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5年04月01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再出发

给“互联网造车”泼泼冷水

本报特约撰稿 崔东树 《 青年参考 》( 2015年04月01日   29 版)

    近期,“互联网+”概念热潮汹涌澎湃,各方资本纷纷进入汽车消费领域进行互联网创新,这是很好的事情。

    然而,当美国纳斯达克指数涨至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新高时,国际上对中国互联网热潮的兴奋正在褪去。一个血淋淋的数据是,去年美国上市的14家中国互联网企业,其股价目前已有半数跌破发行价,原因是这些互联网公司的业绩没有达到国际投资者的预期。

    因此,在国内互联网造车热潮持续飞涨的时候,我觉得有必要给车企泼泼冷水:第一,车企本就是车联网的绝对主角,而且,国际互联网公司也没有类似中国这样的全面参与智能造车的运动。国际车企已经建立起自己的车联网体系,比如通用的安吉星、福特的SNYC、丰田的G-BOOK等,已经成为各地区的相对主导的车载智能系统提供商。

    即便像苹果和谷歌这样强大的互联网公司,也没有宣布短期造出互联网汽车的计划。而且,基础的车联网设计需要车辆的专业数据和接口技术,这是车企不愿对外公开或部分车企不掌握的。国内的车联网系统主要是在应用层面提升客户的体验。

    我们必须明确,“互联网造车”指的是利用互联网技术推动汽车产品升级转型,尤其是车辆智能化的升级,但我们现在更多的是相对简单的应用功能的整合和概念包装。国内自主车企的实力尚不强大,车企的主要任务就是造出品质好的产品,务实做好造车的主业,知道自己的能力和优势。

    这么多年来,中国的本土品牌之所以被外资和合资排挤,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产品性能存在差距,尤其是我们的核心动力总成和设计技术仍有一定差距。因此,上汽乘用车提出的“务实造车”非常值得点赞。

    第二,智能汽车的基础环境尚待完善。美国车联网技术发展至今长达30年,日本也已经达到了23年,并且两国仍然积极投入新技术的研发。中国车联网技术从2009年才正式起步,至今才发展了5年,目前还处于智慧交通的建设期,问题较多。举一个简单的例子,高速公路的不停车收费(ETC)系统的设计一直存在“南北派”,互不通用,目前刚刚解决这一问题。由此可见,我们车联网的基础和标准通信协议等尚未统一,车企做起来较难。

    另外,国内车联网发展的基础源于三大运营商提供的高品质通信服务保障。无人驾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但是4G带宽满足不了汽车安全性的需要,因此至少需要5G带宽,才能不断交互,才能直接通过云端服务来指挥车辆的操作。虽然4G刚刚商用一年有余,但随着物联网、车联网和移动互联发展的加速,4G的瓶颈效应将会在3年内显现。

    第三,车的价值能创造无限概念。美国市场研究咨询机构“BIIntelligence”制作了一张柱状图,对于个人电脑、智能手机和汽车三大市场的销售量和销售金额规模,进行了对比。从此图可以看出,汽车市场的销售规模可以和智能手机分庭抗礼。而在中国造车意味着产值巨大的愿景,而只要有巨大的愿景,就有获取资本市场认可的机会。

    因此,不论是真的互联网造车,还是把车载应用更好地前装到整车产品中,实现互联网企业的优势资源与造车相结合,在目前阶段都是巨大的成功。尤其是互联网企业,例如阿里、百度和腾讯等,可以提供平台和应用开发经验,车企则提供车辆专业数据和接口技术,双方共同从事车联网平台实际的软硬件开发、应用开发和数据来源及运营等,这样的概念和产品会有一定的增值。而只要有这样的概念,就足够股票价格飞涨,乐视造车概念推出后,股价疯涨至百元关口就是很好的例证。

    由于我们之前一直使用的是相对封闭的局域网式互联网,很多互联网企业恰恰是因为封闭而获得了巨大的市场机会,但其创新能力很难说已经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目前,即便是地图应用、车辆跟踪和车载娱乐等增值服务,客户持续付费的意愿都不强烈,因此,我们离真正的互联网造车和电动化的路还非常遥远,如果企业一窝蜂将精力放在上面,可能会影响传统汽车业务的发展和推广,反而得不偿失。

    作者是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副秘书长

 

给“互联网造车”泼泼冷水
大变局时代,以一缕灯光点亮汽车业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