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汉代文物亮相巴黎
汉风徐徐拂花都
陈星逸 文/摄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18日
27
版)
|
引人入胜的七盘舞 |
|
汉代盛行的娱乐活动——六博 |
|
习大大和法国总统奥朗德题词的展览纪念画册 |
|
法国小朋友用汉字为展览“点赞” |
|
国之重宝金缕玉衣出访巴黎 |
来到巴黎,有几件事不得不做:赶一个大晴天,穿过战神广场去铁塔脚下溜一遭;到大师巨匠曾流连忘返的左岸咖啡馆晒晒太阳,慢慢地品一杯浓咖啡;或是一头钻进博物馆,迷失在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中;亦或待到灯火阑珊时,于塞纳河畔凝听巴黎圣母院沉郁的钟声。初到巴黎的我,还未来得及到这些经典景点“签到”,却先与一场中国汉代文物展不期而遇。正应了海明威的那句名言,“巴黎是场流动的盛宴”,在这桌文化大餐上,不仅有应接不暇的法式大餐,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山珍海味,还有能让游客惊艳不已的“家乡菜”。
在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这场中国汉代文物展,是中法两国为庆祝建交五十周年所举办的重要纪念活动。展品来自国内9省27家文物单位,都是各馆的“镇馆之宝”。这些来自两汉、分落五湖四海的宝贝首次集体亮相,机会着实难得,吉美博物馆也成了我初到巴黎参观的第一站。
汉代的微笑
进入展馆,透过层层叠叠的人群,目光远远地被一抹微笑吸引。这是一座塑衣式彩绘跽坐拱手女俑,女子细眉朱唇,一袭长衣,双手在衣袖中相握,拱手含羞遮面,端坐在柔和的光束中。“明眸善睐,肩若削成。仪静体闲,柔情绰态。”《洛神赋》这段描绘在我脑海中曾是飘渺迷离的形象,神秘不可见。而现在,这些字句轻轻地落在面前,落在她嘴角似有似无的弧度里,在她恬静的眼神中,在她轻抬的白色衣袖上,在她端庄娴静的姿态中,想象中神秘的“女神”终于有了模样。
身在巴黎,面对两千年前的汉代微笑,不禁会联想到距此不远的卢浮宫藏宝《蒙娜丽莎》画像。达·芬奇笔下的那抹微笑飘忽而难以捉摸,又好像常在变幻。而面前的微笑沉静、安详、温暖、自然,由内而外地透出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定、幸福。站在女俑前久久凝视,有那么一个瞬间,好像能够乘着这股“汉风”置身于两千年前的长安城,一窥文景盛世的兴盛祥和、富庶风华。
纵心物外之乐趣
展厅里有一组展品——七盘舞俑,细腰如柳的红衣女伎配合五位乐师的奏乐踏盘而舞,长袖飞扬。旁边还有一位丑角伴舞,张臂挺肚,手舞足蹈,憨态可掬。听解说员介绍,陶俑展示的七盘舞是一种舞蹈和杂技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虽早已失传,但仍可想象舞者柔和、飘逸的舞姿与矫捷、迅猛的杂技腾跳相交替,刚柔相济。
离七盘舞俑不远处还有一组汉代木俑,两位老者相对而坐正在下棋,玩的是一种当时非常盛行的娱乐活动,称为六博,中国象棋可能就是从其演变而来。左侧老者抬手示意对方行,右侧老者手执棋子,眼睛盯着棋盘好像正在思索,表情生动、惟妙惟肖。
汉代的物质水平和现代相比落后很多,若要比较生活的幸福指数,在那个遥远的盛世,我们的祖先同样懂得创造和分享生活的乐趣,纵心物外,不亦快哉。
事死如事生
聚光灯下,摆在展厅显要位置的是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目前国内修复完整的玉衣共7件,眼见的则是其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堪称国之重宝。这件金缕玉衣由和田白玉、青玉组成,玉质温润晶莹,玉片用金丝相互连接,做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
“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汉代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认为人离世后要和生前一样。西汉人认为,魂与魄互相依存,而魄附于身体,身体不朽即可留住魂魄。当时的人们还相信美玉凝聚了天地之精华,穿上玉衣便可尸体不腐。金缕玉衣因此成了帝王追求永生的神器,其制作也凝集了当时最精湛的技艺,所耗费的物力财力相当高昂。这件不朽的经典之作是当时经济与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
汉字之美
“汉字真的太美了,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两位法国老太太在一方墨迹纸前久久驻足。“中国人现在还使用同样的文字吗?”当看到我在手机中输入文物中的汉字时,两位老太太难掩惊喜之情,连连赞叹“太了不起了!这太了不起了!”
