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你不肯,我也不肯”,变为“你愿意,我也愿意”
外媒:中美气候合作“跑步前进”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11月19日
28
版)
|
中美两国11月12日在北京发表了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其中包含两国各自在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目标。 |
|
图片来源CFP |
11月12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无疑,北京的“习奥会”送给了世界一个大惊喜。
该声明立刻获得很多世界性媒体的积极评价——“历史性”、“里程碑”、“改变游戏规则”等。中国似已成为外媒眼中拯救全球变暖危机的领导者。
声明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这个声明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一个低碳的世界突然出现在曙光前方”。这意味着,经过连续多年的失败,巴黎可能成为签署遏制全球变暖多边协议的幸运地。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看来,这个声明之所以能成为“气候政治的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促使各国更重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研结果,即全球变暖必须遏制在每年两摄氏度范围内。
美联社称,声明显示中美结成了统一战线,让众多不将全球变暖当回事的国家,认真审视这个问题。就在上个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还嘲笑国际社会在能源问题上作茧自缚,称“使用煤炭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这个声明是中美9个月秘密谈判的结果。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声明中设定了新的美国减排目标,即以2005年的碳排量为基准,到2025年减排26~28%。此前,美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减排17%。
中国虽未设定具体的减排数值,却表示,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此前中国的承诺是,减少每美元经济产出的碳排放量,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仍在增加。这次是中国首次公布污染排放达到峰值的大概日期。
CNN称,中国明确“峰值”期限,让人期待已久,如今在减排上,中国终于和欧美走到了类似轨道上。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是限制全球变暖的倡导者,他将此声明称为“解决气候危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全球最大污染者的庄严承诺”,并呼吁更多国家参与进来。
英国广播公司(BBC)环境分析师罗杰·霍尔滨指出,多年来,美国一直担心减排会使能源成本上升,进而将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此次的声明之后,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从消极的“若你不肯,我也不肯”变为积极的“若你愿意,我也愿意”。
“这关系到当前和未来几代人的经济前景。城市、海岸线、作物及人类的健康,中美声明显示了在清洁能源基础上建设未来城市的可能性。”美国《赫芬顿邮报》认为,声明“一夜间扭转了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悲观预期”。
对中美而言都是“重要决定”
奥巴马称,《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是中美关系重要的里程碑,“它显示中美能共同应对紧迫的全球性挑战。”他表示,美国将帮助中国“减慢碳排放、设立峰值,并扭转中国的碳排放轨迹”。而中美抛开在其他领域的争议,表现出团结的姿态,至少会让其他国家拿出更积极的态度参加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
中期选举后,奥巴马躲不过成为“跛脚鸭总统”的命运,他似已下定决心将遏制全球变暖作为他的政治遗产。美联社称,奥巴马一直跃跃欲试,希望通过积极表态,刺激别国作出慷慨承诺,而美国的表态比预料之中更早。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如果声明中的承诺都能兑现,那当然是对全球的利好消息,但仅凭中美两国和这份声明,并不能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中国和美国也分别面临将文字变为行动的困境。
美国方面,共和党领导人反应强烈,将声明称为“不切实际的计划”。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谴责说:“总统将此方案强加给他的继任者,只会导致更少的就业机会。”他扬言要在明年共和党接管参议院后,对奥巴马的减排行动“使绊子”。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学教授马修·卡恩认为,中国的承诺“一石三鸟”。首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显示出,中国能成为气候问题领导者;其次,从煤炭转向新能源,将帮助中国摆脱雾霾困扰。《外交政策》称,就连习近平都承认,每天早晨会留意污染指数;第三,随着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屋顶和田野,减缓气候变化“将为中国提供新的出口市场”。
中国完成声明中的承诺似乎并不困难。近年来,中国已有计划地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鼓励用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替代煤炭。今年9月,中国公布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使用量从如今的9.8%提高到15%的目标。中国每年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投入超过整个欧盟,其国内的太阳能发展已超德国,风力发电量也超过美国。
