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真实往往源于疯狂的“神经质”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曾因体验生活锒铛入狱
《
青年参考
》(
2014年12月17日
33
版)
|
奥威尔(左图)和《巴黎伦敦落魄记》 |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乔治·奥威尔是“创作源自生活”这一信条的忠实践行者。
曾有评论者对乔治·奥威尔1933年的回忆录《巴黎伦敦落魄记》挑三拣四,称搞不清“作者是否真的很落魄”,此后,就这位著名作家自称的“穷困潦倒”是确有其事还是无病呻吟,人们争论不休。如今,终于有学者挖掘到了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确认了奥威尔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在伦敦,他曾冒充送鱼工人,因“醉得不省人事”而锒铛入狱。
实际上,奥威尔在1932年的散文《Clink》中就曾透露,他曾因为喝了“四五品脱”的威士忌而被拘留48小时,个中细节相当引人入胜。奥威尔是故意被捕的——传记作家戈登·鲍克指出,目的是“为了品尝坐牢的滋味,以便跟那些流浪汉和三流恶棍打成一片。”
《Clink》在奥威尔病故后才公诸于世。文中提到:“案件记录填好后,我就开始编故事:‘在下爱德华·伯顿……父母在布莱斯堡开蛋糕店,我当过店员,后因酗酒被解雇,但我不思悔改,照喝不误,最后,父母也厌烦了我在这方面的恶习,将我扫地出门。现在,我在比林斯盖特市场当运鱼工,每天赚6先令,统统存起来,每到星期六就去狂欢。’”
近70年后,伦敦大学教授鲁克·西伯注意到了伦敦都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份法庭记录,他在《笔记与问题》(Notes and Querie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宣称,“这份法庭记录确认了奥威尔的确有过一段落魄经历,与他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大体相符。”
此前,针对奥威尔的报告文学,外界一直认为其可信度不高。西伯告诉英国《卫报》,我们知道,《巴黎伦敦落魄记》中包含各种半真半假的内容。特别容易令人迷惑的是,“奥威尔常用的口吻‘极其逼真’,他‘像一个平凡的讲话者一样呈现自己’,像一个普通人将过去的生活经历娓娓道来。这种方式,让‘真实性’成为研究其作品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得益于这份法庭记录,奥威尔作品中的很多细节被逐一确认。例如,他对跟自己共同羁押在一间牢房的其他囚犯的描述。如西伯所述,“奥威尔提到,‘一个丑陋的比利时青年因使用手推车影响交通而被控告,这与记录中‘彼埃尔·苏珊’,20岁,因使用手推车导致肖迪奇高街交通拥堵而认罪’吻合。同时,奥威尔写的‘那个年轻人刺了她的肚子’中的年轻人,很可能是记录中的‘20岁法国人、抛光师约瑟夫·麦克科万’。只是,奥威尔在此犯了个小错,称后者被控谋杀艾米莉·加曼,但实际情况只是伤害或谋杀未遂。”
西伯认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奥威尔自传的真实性接近100%——一些微小的与事实不符之处无伤大雅,因为它们大多属于我们听狱中人讲述时可能弄错的那些事情。”
而在戈登·鲍克看来,西伯的发现固然有趣,但不值得大惊小怪。“奥威尔的报告文学那么生动,以至于谁都想揪住他问:‘这些是真发生过的,还是编出来的?’但一次又一次的发现显示,我们对哪一处有怀疑,很快就会有证据证明确有其事,给他笔下的故事以明确支持。”