这方墨迹纸是藏于兰州市博物馆的“伏龙坪东汉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纸”的实物证据,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墨迹纸之一。在其旁边,还并排摆放着武威出土的汉简与敦煌出土的汉代帛书,简明地展示了由竹简、帛到纸的历史性变迁。
展柜旁还摆放着一块大型碑帖,这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曹全碑》。虽然展示的只是拓本,但丝毫不减它的魅力。横竖撇捺如有生命般和谐地叠合在一起,字字舒展超逸、秀美飞动,即便不懂汉字的法国观众也为之倾倒。汉字完好如初地延续至今,记录并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中国观众浏览欣赏两千年前的书法时,法国观众投来了钦佩和羡慕的目光,能够直接和古人交流,也许这才是汉字美之所在。
丝绸之路
此次展品中有两件新疆出土的织品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它们跟展厅其他文物的风格迥异。其中一块名为“蓝地人首马身纹毛布”的织品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古希腊神化中人首马身的半人马像,下半部分是一位手持长矛、蓝眼睛高鼻梁的战士。这件织物于公元前后传到我国新疆,其采用的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对中国唐宋时期的缂丝工艺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块名为“东汉人像蓝白印花棉布”上,有古希腊最受欢迎的女神德墨忒尔像,这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棉布织品。现今在新疆广泛种植的棉花正是在那个时期由中亚传入的。
自汉代即已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欧亚贸易的商道,更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四大发明经此西传,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相互吸引,互相借鉴。这条由长安通往罗马的大道绵延万里、延续千年直至今日,仍在焕发新的活力。
鲁迅先生曾说,“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从玉璧到青铜器,从铜镜到瓦当,从陶俑到雕塑,从书法到画砖,从乐器到汉服……这些艺术瑰宝“联袂演出”,浓墨重彩地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勾勒出来,是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献给巴黎和法国观众的一份饕餮盛宴。
展区出口处设有一本厚厚的留言簿。“精彩绝伦”,“难以想象的美”,“太棒了”……参观者豪不吝惜用法语写下赞美。还有学习汉语的法国小朋友用汉字写道:“汉代展览会真的太漂亮”,“好喜欢”,“我觉得是很好的”。我也拿起笔,“汉风徐徐,长乐未央”。
来到巴黎,有几件事不得不做:赶一个大晴天,穿过战神广场去铁塔脚下溜一遭;到大师巨匠曾流连忘返的左岸咖啡馆晒晒太阳,慢慢地品一杯浓咖啡;或是一头钻进博物馆,迷失在琳琅满目的艺术瑰宝中;亦或待到灯火阑珊时,于塞纳河畔凝听巴黎圣母院沉郁的钟声。初到巴黎的我,还未来得及到这些经典景点“签到”,却先与一场中国汉代文物展不期而遇。正应了海明威的那句名言,“巴黎是场流动的盛宴”,在这桌文化大餐上,不仅有应接不暇的法式大餐,有来自世界各国的山珍海味,还有能让游客惊艳不已的“家乡菜”。
在吉美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的这场中国汉代文物展,是中法两国为庆祝建交五十周年所举办的重要纪念活动。展品来自国内9省27家文物单位,都是各馆的“镇馆之宝”。这些来自两汉、分落五湖四海的宝贝首次集体亮相,机会着实难得,吉美博物馆也成了我初到巴黎参观的第一站。
汉代的微笑
进入展馆,透过层层叠叠的人群,目光远远地被一抹微笑吸引。这是一座塑衣式彩绘跽坐拱手女俑,女子细眉朱唇,一袭长衣,双手在衣袖中相握,拱手含羞遮面,端坐在柔和的光束中。“明眸善睐,肩若削成。仪静体闲,柔情绰态。”《洛神赋》这段描绘在我脑海中曾是飘渺迷离的形象,神秘不可见。而现在,这些字句轻轻地落在面前,落在她嘴角似有似无的弧度里,在她恬静的眼神中,在她轻抬的白色衣袖上,在她端庄娴静的姿态中,想象中神秘的“女神”终于有了模样。