仍有环保人士想得更远: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量峰值会是多少?峰值后的减排计划怎样?只是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并不足以遏制气候变化。以美国为例,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用天然气和核能逐渐替代煤炭,如今,仍有45%的发电依靠煤炭。
国际能源机构也表示,为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两摄氏度内,中国需提前10年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减少15%的碳排量。
中美气候合作“跑步前进”
美国能源部前官员大卫·桑德罗对《外交政策》表示:“在我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双边气候声明。”
1998年的《京都议定书》后,在遏制全球变暖方面,始终没有令人欣慰的多边协议产生。这与中美两国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不无干系。
2001年,小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限排义务”为由,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随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始终在道德层面谴责发达国家不负责任。小布什本人对气候问题的“麻木”,导致中美在小布什任内没取得可圈可点的气候合作成果。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的态度有所转变,希望与中国在此方面进行实质合作。可第一次中期选举之前,奥巴马的《清洁能源法》受到了参议院的阻挠,他无法对中国作出实质性承诺。
2009年11月奥巴马首次访华时,全球都希望中美能在减排方面达成协议,但中美只空洞地宣布两国会在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文本在奥巴马抵京前就已备好。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提出在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前者应向后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美国对此并不满意,此后的气候大会就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相推诿、指责的战场。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后,“外交学者”网站称,中美不肯合作拯救地球,“都是胆小鬼”。
为巴黎气候大会做准备
可以说,中美联合声明出现的时机非常重要。它给各国留出了足够时间在2015年巴黎国际气候谈判前,审核和修改本国的碳排放计划。
联合国警告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很可能是“严重、普遍和不可逆的”。国际能源机构将巴黎气候年会称为“最后的机会”,如果各国仍不能就减排达成有约束力的多边协议,那么“我们就可以和地球的未来说再见了”,能源监督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告诉《每日电讯》报。
中美两国加起来产生全球约45%的二氧化碳。如果最大的排放国不作出表率,有效的多边行动就缺乏政治意愿。这个声明的及时公布,有可能改变巴黎谈判的格局。“我们一致同意,要确保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在巴黎能达成协议。”习近平在宣布声明时如此表示。
CNN认为,声明为多年来停滞不前的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标杆。欧盟已承诺以1990年的碳排放为基准,减少40%的排放量。而中美的加入可能让减排从单纯增量,变为动态调整。
该声明还可能改变巴黎峰会的气氛。《外交政策》称,如果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都能认真面对碳排放问题,其他国家没理由不这样做。
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印度,此前对采取新的气候政策没什么兴趣,声称消除贫困才是该国首要任务。“什么减少排放?”今年9月印度环境部长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说,“那是发达国家的事。我们不能忽略他们对环境负有历史责任的道德原则。”
巴西气候变化部长洛斯·克林克在得知中美发表联合声明后,仍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的说法。他对彭博社表示:“无疑,这是对其他国家发出的信号。”“我们想看到其他国家怎样回应,尤其是发达国家。”
《外交政策》认为,只有当中美等国家证明减排并不意味着牺牲经济,其他国家才可能“归顺”进积极减排的阵营中。
11月12日,中美两国领导人共同宣布了《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无疑,北京的“习奥会”送给了世界一个大惊喜。
该声明立刻获得很多世界性媒体的积极评价——“历史性”、“里程碑”、“改变游戏规则”等。中国似已成为外媒眼中拯救全球变暖危机的领导者。
声明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
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这个声明的重要性“怎么说都不过分”,因为“一个低碳的世界突然出现在曙光前方”。这意味着,经过连续多年的失败,巴黎可能成为签署遏制全球变暖多边协议的幸运地。
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看来,这个声明之所以能成为“气候政治的分水岭”,主要是因为它促使各国更重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科研结果,即全球变暖必须遏制在每年两摄氏度范围内。
美联社称,声明显示中美结成了统一战线,让众多不将全球变暖当回事的国家,认真审视这个问题。就在上个月,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还嘲笑国际社会在能源问题上作茧自缚,称“使用煤炭符合人道主义精神”。
这个声明是中美9个月秘密谈判的结果。美国总统奥巴马在声明中设定了新的美国减排目标,即以2005年的碳排量为基准,到2025年减排26~28%。此前,美国的目标是到2020年减排17%。
中国虽未设定具体的减排数值,却表示,温室气体的排放将在2030年达到峰值。此前中国的承诺是,减少每美元经济产出的碳排放量,由于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仍在增加。这次是中国首次公布污染排放达到峰值的大概日期。
