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随笔

航空文学:当思想火花在飞行中迸发

作者 [美] 大卫·尤林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24日   33 版)

    在这个航空旅行成为常态的年代,以“飞行”为主题的文学作品汗牛充栋。不过,就在空中飞行的人们是处于怎样的状态中,又有多少作品愿意涉及呢?就我的体验而言,机舱中的时光多少是平淡的,又充满各种小小的意外——生活如是,文学的世界里却不尽然。

    前几天,我从洛杉矶飞往纽约。5个多钟头的旅程中,那个坐在邻座的小子总共要了8杯免费饮料。好吧,我本来不想特别关注这个与我孩子年纪差不多的小家伙,但你要知道,只要有空乘从身边走过,他就会要上一杯,我不想注意到这种行为也难。

    起初,我对此还有些好奇,但随着时间推移而愈发愠怒起来:这孩子看起来不小了,他管不住自己也罢,可不管怎样,那些空乘难道非得无限度地满足他的要求吗?我什么也没说,但直到飞机开始下降,他还在那里喝个没完,直到把饮料泼在了地毯上。

    为什么我想说却没说呢?毕竟,提醒他不是我的责任,我早已习惯了顺应事情的发展轨迹,一如威廉·柏洛兹在小说《死路》里刻画的“约翰逊”——是个与“‘爱管闲事、自以为是、制造麻烦’这类字眼无关,只扫自家门前雪的人”。

    何况,过去几周里,美国已发生了3起由调节飞机座椅导致的冲突,直接导致便衣空警出动、飞机紧急降落。我实在不想卷入类似事件中去,被拖出机舱,让自己的一点小问题上升为影响飞机上每个人的大事件。

    所以,我最好还是闭嘴,老老实实做我的“约翰逊”。但与此同时,一个念头仍止不住地在我心中发酵:文学该怎样表现航空旅行的现貌,让读者感受到旅客间的暗流,以及彼此间互相影响而产生的压力?

    诚然,“航空文学”并无一定之规。一路上,我想到了沃尔特·基恩的《在云端》,乔纳森·迈尔斯的《亲爱的美国航空公司》,阿兰·德波顿的《机场里的小旅行》,阿瑟·黑利的《机场》和《08跑道》;我还想起了皮柯·耶尔在《普世灵魂》里将航空旅行、购物中心和旅馆生活相联系,用来隐喻后现代生活的形态;还有埃里卡·琼的《怕飞》使用的象征手法,她写道,“117名精神分析学家乘坐泛美航空公司的航班前往维也纳,其中至少6人给我看过病。”

    然而在多数情况下,这类书都对机舱中的紧张感避而不谈,对当代航空旅行折射出的人类本性视而不见。我对存在本身高度关注,因此不得不自问:我们到底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飞来飞去”?令人稍感安心的是,我想到了电影《最爆伴娘团》的女主人公跟空警的对话,由此感到自己并不孤单,并不是惟一一个审视着四周,在想着谁或谁是“卧底”的人。

    其实,除了连续不断地吸吮着饮料,我的邻座在整个旅程中都很安静,但我还是想到了一些关于共享空间的问题:个人与公共的交集,很多经典的文学作品都以此为主线。如何在世间载动你我的灵魂?对“当下”的体悟的本质何在,是对特定地点和时间的触探吗?

    谢尔曼·阿莱克西的短篇小说《飞行模式》中,你能看到这些问题的身影,也正是由于它们的存在,这部小说变得更为生动。作者讲述了一个美国土著商人和一个埃塞俄比亚出租车司机的故事,因为商人要赶赴机场,两位主角的人生出现了交集。在后“9·11”时代,此书对种族和文化冲突进行了一系列深刻的思索,商人和司机最终达成了共识,皆大欢喜。

    可是,当我们登上飞机时,面对的又是怎样一个有待探索的小世界呢? 随风

    美国《赫芬顿邮报》

 

恐怖主义者之子的自我救赎
航空文学:当思想火花在飞行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