库存指数再创新高 经销商苦日子远未到头
本报记者 张昊天
《
青年参考
》(
2015年04月08日
32
版)
|
|
当春日的阳光将温暖洒向大地,中国汽车市场的寒意却迟迟不见退去。2015年3月,衡量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汽车库存预警指数创下历史新高,表明中国汽车“产”与“销”环节的裂隙并未有所弥合,汽车经销商对年景的预期或将因此下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显示,3月,库存预警指数为67.5%,已是连续第三个月位于50%的警戒线之上;16.6%的环比增幅,也令当月指数继2014年11月(65.7%)以来再创新高。根据全国经销商反馈的情况,当月,除了“集客量”一项有所反弹,市场需求、成交率、日销量、从业人员等指数等均呈现下降。
反观去年同期,VIA指数仅为44.5%。分析认为,预警指数同比剧增,除了2015年春节假期的后续影响,各主机厂的销量目标和商务政策明朗,经销商提车量增大也是重要原因;而根据往年经验,从4月开始,得益于新车型投放以及车展的拉动,汽车销售状况有望转好。
尽管中国汽车协会在年初做出了“年销超过2500万辆”的乐观预测,但就一季度的情况来看,汽车产销基本延续了去年的节奏,主机厂与经销商的矛盾并未得到真正消除。早先有统计显示,2014年全年,经销商库存指数超过警戒线的平均时间达到8个月之久;在消费者一端,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他们的降价预期不断升高;而在主机厂方面,持续上调的销量目标又令新车“压库”现象愈演愈烈;身处二者夹缝中的经销商为确保资金周转,赔钱卖车遂成常态——全国工商联提供的信息显示,去年,能够盈利的经销商已降至不足三成。
在这种背景下,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一系列所谓的“经销商造反”事件开始登上行业媒体头条。这场风潮以宝马为肇始,迅速波及众多豪华车企业,甚至“延烧”到一些平民品牌;其间,诸如经销商退网、新车合格证遭银行扣押乃至4S老板“携款跑路”等新闻亦不时爆出。随着各主机厂出台特殊补贴政策,这场风波直到今年春节前夕才渐趋平息。
然而,全球第一大新车销售市场,始终向各主要整车企业,特别是一些欧美车企释放着无法抗拒的诱惑。新年第一季度,多个主流汽车品牌公布的年度销量预期乐观依旧:一汽-大众目标185万辆,预计增幅4%;上海通用190万辆,增幅7.9%;上海大众190万辆,增幅10%;东风标志/雪铁龙80万辆,增幅14%;东风日产100万辆,增幅6.4%;长安福特100万辆,增幅25%;宝马(中国)50万辆,增幅9.9%;长城汽车85万辆,增幅16%……
在汽车销售进入“微利时代”乃至“无利时代”的当下,主机厂描绘的愿景越是宏大,经销商面临的运营风险越高;如果说“造车的吃肉,卖车的喝汤”是三四年前的光景,那么在当下,整车企业依然日进斗金,相当一部分4S店及相关从业人员却只能“吸风饮露”。
鉴于汽车经销渠道健康状况不佳的现实,从《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启动修改,到平行进口车业务的规范化,行业主管部门此前也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动作。但就目前来看,相关行业规范的完善尚需时日,平行进口车作为激励因素的体量仍嫌太小;因此,要想充分发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让经销商在强势的主机厂面前取得更多话语权,远非朝夕之功。
2015年,中国车市料将攀上新的销量巅峰,而繁荣的表象背后,主机厂与经销商从“暗斗”转向“明争”,同样是难以掩盖的势头。在各路汽车巨头继续从这个聚宝盆中收获亮眼的销量和不菲的利润的同时,对在渠道末端打拼的众多经销商来说,苦日子恐怕远未到头。
当春日的阳光将温暖洒向大地,中国汽车市场的寒意却迟迟不见退去。2015年3月,衡量汽车经销商生存状况的重要指标——汽车库存预警指数创下历史新高,表明中国汽车“产”与“销”环节的裂隙并未有所弥合,汽车经销商对年景的预期或将因此下调。
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发布的“汽车经销商库存预警指数调查”(VIA)显示,3月,库存预警指数为67.5%,已是连续第三个月位于50%的警戒线之上;16.6%的环比增幅,也令当月指数继2014年11月(65.7%)以来再创新高。根据全国经销商反馈的情况,当月,除了“集客量”一项有所反弹,市场需求、成交率、日销量、从业人员等指数等均呈现下降。
反观去年同期,VIA指数仅为44.5%。分析认为,预警指数同比剧增,除了2015年春节假期的后续影响,各主机厂的销量目标和商务政策明朗,经销商提车量增大也是重要原因;而根据往年经验,从4月开始,得益于新车型投放以及车展的拉动,汽车销售状况有望转好。
尽管中国汽车协会在年初做出了“年销超过2500万辆”的乐观预测,但就一季度的情况来看,汽车产销基本延续了去年的节奏,主机厂与经销商的矛盾并未得到真正消除。早先有统计显示,2014年全年,经销商库存指数超过警戒线的平均时间达到8个月之久;在消费者一端,市场竞争白热化导致他们的降价预期不断升高;而在主机厂方面,持续上调的销量目标又令新车“压库”现象愈演愈烈;身处二者夹缝中的经销商为确保资金周转,赔钱卖车遂成常态——全国工商联提供的信息显示,去年,能够盈利的经销商已降至不足三成。
在这种背景下,从去年第四季度开始,一系列所谓的“经销商造反”事件开始登上行业媒体头条。这场风潮以宝马为肇始,迅速波及众多豪华车企业,甚至“延烧”到一些平民品牌;其间,诸如经销商退网、新车合格证遭银行扣押乃至4S老板“携款跑路”等新闻亦不时爆出。随着各主机厂出台特殊补贴政策,这场风波直到今年春节前夕才渐趋平息。
然而,全球第一大新车销售市场,始终向各主要整车企业,特别是一些欧美车企释放着无法抗拒的诱惑。新年第一季度,多个主流汽车品牌公布的年度销量预期乐观依旧:一汽-大众目标185万辆,预计增幅4%;上海通用190万辆,增幅7.9%;上海大众190万辆,增幅10%;东风标志/雪铁龙80万辆,增幅14%;东风日产100万辆,增幅6.4%;长安福特100万辆,增幅25%;宝马(中国)50万辆,增幅9.9%;长城汽车85万辆,增幅16%……
在汽车销售进入“微利时代”乃至“无利时代”的当下,主机厂描绘的愿景越是宏大,经销商面临的运营风险越高;如果说“造车的吃肉,卖车的喝汤”是三四年前的光景,那么在当下,整车企业依然日进斗金,相当一部分4S店及相关从业人员却只能“吸风饮露”。
鉴于汽车经销渠道健康状况不佳的现实,从《汽车销售管理办法》启动修改,到平行进口车业务的规范化,行业主管部门此前也做出了一些有意义的动作。但就目前来看,相关行业规范的完善尚需时日,平行进口车作为激励因素的体量仍嫌太小;因此,要想充分发扬市场对资源配置的作用,让经销商在强势的主机厂面前取得更多话语权,远非朝夕之功。
2015年,中国车市料将攀上新的销量巅峰,而繁荣的表象背后,主机厂与经销商从“暗斗”转向“明争”,同样是难以掩盖的势头。在各路汽车巨头继续从这个聚宝盆中收获亮眼的销量和不菲的利润的同时,对在渠道末端打拼的众多经销商来说,苦日子恐怕远未到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