身在巴黎,面对两千年前的汉代微笑,不禁会联想到距此不远的卢浮宫藏宝《蒙娜丽莎》画像。达·芬奇笔下的那抹微笑飘忽而难以捉摸,又好像常在变幻。而面前的微笑沉静、安详、温暖、自然,由内而外地透出一种实实在在的安定、幸福。站在女俑前久久凝视,有那么一个瞬间,好像能够乘着这股“汉风”置身于两千年前的长安城,一窥文景盛世的兴盛祥和、富庶风华。
纵心物外之乐趣
展厅里有一组展品——七盘舞俑,细腰如柳的红衣女伎配合五位乐师的奏乐踏盘而舞,长袖飞扬。旁边还有一位丑角伴舞,张臂挺肚,手舞足蹈,憨态可掬。听解说员介绍,陶俑展示的七盘舞是一种舞蹈和杂技相结合的艺术表现形式,虽早已失传,但仍可想象舞者柔和、飘逸的舞姿与矫捷、迅猛的杂技腾跳相交替,刚柔相济。
离七盘舞俑不远处还有一组汉代木俑,两位老者相对而坐正在下棋,玩的是一种当时非常盛行的娱乐活动,称为六博,中国象棋可能就是从其演变而来。左侧老者抬手示意对方行,右侧老者手执棋子,眼睛盯着棋盘好像正在思索,表情生动、惟妙惟肖。
汉代的物质水平和现代相比落后很多,若要比较生活的幸福指数,在那个遥远的盛世,我们的祖先同样懂得创造和分享生活的乐趣,纵心物外,不亦快哉。
事死如事生
聚光灯下,摆在展厅显要位置的是徐州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目前国内修复完整的玉衣共7件,眼见的则是其中年代最早、玉片最多、玉质最好、工艺最精美的一件,堪称国之重宝。这件金缕玉衣由和田白玉、青玉组成,玉质温润晶莹,玉片用金丝相互连接,做工细致,拼合得天衣无缝。
“人生无大事,唯生死系之”,汉代有“事死如事生”的丧葬文化,认为人离世后要和生前一样。西汉人认为,魂与魄互相依存,而魄附于身体,身体不朽即可留住魂魄。当时的人们还相信美玉凝聚了天地之精华,穿上玉衣便可尸体不腐。金缕玉衣因此成了帝王追求永生的神器,其制作也凝集了当时最精湛的技艺,所耗费的物力财力相当高昂。这件不朽的经典之作是当时经济与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的集中体现。
汉字之美
“汉字真的太美了,这是世界上最美丽的文字!”两位法国老太太在一方墨迹纸前久久驻足。“中国人现在还使用同样的文字吗?”当看到我在手机中输入文物中的汉字时,两位老太太难掩惊喜之情,连连赞叹“太了不起了!这太了不起了!”
这方墨迹纸是藏于兰州市博物馆的“伏龙坪东汉纸”,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蔡伦纸”的实物证据,也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墨迹纸之一。在其旁边,还并排摆放着武威出土的汉简与敦煌出土的汉代帛书,简明地展示了由竹简、帛到纸的历史性变迁。
展柜旁还摆放着一块大型碑帖,这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曹全碑》。虽然展示的只是拓本,但丝毫不减它的魅力。横竖撇捺如有生命般和谐地叠合在一起,字字舒展超逸、秀美飞动,即便不懂汉字的法国观众也为之倾倒。汉字完好如初地延续至今,记录并承载了数千年的中华文明。在中国观众浏览欣赏两千年前的书法时,法国观众投来了钦佩和羡慕的目光,能够直接和古人交流,也许这才是汉字美之所在。
丝绸之路
此次展品中有两件新疆出土的织品吸引了很多人的注意,它们跟展厅其他文物的风格迥异。其中一块名为“蓝地人首马身纹毛布”的织品分上下两部分,上半部分是古希腊神化中人首马身的半人马像,下半部分是一位手持长矛、蓝眼睛高鼻梁的战士。这件织物于公元前后传到我国新疆,其采用的通经断纬的织造技术对中国唐宋时期的缂丝工艺有着深远的影响。另一块名为“东汉人像蓝白印花棉布”上,有古希腊最受欢迎的女神德墨忒尔像,这是我国出土的最早的棉布织品。现今在新疆广泛种植的棉花正是在那个时期由中亚传入的。
自汉代即已连接欧亚大陆的丝绸之路,不仅是欧亚贸易的商道,更架起了东西方文明的桥梁。四大发明经此西传,中西文化在此交融,相互吸引,互相借鉴。这条由长安通往罗马的大道绵延万里、延续千年直至今日,仍在焕发新的活力。
鲁迅先生曾说,“唯汉代艺术博大沉雄”。从玉璧到青铜器,从铜镜到瓦当,从陶俑到雕塑,从书法到画砖,从乐器到汉服……这些艺术瑰宝“联袂演出”,浓墨重彩地将中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勾勒出来,是在中法建交五十周年之际献给巴黎和法国观众的一份饕餮盛宴。
展区出口处设有一本厚厚的留言簿。“精彩绝伦”,“难以想象的美”,“太棒了”……参观者豪不吝惜用法语写下赞美。还有学习汉语的法国小朋友用汉字写道:“汉代展览会真的太漂亮”,“好喜欢”,“我觉得是很好的”。我也拿起笔,“汉风徐徐,长乐未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