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9月24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作家

恐怖主义者之子的自我救赎

作者 [美] 史蒂文·莱文斯顿 译者 陈荣生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24日   33 版)

    《恐怖分子之子》(The Terrorist's Son),TED出版社2014年9月,96页。

    扎克·易卜拉欣发表演讲,背景是他儿时与生父诺塞尔的合影。

    生父的恐怖主义行径,改变了扎克·易卜拉欣的人生。通过将自己被欺骗、被折磨、深陷绝望并最终自我救赎的经历分享给世人,他希望今天的年轻人远离偏见与仇恨。

    扎克·易卜拉欣胸怀两个梦想:第一个属于少年时代的他——那慈爱温和、却又将家人推上动荡之途的父亲有朝一日能够回到身旁;另一个梦想,则是他长大成人之后的强烈渴望——设法清除掉父亲及其“凶残的仇恨”留在自己身上的所有痕迹。

    1990年,易卜拉欣7岁,其父埃尔·萨伊德·诺塞尔枪杀了美国“犹太防御联盟”的创始人梅厄·卡赫纳拉比;此后3年,诺塞尔又在狱中协助策划了世贸中心爆炸案。易卜拉欣的人生从此被身为恐怖主义者的父亲改变,时刻“要与那种‘血缘同谋’的毁灭性感觉搏斗。”今天,在篇幅不长的回忆录《恐怖分子之子》(The Terrorist’s Son)面世之际,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故事,“为那些在狂热与盲信之火中长大,却拥护非暴力的年轻人提供某种指导。”

    成年后,易卜拉欣致力于劝说恐怖主义者——事实上,是任何因偏见和仇恨而采取暴力行为的人——停下来考虑一下他们对儿童的影响。他也乐于把自己的故事分享给更多的孩子——在加沙、以色列、伊拉克、叙利亚、尼日利亚,成百上千的儿童都在遭受着类似的折磨。易卜拉欣从情感细节层面一点点揭开了心中的伤疤:校园欺凌、不合群、自杀的诱惑……14年前的那个晚上,当母亲将身着睡衣的他唤醒,告诉他“有可怕的事情发生,得立即离开在新泽西州的家”——从那一刻开始,人生中的各种苦痛一直伴随他左右。

    易卜拉欣之母在结婚后皈依伊斯兰教。她努力保护着全家人:易卜拉欣、他的妹妹和弟弟。然而,父亲的恶行依然令他们喘不过气。卡赫纳谋杀案是美国境内第一起由“圣战分子”实施的谋杀,而诺塞尔与境外恐怖团体有密切联系,后者就是当时尚不出名的基地组织。全家人被迫改名换姓、易地而居。可是,易卜拉欣写道,这次杀戮“将我们推进了一种流浪生活,随之而来的是无穷无尽的贫困,上千次‘重新开始’,全都导致更糟的结局。”

    易卜拉欣一度相信父亲是无辜的,即使是在诺塞尔入狱后也如此。毕竟,当他们一家去探监的时候,父亲曾经信誓旦旦。“跟我们逐个拥抱和亲吻后,在他像往常那样,用双臂将我们4个人拢在一起之后,父亲向我保证他是无辜的。”书中写道。诺塞尔锒铛入狱后,易卜拉欣因他的离去而憔悴:“那是一种无处不在的思念,没完没了的空虚。”

    数年后,当他长大到能够阅读警方的详细调查报告时,易卜拉欣痛苦地意识到,“父亲声称自己被陷害,但他是在撒谎。警察装车并拉走了47箱能够证明一个国际阴谋的材料——炸弹制造说明书,被列入袭击目标名单的犹太人,以及袭击‘世界最高建筑物’的方案。”

    1993年,恐怖分子袭击世贸大厦时,易卜拉欣将近10岁。那天,小男孩独自躲在家里,没有去学校,以免被欺负。正当他在电视上观看电影时,突发新闻突然插播进来:世贸中心北塔下方的停车场发生爆炸,整座大楼都晃动了。事后查明,诺塞尔尽管身在狱中,但他设法与同乡谢赫·奥马尔·拉曼建立联系,共同制定了这次袭击的详细计划。爆炸致6人死亡,1000多人受伤,但易卜拉欣仍然相信父亲不会欺骗自己,而诺塞尔也坚称自己从始至终是无辜的。“我相信他,因为……我当时是那么年轻,”易卜拉欣写道。

    但是,法庭看到了易卜拉欣无法看到的事实,遂判处诺塞尔终身监禁,不得假释。

    世贸中心爆炸案之后,易卜拉欣的母亲忍无可忍,结束了与诺塞尔的婚姻,嫁给了另一个男人。起初,继父似乎是个善良的穆斯林,但很快就显示出“小气、偏执和报复心重”的性格缺陷。而且,他的头脑同样被激进思想充斥,认为诺塞尔是“安拉的英勇仆人”。更糟的是,继父举止怪异——易卜拉欣出门时,他经常会秘密跟踪;当易卜拉欣在家,他便无缘无故地拳脚相加。有一回,他用晾衣架不停地抽打易卜拉欣的手掌,以至于“一连好几个星期,我的掌心都留着跟衣架形状一模一样的伤口和痂,看起来就像个问号。”

    15岁时的一天,易卜拉欣终于挺起胸膛反抗虐待,尽管他的还击没有打中继父,但从那以后,后者再也不敢滥用暴力了。更重要的是:易卜拉欣开始了一个将自己从仇恨、偏见和暴力中解救出来的过程,而仇恨、偏见和暴力都是他从生父和更多像生父一样的人那里学来的。谈到这方面的经历,他生动地揭示了“有害信仰”是怎样由成人传给儿童的。“还是小孩子的时候,我从未对自己在家、在学校或在清真寺里接收到的信息产生过疑问……偏见就是这样与其他东西一道溜进了我的思想体系:贝尔发明了电话、圆周率=3.14、犹太人都是魔鬼、同性恋是令人深恶痛绝的、巴黎是法国首都……它们听起来全都是事实。”

    目前,易卜拉欣通过巡回演讲的方式促进宽容。他时长9分钟的演讲与《恐怖分子之子》一起发行。书中,他给出的核心提示是:狂热盲信是种选择。“即使你被训练去仇恨,你仍然可以选择宽容。你可以选择同情。”他写道。当下,他已不再憎恨生父诺塞尔。“他选择了恐怖主义而非父道,选择了憎恨而不是爱,”他解释道,“父亲选择了恐怖主义,而不是我。”

    美国《华盛顿邮报》

 

恐怖主义者之子的自我救赎
航空文学:当思想火花在飞行中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