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2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浮躁的城市”让一些中国人变隐士

Tom Hancock 译者 高文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12月24日   27 版)

    侯道长在深山隐居,以白菜为主食,简陋的茅屋里没电,没暖气。但他觉得自己找到了快乐的秘方。“人生在世,没有比这更快乐的生活之道了。”他安坐在木凳上缓缓说道。

    几十年的经济腾飞,让数亿中国农民走进城市,但也有人选择远离都市的璀璨灯光,过上与世隔绝的隐士生活。

    隐士文化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如今正在悄然复苏。

    在华中地区的终南山,数百个小茅棚散落于高低起伏的峰峦之上。几个世纪以来,一代代佛教和道教人士隐居于此,远离浮华尘世。

    “终南山有种特殊的气味。”10年前入住这里的侯道长微笑着说,微风轻轻扫过他的黑色长袍。他出生于繁华的海滨城市珠海,毗邻赌城澳门。如今,他的日子几乎都在修道中度过,偶尔停下来劈柴、切菜。“城市太浮躁,在这里,你能找到内心的喜悦。”他说,“现在,我很享受独处。”

    终南山冬季气温最低可达零下20度,毒蛇潜藏在松散的岩石下。尽管如此,终南山隐士的数量连年激增,山顶变得拥挤不堪。

    侯道长不愿透露年龄,他看上去40来岁,最近新收了两名徒弟。其中,26岁的王高峰(音)去年刚辞去铁路局的工作,胡子留得比师父还长。

    “看电视和玩游戏只是一时兴奋,跟吸鸦片一样,那种快感很快会消失。”王高峰一边吃着水煮白菜一边说。

    与中国过去几十年推崇的集体主义相比,隐居可谓极端个人主义行为。但隐士文化在中国源远流长,3000多年来,高山流水间隐居着无数文人雅士。

    道教创始人老子,主张“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这激励着后世道家人士回归自然,返璞归真。与西方宗教不同,道教鼓励静心守心,避世事万物而不争,因此历来深山多贤才。

    “许多隐士都曾是著名的政治家,推动着历史的前进。”终南隐士、某道教杂志主编张剑锋说。

    文革期间,终南山许多道观被摧毁,道士纷纷出走。但据专家估计,山上仍有数百名隐士未暴露踪迹,毫发无损。

    20世纪80年代中国放宽宗教政策以来,隐士人数与日俱增。

    “20年前终南山上有几百人隐居,最近几年人数增长极快。”张剑锋说,“太多人盲目走进大山,每年都会发生各种事故,有人缺乏常识,吃了毒蘑菇或被冻死……”

    1993年,美国作家比尔·波特探访终南山后发表了《空谷幽兰》一书,揭开了终南山隐士的神秘面纱。波特曾穷困潦倒,靠政府救济度日,直到2006年《空谷幽兰》在中国一炮走红,其销量超过10万册。

    “20世纪80年代,人人都在忙赚钱,没人关心隐士的生活,甚至觉得他们荒诞可笑。”留着花白大胡子的波特说,可现在,很多受过高等教育的精英走进“隐士的天堂”——终南山。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隐士告诉法新社记者,他是一名退休公务员。

    “许多厌倦或看破红尘的人,想寻求内心的安宁。”波特说。中国经济的迅猛增长催生出庞大的中产阶层,其中一些人正公开质疑物质主义的价值观。

    也有十几个来自中国各地的年轻人想试试隐士的生活,尽管他们的木屋里配备着供电设备和DVD播放机。

    38岁的刘景崇辞去了广东的高薪工作,打算在此彻底独居。“尘世生活就像永无止境的圆圈,追寻更好的工作、更好的车子、更好的女朋友……最终不知去往何方。”他盘腿坐在垫子上说道,“独居山中,我只要一间茅舍,一捧松子,一壶茶。”

    据说一半以上的终南山隐士是女性。26岁的李芸琪(音)已在这里住了几个星期。“我喜欢隐士生活,内心平静,逃离城市喧嚣。”说这话时,穿着粉红色斗篷的她,正坐在越野车上玩智能手机,沿着泥泞不堪的道路奔向山下的芸芸众生。

    □法新社

 

美媒盘点2014中国“网络热词”
“浮躁的城市”让一些中国人变隐士
全球仅存“大熊猫三胞胎”正式获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