CNN称,中国明确“峰值”期限,让人期待已久,如今在减排上,中国终于和欧美走到了类似轨道上。
美国前副总统戈尔是限制全球变暖的倡导者,他将此声明称为“解决气候危机迈出的重要一步”,也是“全球最大污染者的庄严承诺”,并呼吁更多国家参与进来。
英国广播公司(BBC)环境分析师罗杰·霍尔滨指出,多年来,美国一直担心减排会使能源成本上升,进而将工作岗位转移到中国。此次的声明之后,中美在气候问题上的态度从消极的“若你不肯,我也不肯”变为积极的“若你愿意,我也愿意”。
“这关系到当前和未来几代人的经济前景。城市、海岸线、作物及人类的健康,中美声明显示了在清洁能源基础上建设未来城市的可能性。”美国《赫芬顿邮报》认为,声明“一夜间扭转了国际社会对气候问题的悲观预期”。
对中美而言都是“重要决定”
奥巴马称,《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是中美关系重要的里程碑,“它显示中美能共同应对紧迫的全球性挑战。”他表示,美国将帮助中国“减慢碳排放、设立峰值,并扭转中国的碳排放轨迹”。而中美抛开在其他领域的争议,表现出团结的姿态,至少会让其他国家拿出更积极的态度参加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
中期选举后,奥巴马躲不过成为“跛脚鸭总统”的命运,他似已下定决心将遏制全球变暖作为他的政治遗产。美联社称,奥巴马一直跃跃欲试,希望通过积极表态,刺激别国作出慷慨承诺,而美国的表态比预料之中更早。
美国《外交政策》杂志称,如果声明中的承诺都能兑现,那当然是对全球的利好消息,但仅凭中美两国和这份声明,并不能解决全球变暖的问题,中国和美国也分别面临将文字变为行动的困境。
美国方面,共和党领导人反应强烈,将声明称为“不切实际的计划”。参议院共和党领袖麦康奈尔谴责说:“总统将此方案强加给他的继任者,只会导致更少的就业机会。”他扬言要在明年共和党接管参议院后,对奥巴马的减排行动“使绊子”。
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环境学教授马修·卡恩认为,中国的承诺“一石三鸟”。首先,习近平主席向世界显示出,中国能成为气候问题领导者;其次,从煤炭转向新能源,将帮助中国摆脱雾霾困扰。《外交政策》称,就连习近平都承认,每天早晨会留意污染指数;第三,随着中国制造的太阳能电池板和风力涡轮机出现在世界各地的屋顶和田野,减缓气候变化“将为中国提供新的出口市场”。
中国完成声明中的承诺似乎并不困难。近年来,中国已有计划地减少了对煤炭的依赖,鼓励用相对清洁的天然气替代煤炭。今年9月,中国公布了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使用量从如今的9.8%提高到15%的目标。中国每年在可再生能源上的投入超过整个欧盟,其国内的太阳能发展已超德国,风力发电量也超过美国。
仍有环保人士想得更远:2030年中国的温室气体排量峰值会是多少?峰值后的减排计划怎样?只是用天然气代替煤炭,并不足以遏制气候变化。以美国为例,上世纪50年代,美国用天然气和核能逐渐替代煤炭,如今,仍有45%的发电依靠煤炭。
国际能源机构也表示,为了将全球变暖限制在两摄氏度内,中国需提前10年达到峰值,并在2030年减少15%的碳排量。
中美气候合作“跑步前进”
美国能源部前官员大卫·桑德罗对《外交政策》表示:“在我看来,这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双边气候声明。”
1998年的《京都议定书》后,在遏制全球变暖方面,始终没有令人欣慰的多边协议产生。这与中美两国在环境问题上的不同立场不无干系。
2001年,小布什政府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会影响美国经济”和“发展中国家也应承担减排限排义务”为由,拒绝批准《京都议定书》,随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始终在道德层面谴责发达国家不负责任。小布什本人对气候问题的“麻木”,导致中美在小布什任内没取得可圈可点的气候合作成果。
奥巴马上台后,美国政府的态度有所转变,希望与中国在此方面进行实质合作。可第一次中期选举之前,奥巴马的《清洁能源法》受到了参议院的阻挠,他无法对中国作出实质性承诺。
2009年11月奥巴马首次访华时,全球都希望中美能在减排方面达成协议,但中美只空洞地宣布两国会在气候变化、节能减排、新能源领域展开合作,谅解备忘录的文本在奥巴马抵京前就已备好。
在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上,中国提出在减排问题上,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存在“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前者应向后者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美国对此并不满意,此后的气候大会就成了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互相推诿、指责的战场。2013年华沙气候大会后,“外交学者”网站称,中美不肯合作拯救地球,“都是胆小鬼”。
为巴黎气候大会做准备
可以说,中美联合声明出现的时机非常重要。它给各国留出了足够时间在2015年巴黎国际气候谈判前,审核和修改本国的碳排放计划。
联合国警告称,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很可能是“严重、普遍和不可逆的”。国际能源机构将巴黎气候年会称为“最后的机会”,如果各国仍不能就减排达成有约束力的多边协议,那么“我们就可以和地球的未来说再见了”,能源监督机构首席经济学家法提赫·比罗尔告诉《每日电讯》报。
中美两国加起来产生全球约45%的二氧化碳。如果最大的排放国不作出表率,有效的多边行动就缺乏政治意愿。这个声明的及时公布,有可能改变巴黎谈判的格局。“我们一致同意,要确保国际气候变化谈判在巴黎能达成协议。”习近平在宣布声明时如此表示。
CNN认为,声明为多年来停滞不前的气候谈判提供了新的标杆。欧盟已承诺以1990年的碳排放为基准,减少40%的排放量。而中美的加入可能让减排从单纯增量,变为动态调整。
该声明还可能改变巴黎峰会的气氛。《外交政策》称,如果世界最大的经济体都能认真面对碳排放问题,其他国家没理由不这样做。
世界第三大温室气体排放国家印度,此前对采取新的气候政策没什么兴趣,声称消除贫困才是该国首要任务。“什么减少排放?”今年9月印度环境部长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曾说,“那是发达国家的事。我们不能忽略他们对环境负有历史责任的道德原则。”
巴西气候变化部长洛斯·克林克在得知中美发表联合声明后,仍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历史责任不同的说法。他对彭博社表示:“无疑,这是对其他国家发出的信号。”“我们想看到其他国家怎样回应,尤其是发达国家。”
《外交政策》认为,只有当中美等国家证明减排并不意味着牺牲经济,其他国家才可能“归顺”进积极减排的阵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