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7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别让“宿命论”主宰中美关系

作者 [美] 阿里·维内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5年07月15日   20 版)

    《中国挑战:如何影响一个崛起大国的选择》,W·W诺顿出版社2015年6月。

    无论“对抗”是否大国政治的宿命,中美都不应忽视任何打造建设性关系的可能。

    在探讨中美实力均衡的新作《中国挑战》中,托马斯·J·克里斯坦森(柯庆生)开门见山地指出:1978年之后,中国取得了人类历史上空前的经济成就;这个太平洋彼岸的大国,在强化与世界的经济和政治联系的过程中,同样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展。与此相映成趣,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官方公布的军费预算增长率,往往较其经济增长率更高。

    这种引人注目的崛起(中国人称之为复兴),令西方人生发出各种脱离实际的联想,也许是不可避免的。特别是在美国,由于中国被视为对后者领导地位的威胁,大众舆论对它的描写,不是可怕的怪物,就是纸糊的巨龙。当然,在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的助理国务卿位置上从政多年,柯庆生并未陷入这两个最常见的误区,而是提供了相对理智的分析:仔细解构中美在经济、军事和外交方面的博弈之后,他不做任何夸大地揭示了前者带来的改变。

    首先是消极因素:中国的常规军力和核能力在短期内无法和美国比肩,但它对美国的各种利益,特别是在亚太地区的权力结构,的确构成了愈发明显的冲击。柯庆生指出,现在,日益自信的中国“在军事方面强过绝大多数(如果不是全部的话)美国的区域性盟友”,其中三个重要国家和地区——日本、菲律宾、中国台湾,与北京有着棘手的领土和主权争端。

    长远看来,本书主张,西方应该更认真地思考如何与中国打交道,并尽早调整与之相关的制度框架。“任何政府都没有经验……去说服一个国内存在巨大挑战,并肩负历史重任的巨型发展中国家积极地与国际社会合作。”柯庆生在书中列出了他最关注的若干热点,如防范核扩散、全球经济、维护和平、应对气候变化……以及它们各自面临的困境。

    不过,《中国挑战》的作者仍然试图将球击向“谨慎乐观”的方向。柯庆生相信,中美的正面冲突绝非不可避免。毕竟,在过去1/4个世纪当中,跨国经济联系,特别是制造业的全球化,已经达到了百年前的政治学家无法想象的高度。2012年,中国与美国以及华盛顿在亚洲的安全合作伙伴之间的贸易额,约为其贸易总额(相当于其国内生产总值的两成)的40%;这些国家和地区提供的投资,在各国对华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也有1/3之多。

    柯庆生认为,中国实质上“没有任何真正靠得住的战略盟友”,但显然,任何明智的政治家都不会任由武装冲突毁灭这些经济联系,并且让中国陷入外交孤立的境地。

    最后,在当下中国,有不少人主张当今的世界秩序更像是西方强加的结果,并对美国提出的、要求中国成为“负责任的利益相关者”论调的第一反应是困惑和恼怒,但这些人难以提出可行的替代方案。

    发人深思的是,书中坦承,“约翰·米尔斯海默被很多中国人视为最诚实的美国战略家,因为他声称,美国拖延和阻止中国崛起,是出于深层次的国家利益”。在最新版《大国政治的悲剧》的最后一章中,米尔斯海默警告说:“如果中国经济继续增长,它将试图称霸亚洲,就如美国称霸西半球那样。不管怎么说,美国都将不遗余力地防止中国获取地区霸权。”

    因此,即便是像柯庆生这样的乐观主义者,也无法明确回答:中美曾携手发出的豪言——诸如“打造21世纪的新型大国关系”,是否真的表明二者有能力避开“修昔底德陷阱”?是否掩饰了围绕中美关系的日益增长的悲观情绪?毕竟,以人类的历史经验,伴随着一个大国的复兴,权力的结构性转移是“自然的、不可避免的”,而且可能伴随着巨大的混乱。

    最危险的情况莫过于中美都成为“历史之囚”,认定对抗不可避免。反过来说,让两国成为建设性伙伴恐怕是史无前例的艰苦任务,但愿它们能始终不遗余力地追求这个目标。

    美国《华盛顿邮报》

 

别让“宿命论”主宰中美关系
虚拟空间并非爱书人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