鲍克补充说,人们一度怀疑奥威尔是否真在缅甸射杀过大象,但非议之声在目击证人现身后便消散了。同样,奥威尔自称曾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被间谍跟踪,听起来像是吹牛,但来自克格勃的资料中提到,当时,至少有两名为苏联情报部门服务的英国左翼人士对他实施监视。
一言以蔽之,“奥威尔不是幻想作家,而是一位令自己置身于不寻常环境中的、才华横溢的诚实记者。”鲍克表示。
潘彩萍
最新研究成果表明,乔治·奥威尔是“创作源自生活”这一信条的忠实践行者。
曾有评论者对乔治·奥威尔1933年的回忆录《巴黎伦敦落魄记》挑三拣四,称搞不清“作者是否真的很落魄”,此后,就这位著名作家自称的“穷困潦倒”是确有其事还是无病呻吟,人们争论不休。如今,终于有学者挖掘到了有足够说服力的证据,确认了奥威尔一段鲜为人知的经历:在伦敦,他曾冒充送鱼工人,因“醉得不省人事”而锒铛入狱。
实际上,奥威尔在1932年的散文《Clink》中就曾透露,他曾因为喝了“四五品脱”的威士忌而被拘留48小时,个中细节相当引人入胜。奥威尔是故意被捕的——传记作家戈登·鲍克指出,目的是“为了品尝坐牢的滋味,以便跟那些流浪汉和三流恶棍打成一片。”
《Clink》在奥威尔病故后才公诸于世。文中提到:“案件记录填好后,我就开始编故事:‘在下爱德华·伯顿……父母在布莱斯堡开蛋糕店,我当过店员,后因酗酒被解雇,但我不思悔改,照喝不误,最后,父母也厌烦了我在这方面的恶习,将我扫地出门。现在,我在比林斯盖特市场当运鱼工,每天赚6先令,统统存起来,每到星期六就去狂欢。’”
近70年后,伦敦大学教授鲁克·西伯注意到了伦敦都市档案馆收藏的一份法庭记录,他在《笔记与问题》(Notes and Queries)杂志上发表的一篇论文里宣称,“这份法庭记录确认了奥威尔的确有过一段落魄经历,与他在作品中所描述的大体相符。”
此前,针对奥威尔的报告文学,外界一直认为其可信度不高。西伯告诉英国《卫报》,我们知道,《巴黎伦敦落魄记》中包含各种半真半假的内容。特别容易令人迷惑的是,“奥威尔常用的口吻‘极其逼真’,他‘像一个平凡的讲话者一样呈现自己’,像一个普通人将过去的生活经历娓娓道来。这种方式,让‘真实性’成为研究其作品时无法回避的问题。”
得益于这份法庭记录,奥威尔作品中的很多细节被逐一确认。例如,他对跟自己共同羁押在一间牢房的其他囚犯的描述。如西伯所述,“奥威尔提到,‘一个丑陋的比利时青年因使用手推车影响交通而被控告,这与记录中‘彼埃尔·苏珊’,20岁,因使用手推车导致肖迪奇高街交通拥堵而认罪’吻合。同时,奥威尔写的‘那个年轻人刺了她的肚子’中的年轻人,很可能是记录中的‘20岁法国人、抛光师约瑟夫·麦克科万’。只是,奥威尔在此犯了个小错,称后者被控谋杀艾米莉·加曼,但实际情况只是伤害或谋杀未遂。”
西伯认为,这一研究成果表明,“奥威尔自传的真实性接近100%——一些微小的与事实不符之处无伤大雅,因为它们大多属于我们听狱中人讲述时可能弄错的那些事情。”
而在戈登·鲍克看来,西伯的发现固然有趣,但不值得大惊小怪。“奥威尔的报告文学那么生动,以至于谁都想揪住他问:‘这些是真发生过的,还是编出来的?’但一次又一次的发现显示,我们对哪一处有怀疑,很快就会有证据证明确有其事,给他笔下的故事以明确支持。”
鲍克补充说,人们一度怀疑奥威尔是否真在缅甸射杀过大象,但非议之声在目击证人现身后便消散了。同样,奥威尔自称曾在西班牙内战期间被间谍跟踪,听起来像是吹牛,但来自克格勃的资料中提到,当时,至少有两名为苏联情报部门服务的英国左翼人士对他实施监视。
一言以蔽之,“奥威尔不是幻想作家,而是一位令自己置身于不寻常环境中的、才华横溢的诚实记者。”鲍克表示。
潘彩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