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10月2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书评

成就当代世界的6大创新

作者 [美]弗雷德·沃格尔斯坦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4年10月22日   32 版)

    《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的》(How We Got to Now),河源出版社2014年9月,304页。

    纵观人类科学技术史,围绕着“玻璃、寒冷、声音、洁净、时间和光”这6点的创新,往往能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以出人意料的方式推动文明的进步。

    你我都知道印刷术对人类文明的进步是何等重要。现代印刷术诞生于15世纪,从此让书籍、报纸和杂志得以大规模生产。这给文学的快速发展提供了燃料,催生了出版等新行业,更为公民治理方式的重大变化奠定了基础,催生了更加开放和民主的社会形态。

    但你可曾意识到,印刷术还激起了玻璃制造领域的革命吗?二者的逻辑联系在于,古腾堡之后的年代,越来越多的欧洲人想借助眼镜来阅读印刷机生产出来的海量材料。在印刷品奇货可居的年月,很少有人在乎人到中年时的远视(老花眼)。于是,眼镜在那时属于稀罕物,自然也是很昂贵的。而自从有了印刷术,一个庞大的透镜制造行业被激活了。

    很快,能工巧匠们发现,眼镜只是透镜中的一种。1590年前后,他们找到了如今被称为“显微镜”的透镜的使用方法,微观世界从此不再是秘密;又经过一代人的努力,他们找到了被称为“望远镜”的透镜的使用方法,令远方的星辰展露真容。随着岁月流逝,显微镜推动了医学的巨变,望远镜则改变了人类对宇宙演化方式的理解。非但如此,日益精进的光学研究和相关技术最终还改变了媒体的定义,把摄影、电影和电视纳入了这个大家庭。

    史蒂文·约翰逊的新著《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的》以“成就当代世界的6大创新”为副题,书中充满了匪夷所思而又令人恍然大悟的事例。他的观点简单、有力、正合时宜。

    公众往往对创新报以罔顾现实的盲从。但约翰逊建议,要带着怀疑的态度倾听未来学家们谈天说地;历史告诉活在21世纪的各位:创新缔造了如此之多的、重要的且出乎意料的衍生品,以至于那些最聪明的先知,也不敢对人类世界整体的演变趋势做出预言。

    约翰逊的提醒应当被牢记。如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加上伴随着它们发展起来的软件和云计算,得以让我们通过指尖与世界建立更紧密的联系。另一方面,工业化的世界正被各种内生性矛盾折磨,人们无法确定所谓进步中有多少是好的,有多少是不那么好的。

    约翰逊则强调,他不会对自己选定的6大创新的相对好坏提出意见。它们是:玻璃、寒冷、声音、洁净、时间和光。但他的描述是扎实的,提供的许多论据正合笔者之意。我们都认为,硅谷正成为美国经济的主导地区,就如底特律在20世纪前半段那样。最优秀和最聪明的人现在全都向西移动,到谷歌、苹果、脸谱、推特、亚马逊和微软等公司工作。

    问题在于,尽管这些高科技企业创造的财富与汽车制造商处于顶峰时创造的同样多,但他们只雇佣了很少的员工。20世纪50年代,汽车业提供的职位以百万计,可60年后的今天,市值最高的科技公司——谷歌、苹果和微软——雇佣的员工还不到这个数字的25%。

    约翰逊的书让我对此不再忧愁。一个人也许可以在5年前预测到高油价、气候变化和智能手机的聚合会导致市场对锂电池的需求大涨。但是,很少有人能预测到一个重要的解决方案的尝试将会发生在这里,即美国——此前有不少人宣称,工业正在这个国家消亡——但就在几个礼拜前,特斯拉汽车公司总裁埃隆·穆斯克宣布,该公司将与松下公司合作,在内华达州里诺市附近建造一座世界最大的超级电池工厂,该厂很快就要招聘6500名员工。

    约翰逊是出色的科技史写手,他选择的主题复杂而多元化,表述深入浅出。谈到创新,多数人的第一印象是各种形式的动力——帆、水、液压、电、风、蒸汽、汽油——或者钢铁、飞机、电梯、自动化生产线……但是,你之前曾经意识到玻璃对文明进步的意义,抑或伽利略的摆钟——首台能将时间准确地保持在分钟的机器的价值吗?“没有它(摆钟),工业革命会发生吗?”约翰逊解释说,工业革命需要就原材料交付以及工人进厂等事宜制定尽可能精确的时间表,如果没有准确的计时工具,这些根本不可能实现。

    作为约翰逊的第8部专著,《我们是怎样走到今天的》的一大特色是:它论述的6大对象都是广为人知的,各自的历史都被详细论述过。只不过,从来没有谁想过把它们写到一本书里。这就导致,有些时候,为了让章节尽可能紧凑,约翰逊不得不舍弃某些细节——即便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完成这部作品及同主题电视片,是他一生中从事的最艰难工作。

    例如,麦克风和电子管的发明激活了娱乐业,这并不令人感到吃惊。但是,说到它让希特勒之类的独裁者获得了掌握权力的新手段——政治集会,这倒是很有趣。约翰逊指出,有了麦克风,独裁者首次能够让成千上万的人同时听到他的声音,可以更轻易地运用口才把人群煽动得发狂。但是,政治强人的历史几乎跟人类一样长。像亚历山大大帝、拿破仑等领导人并无使用麦克风的缘分,又该怎么办呢?约翰逊点到为止:他们使用“洞穴、大教堂或歌剧院的回音”,而且,“在有电子管放大器前,我们的声音很难同时让1000个以上的人听到。”如果没有麦克风,希特勒真的会不那么独裁吗?我觉得,答案可能比本书提到的更丰富。

    尽管存在不足,本书依然通俗易懂且不失趣味性。围绕创新这个话题,约翰逊给我印象最深的观点之一是:孤独地躲在实验室的发明家,几乎不可能带来翻天覆地的改变,非得有以乔布斯和爱迪生为代表的实干派才行,他们聪明到能够注意到很多不同的创新可以聚合在一起,而且雄心勃勃地要创建一些别人没能从这些理念中发掘出的东西。

    美国《华盛顿邮报》

 

成就当代世界的6大创新
中国式礼节:形式华美,内涵空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