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板如此苦练“绅士范儿”
戴晓雪
《
青年参考
》(
2015年03月18日
03
版)
|
|
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家们经历的困苦,或许是西方贵族很难想象的。在游学期间努力学习用餐礼仪,恰恰表明这个特殊的群体无比渴望改变自身的形象。
中国人出国,最不适应的好像就是饮食习惯。上飞机开始吃洋餐,下了飞机还是躲不过,要不了几天,那顽固的“中国胃”就先犯起思乡病来。
最近,我和一批企业家去澳大利亚游学,这些老板倒是没让胃“指挥”自己的脑袋,准备全程将西餐进行到底,从胃开始熟悉、接纳他人的文化。不过没几天,大家就开始问我:为什么服务生不来给我们点菜?他们为什么不收走我的盘子?既然在餐厅里不能大声说话,伸手招呼服务生总可以吧?吐出来的东西往哪儿搁?吃西餐到底有哪些烦人的规矩?
看到大家疑似患上“用餐焦虑症”,我赶紧宽慰他们:其实,美国人以前也不咋地。按照我在哈佛时同事的说法,“从前在纽约街头,人们是这样的”,他边说边比划:上口袋插着把刀,下口袋放着个叉,手里抓着一个肘子,张大嘴巴奋力撕咬。吃完,手还在胸前来回蹭几下,就像电影里的海盗。的确,在欧洲人眼里,美国人曾是典型的暴发户、土豪。直到两百多年前,美国人怕被人歧视,才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包括吃相。那年,小布什为了告诉英国女皇“俺不土”,在女皇造访美国前,专门给白宫人员分发了礼仪小册子。
此次游学行程中,我们计划去全澳最大的银行参观,并参加他们的午宴。老板们跟我说,为了团队的荣誉,即使我们表现不出优雅,也不能因为无知而丢分。
我当即发问:这两天下来,谁的吃相最好看?吃完一道菜,刀叉该怎么放?全部吃完又怎么放?刀叉能不能一头搁在桌上?水杯是拿左边的还是右边的?企业家们就像可爱的小学生,渴望解题。我边摆弄刀叉边介绍,他们也边听边练,不断自我更正、互相提醒。
经过一番实践,大家才明白:根本不需要站起来叫服务生,刀叉摆放就像地下党的“暗号”——假如自己的餐具没放对,服务生就很难判断你是“进行时”还是“完成时”,不敢贸然过来收盘子。假如菜单看完没合起来放在桌上,服务生也会以为你还在继续挑选。
这是我讲授西餐礼仪时感觉最爽的一次,因为听众的学习动机强,听得认真,提问也多,进步也快,所谓“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恐怕就是这个道理。那天的午宴上,大家果真不再忐忑,背挺得直直的,从容地“把玩”刀叉这技术活儿,开始有点老牌绅士的范儿了。
没过几天,老板们又有问题了,“假如同桌有个不会吃西餐的家伙,我是不是要帮忙纠正呢?”这又让我想起《GQ》主编迪伦·琼斯说过的一件事。
大学毕业不久,琼斯进了某杂志社当编辑。一天,法国某奢侈品公司的媒介部经理请他去一家高档餐厅吃饭。双方都点了莳萝三文鱼。看到盘子上躺着半个柠檬,琼斯小心翼翼地揭掉盖在柠檬上的薄纱,再把柠檬汁挤到鱼上。经理则不慌不忙地后发制人,只见他优雅地让柠檬汁透过薄纱,淋到鱼上。琼斯看到这“示范”动作,顿觉自己像个“暴发户”,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起来。然而,他如今回想起来,总觉得当初那位经理如果真的有礼貌,就应该仿照琼斯的方式去做,即便他知道如何正确地挤柠檬,也最好不要让别人难堪。所谓“贵族精神”,理应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做到“不乞、不媚、不娇”。
话说回来,学习餐桌上的礼仪,对中国老板来说并不轻松。你可曾想象,这些不差钱的老总,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有的人,6岁起就帮家里放鸭赶牛,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像样的鞋子;冬天,沙子嵌进开裂的脚丫,地上留下道道血痕。有的人,从小寄人篱下,靠干零活、吃剩饭过日子;晚上大家都睡下了,自己才能找个角落看书写作业;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又几乎退学,学费竟是那些没考取的“差生”凑的,这让他牢记着回报社会。
此次游学期间,大家有机会欣赏著名歌剧《悲惨世界》,老板们被剧情深深吸引并感动,有人甚至问,为什么以前不知道有这么好听的歌剧?这个特殊的群体,无比渴望改变自身的形象;而他们曾经经历的,或许是当今的西方贵族很难想象的。
原载财富中文网,本文有删节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
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家们经历的困苦,或许是西方贵族很难想象的。在游学期间努力学习用餐礼仪,恰恰表明这个特殊的群体无比渴望改变自身的形象。
中国人出国,最不适应的好像就是饮食习惯。上飞机开始吃洋餐,下了飞机还是躲不过,要不了几天,那顽固的“中国胃”就先犯起思乡病来。
最近,我和一批企业家去澳大利亚游学,这些老板倒是没让胃“指挥”自己的脑袋,准备全程将西餐进行到底,从胃开始熟悉、接纳他人的文化。不过没几天,大家就开始问我:为什么服务生不来给我们点菜?他们为什么不收走我的盘子?既然在餐厅里不能大声说话,伸手招呼服务生总可以吧?吐出来的东西往哪儿搁?吃西餐到底有哪些烦人的规矩?
