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每日万步走”:科学还是迷信?

编译 盛晓宁 《 青年参考 》( 2015年07月22日   22 版)

    在街上随意拦住行人,问他们“为了身体健康,一个人每天该走多少步”时,“1万步”可能是最常听到的答案。

    在这个计步器比以往更便宜、更精确、功能更丰富的时代,“每日万步走”被赋予了某种神话般的意义。听上去,这个崇高的目标(折算下来不到10公里,一个运动量适中的人能较容易地完成)有助于区分积极进取和生活慵懒的人群。

    但是,有没有足够的科学理论来支撑这个数字?不一定。追根溯源,这种想法最早出现于一个与当今截然不同的环境:20世纪60年代的日本。

    西奥多·贝思拓在哈佛大学研究日本社会和文化。他说,在日本文化中,10000是个很吉利的数字。每天走10000步,对商业推广来说是个很好的噱头。无论出于何种理由采用这个数字,它都迎合了人们的心理,催生了“man-po-kei ”(日语“万步器”的读音)等商品。

    贝思拓说:“大家一致认为,彼时的日本人,饮食中的卡路里较少,且更少窝在汽车里。”联合国食品与农业署的数据显示,1964年,日本人的人均食物供应热量是2632卡路里,至少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这个数据明显比当今的情况偏低。

    当然,从理论上说,每天走10000步有益无害,多走总比少走要好。但问题正如美国路易斯安那大学研究员卡特琳·都铎-洛克所指出,“万金油式的策略并不一定是最有效的”。

    对不爱运动的人来说,走5000步已难于登天,更不用说10000步了。相比之下,让他们将每日的运动量从2500步提高到5000步,是更可行的策略。都铎-洛克说,那些从不锻炼的人,最需要做的就是摆脱沙发,动起来。”今年年初的一项研究也显示,相比完全不动的人群,略有活动的人群在某些疾病指标上呈现出显著差别,约有两到三成的降低。

    不仅如此,聚焦于每日万步走的目标,还会让人忽视其他影响健康的因素,如饮食。假设你走了10000步,然后买了个超大号汉堡包,甚至在余下的时间里一直大吃垃圾食品,那么还是会体重超标,进而面临各种各样令人不快的健康问题。

    哈佛大学公共健康学院的埃里克·里姆博士说:“一方面,有人超重、吃得差却又频繁锻炼,另一方面,有人吃得很好但整天陷在沙发里。”只专注走10000步这个指标,不能保证人们采用综合手段来提升健康指数。

    尽管“每日万步走”听上去有趣、容易记,又是件不错的营销工具,但考虑到公众的健康状况普遍不乐观,以及稍稍进行运动就会获得巨大收益,制订循序渐进的锻炼计划其实更有意义。正如一些营养学家推荐的那样:“站而不是坐,走而不是站,慢跑而不是步行,快跑而不是慢跑”。都铎-洛克的观点则更加言简意赅:“你只需保持比前一天运动更多的劲头就行。”

    ▋美国《Slate》杂志网站

 

竞技场内外,体育间谍出没
“每日万步走”:科学还是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