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15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韩国前锋、哈萨克后卫、法国中场

足球场上的“青年联合国”

撰稿 李泽健 《 青年参考 》( 2015年04月15日   10 版)

    外交学院足球队合影

    迫于学生总人数的限制,那些和我一样热爱足球的外交学院学子们,始终都面临一个尴尬局面——无法形成其他大学那种“院系强队林立、联赛杯赛众多”的足球环境。

    所幸,位于北京的外交学院是一所国际化高校,每年都会有来自世界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读书。所以,在这群为数不多的外交学院足球小子里,来自天南海北、不同国度的异域面孔,就显得格外突出。

    不同国籍的年轻人不远万里来到中国,因为同一项运动而结识,打破了语言与文化的障碍,成为亲密的足球“战友”。在这片绿茵场上,世界各地的青年们通过足球互相融合,又因为足球重新认识了世界。在这里,你能同时听到三四种不同的语言呼喊在同一片球场上。

    我们有速度出众的韩国前锋,有身材健壮的哈萨克斯坦后卫,还有善于奔跑的法国中场。组合在一起,我们就是一支特色鲜明的“国际纵队”。

    起初,就像这所学校的足球事业一样年轻的我们,对一支“国际化”足球队完全没概念。没人试过,也没人知道怎样去和那些说着不同语言的外国人交流。但足球天生就不是胆小鬼和孤独者的运动,球场上的逐渐接触让我们了解了这些来自地球不同地方的年轻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没使这支球队分裂,反而让大家在不断磨合中彼此信任、更加融合。

    擅长“摔跤与喝酒”的哈萨克硬汉

    二十出头,一身结实的肌肉,一米八多的身高,如果不是因为有着一张年轻而真诚的外国面孔,他看起来俨然就是一位职业拳击手。他,就是阿查提,一个由房东取了中文名字的哈萨克斯坦小伙子。阿查,则是我们对他习惯的叫法。

    他和我同一年入学,是我最早的留学生队友之一。由于脚法沉稳、发挥稳定,阿查始终在队里担任后卫,再加上他高大的身型和优秀的身体素质,近3年来的各种比赛中,我几乎从未见过他在身体对抗上吃亏。当你看到一个壮硕的身影在球场上不断地跑动、呼喊、争顶、解围,你就会有一种错觉——他已在这个位置上奔跑了数十年。

    不在球场的时候,他总是和那些哈萨克的小伙伴们在校园里奔跑打闹,聊到熟悉的事物时总是爽朗大笑,不理解的时候会用汉语说“一点一点明白”。

    我们私下的交往也很愉快。和阿查聊天总是很轻松,特别是当他用不太流利的汉语跟我讲起他的国家,讲到突厥的历史和俄语、哈萨克语还有维语等等的关系,讲到哈萨克的民族和语言,讲到哈萨克的足球环境时,即使听得一知半解,我也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阿查为自己那身强健的肌肉而自豪,得意地笑说:“在我们国家,我们吃很多肉,牛肉、羊肉和马肉,所以我们都很强壮,在中国就吃不到这么多。”

    不仅如此,阿查还告诉我,哈萨克年轻人最喜欢的运动之一是“古典式摔跤”,他自己从14岁起就开始学习,到中国后失去了环境,就开始改学柔道,由于天生就不喜欢一个人健身,他现在的“施瓦辛格身材”全都是在不断的格斗练习中得来的。

    爽朗的阿查还喜欢和朋友们一起去三里屯的俄罗斯酒吧——除了踢足球,这是他认识新朋友的另一个主要方式——和各种说哈萨克语、说俄语的朋友整晚聊天、喝酒。也正是由于喜爱饮酒的民族习惯,以及朋友聚会的特定环境,他的酒量远远超过同龄的中国年轻人。

    在中国生活了5年的阿查觉得,哈萨克人比较喜欢喝酒,也更“aggressive(好斗)”,不太爱帮助陌生人,有时还会和人起冲突,“中国人就对我很好,有一次我在国贸问路,有好几个人都帮助我,还有个人打电话帮忙确认,哪怕自己不知道也会跟你讲清楚”。

    “人如琴名”的法国少年

    一个月前的一次训练中,有一个看起来带着些腼腆的陌生少年来到球场边,用带着外国口音的中文说,想和我们一起踢球。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他。

    他在场上的技术并不算最好的,甚至比不上大多数同学,但是他的奔跑却很执着。哪怕是在娱乐性的比赛中,他都始终积极拼抢、努力跑位,这给每个人都留下了深刻印象。但他的另一个特点是沉默寡言,在场上除了奔跑,他几乎不说话,即使在进球后,他也只是淡淡一笑,然后跑回自己的位置。这使得“沉默”和“执着”成了我对他的第一印象。

    这是名来自法国的同学,有着非常诗意的中文名 ——“陈养和”。在我认识的留学生同学的中文名字里,除了有些根据发音和文字直译的之外,大多数名字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或对中国的理解而起的。而“陈养和”,则是一个很“中国”的名字,这使我对他产生了好奇。

    在场下的一次交谈中,他向我讲述了这个名字的来历。养和的父亲是中国人,而且是一位技艺高超的古琴演奏师。古琴是一种具有3000年历史的汉民族传统乐器,每一把都有着自己的名字和寓意。在养和出生的时候,父亲的古琴老师送给他一把琴,名字就叫“养和”,而父亲就用“养和”给他取了名。

    后来养和还告诉我,他小时候曾学过两年空手道,而且在父亲的鼓励下,已经学习了6年太极拳,目前还在坚持。相比这些不太需要语言的运动,“足球是交朋友的主要方式之一”,他也通过这样的方式交到了不少朋友。

    养和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特别是一些中国的“基本概念”,像太极、阴阳、气等等。作为一位来自法国的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有如此深邃的认识,还向我普及关于古琴的相关知识,着实令我有些惭愧。而说起最不喜欢的东西,除了北京的天气和环境污染外,养和还提到了“政府的讲话”——“有时,也许他们自己都不知道自己说的是什么”。

    “逃学来中国”的韩国青年

    球友李大旭是我真正认识的第一位韩国留学生,尽管我们一同踢球的次数并不多,但因为一次比赛,我对他印象深刻。

    那是一年前的一次对外友谊赛,也是我们第一次一起参加校外比赛。大旭作为首发上场,表现一直很不错,但下半场时,他却因为和对方的一次拼抢而受伤,最终无奈被替换下场。我看着他脱下上衣走到场边,脸上带着不悦。或许是出于对对方球员危险动作的愤怒,又或许是对裁判的无动于衷感到不满,当大家询问他的伤情时,他简单地示意一下没有大碍,然后就朝着队友说起了韩语,虽然我们这些一旁的中国队友没人能听懂,但大家能听出其中的抱怨。不知为什么,看着他在场边愤怒地说着完全听不懂的语言,我记住了这个真性情的韩国“汉子”。

    大旭告诉我,他2007年就来到中国,除了期间回国当兵的两年,已在这里生活了6年,他十分喜欢在北京的生活。

    想想2007年我才刚上初中,就问起他来中国的原因。大旭说:“2006年,我来中国旅游,觉得中国挺有意思,印象很好,当时就想逃学来中国。到了2007年,我就来了,一直到现在。”

    ▋作者系外交学院校足球队队长

 

足球场上的“青年联合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