看到大家疑似患上“用餐焦虑症”,我赶紧宽慰他们:其实,美国人以前也不咋地。按照我在哈佛时同事的说法,“从前在纽约街头,人们是这样的”,他边说边比划:上口袋插着把刀,下口袋放着个叉,手里抓着一个肘子,张大嘴巴奋力撕咬。吃完,手还在胸前来回蹭几下,就像电影里的海盗。的确,在欧洲人眼里,美国人曾是典型的暴发户、土豪。直到两百多年前,美国人怕被人歧视,才开始注意自己的行为举止,包括吃相。那年,小布什为了告诉英国女皇“俺不土”,在女皇造访美国前,专门给白宫人员分发了礼仪小册子。
此次游学行程中,我们计划去全澳最大的银行参观,并参加他们的午宴。老板们跟我说,为了团队的荣誉,即使我们表现不出优雅,也不能因为无知而丢分。
我当即发问:这两天下来,谁的吃相最好看?吃完一道菜,刀叉该怎么放?全部吃完又怎么放?刀叉能不能一头搁在桌上?水杯是拿左边的还是右边的?企业家们就像可爱的小学生,渴望解题。我边摆弄刀叉边介绍,他们也边听边练,不断自我更正、互相提醒。
经过一番实践,大家才明白:根本不需要站起来叫服务生,刀叉摆放就像地下党的“暗号”——假如自己的餐具没放对,服务生就很难判断你是“进行时”还是“完成时”,不敢贸然过来收盘子。假如菜单看完没合起来放在桌上,服务生也会以为你还在继续挑选。
这是我讲授西餐礼仪时感觉最爽的一次,因为听众的学习动机强,听得认真,提问也多,进步也快,所谓“急用先学,立竿见影”恐怕就是这个道理。那天的午宴上,大家果真不再忐忑,背挺得直直的,从容地“把玩”刀叉这技术活儿,开始有点老牌绅士的范儿了。
没过几天,老板们又有问题了,“假如同桌有个不会吃西餐的家伙,我是不是要帮忙纠正呢?”这又让我想起《GQ》主编迪伦·琼斯说过的一件事。
大学毕业不久,琼斯进了某杂志社当编辑。一天,法国某奢侈品公司的媒介部经理请他去一家高档餐厅吃饭。双方都点了莳萝三文鱼。看到盘子上躺着半个柠檬,琼斯小心翼翼地揭掉盖在柠檬上的薄纱,再把柠檬汁挤到鱼上。经理则不慌不忙地后发制人,只见他优雅地让柠檬汁透过薄纱,淋到鱼上。琼斯看到这“示范”动作,顿觉自己像个“暴发户”,恨不得找个地洞钻起来。然而,他如今回想起来,总觉得当初那位经理如果真的有礼貌,就应该仿照琼斯的方式去做,即便他知道如何正确地挤柠檬,也最好不要让别人难堪。所谓“贵族精神”,理应包括高贵的气质、宽厚的爱心、悲悯的情怀,做到“不乞、不媚、不娇”。
话说回来,学习餐桌上的礼仪,对中国老板来说并不轻松。你可曾想象,这些不差钱的老总,有过什么样的人生经历?有的人,6岁起就帮家里放鸭赶牛,没吃过一顿饱饭,没穿过像样的鞋子;冬天,沙子嵌进开裂的脚丫,地上留下道道血痕。有的人,从小寄人篱下,靠干零活、吃剩饭过日子;晚上大家都睡下了,自己才能找个角落看书写作业;后来考上了名牌大学又几乎退学,学费竟是那些没考取的“差生”凑的,这让他牢记着回报社会。
此次游学期间,大家有机会欣赏著名歌剧《悲惨世界》,老板们被剧情深深吸引并感动,有人甚至问,为什么以前不知道有这么好听的歌剧?这个特殊的群体,无比渴望改变自身的形象;而他们曾经经历的,或许是当今的西方贵族很难想象的。
原载财富中文网,本文有删节
(本版言论不代表本报观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