丧命,兰斯则失去自由。

    主线情节到2015年春天告一段落,感觉颇有些意犹未尽。因为至少到目前,针对涉案警察的案子仍未了结,针对兰斯的指控被取消了,但新的审判还在酝酿中。

    如果该书有何不足,应该说,模仿通俗小说风格的写法略微削弱了素材的力度。即便如此,人们依然忍不住联想:如果落入圈套的是一名更典型的飓风受害者,而非中产阶级出身的大学生,且这位大学生的家庭能承担40万美元保释费、聘律师,并通过千丝万缕的关系网致函美国司法部长,那这个充满黑色幽默的故事还会大白于天下吗?


    《侥幸》(LEFT TO CHANCE)

    史蒂夫·克罗尔-史密斯、

    弗恩·巴克斯特和帕姆·詹金斯合著

    不同社会阶层在卡特里娜风灾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带着问题,3位社会学家精心拟定了一个计划:对两个以黑人居民为主的社区进行比较研究。

    破烂不堪的霍利格罗夫社区建于一战后,那里的高速公路、铁路和运河纵横交错,基本上就是城市建设者照本宣科的结果。相比之下,蓬查特兰公园规划严谨,有1000栋独门独户的住宅,排列在一个只供黑人使用的高尔夫球场周围。二者的社会和经济地位天差地远,但位置同样低于海平面,因此在防洪堤崩溃后,都浸在了几英尺深的水中。

    创作团队对这两个社区的幸存者进行了68轮采访,涉及从灾难应对到灾后重建的各方面。但采访越深入,3位作者越茫然。首先,亲历者有关逃生原因的回忆的很多方面——譬如,某人恰好有家属和朋友在外地、联邦应急管理局官员接电话了、主管官僚被受害者的情感爆发打动——似乎都如书名所指,完全出于“侥幸”。

    此外,受害者遭受的困难大小,无法通过社会经济状况准确预测。约瑟夫·普拉特一生住在霍利格罗夫社区,是个万事通;用搭线点火、虹管吸气,他开着一辆破车成功逃生。帮助他的全是工人阶层特有的技能。“紧急情况下,杂工培训可能真比大学文凭顶用”,作者承认,“就具体案例,我们找不到适当的理论来解读。”


    《这是美国吗?》(IS THIS AMERICA?)

    罗恩·埃尔曼著

    卡特里娜飓风,是怎样从“气象频道讲述的老套故事”变为“颠覆美国自身含义的新闻事件”的?耶鲁大学社会学教授埃尔曼对这种转变进行了仔细的追溯。

    重新审视主流媒体这些年对同一主题的不断拓展后,本书提醒读者:风暴刚登陆时,新闻报道只是强调,大自然是一视同仁的。守在墨西哥湾沿岸的记者纷纷宣称,海边的住宅和停车场的被毁程度几乎相同。然而,随着新奥尔良的防洪堤被冲垮,剧情开始转变,因为,一个刺眼、令人不舒服的事实逐渐被曝光:即使在这么一个少数族裔和低收入阶层占主流的城市,风灾给上述两个群体带来的伤害,依然大大超出人们的设想。

    考虑到美国政府在事后接受了墨西哥、乌干达乃至津巴布韦等国的紧急援助,埃尔曼对美国作为一个繁荣、平稳运行的第一世界超级大国的形象提出质疑:“卡特里娜冲着美国的‘例外主义’神话施以沉重一击。”到头来,这是一个民众梦醒、国家受创的故事,是一场比其他自然灾害更频繁地被拿来与9·11事件做对比的悲剧。

    作者始终超然于写作材料之上,毫不留情地解构当年的媒体报道并予以批判。在他看来,卡特里娜飓风震撼美国,暴露了公众的天真和无知。“无法及时逃生者大多是黑人和穷人——只要稍微对这个国家的历史有所了解,人们就不该为此惊讶。”

    ▋美国《纽约时报》

 

作家笔名“中性化”:请莫辨我是雄雌
美国图书界纪念“卡特里娜”风灾10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