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忧苏联突袭“北美桥头堡”
美曾在阿拉斯加广招“平民特工”
编译 史春树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17日
19
版)
|
埃德加·胡佛参与了“洗衣盆”计划的制订 |
9月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爱沙尼亚发表讲话时指责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局势,“试图收复该国在19世纪失去的土地”。俄外交部察觉到了这番言论中的差错,随即在“脸谱”网以略带嘲讽的语气回应称,“不知阁下此言所指为何”;事实上,俄罗斯在19世纪失去的惟一大面积领土是阿拉斯加——1867年,它被沙俄政府以720万美元售予美国。
阿拉斯加人烟稀少,但战略意义重大,被视为北美的桥头堡。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围绕这片土地的明争暗斗,并不局限于“嘴上功夫”。新近解密的美国军方和联邦调查局文件显示,上世纪50年代,由于担心莫斯科突袭阿拉斯加,美国政府曾在当地招募和训练渔民、飞行员、猎户及其他普通公民,秘密组建地下情报网,期望他们扮演“敌后奇兵”。
孤悬敌后的抵抗队伍
苏联入侵阿拉斯加?这并非天方夜谭。至少在冷战初期的美国决策层看来,类似的假想存在非常现实的可能。“军方认为,那将是一次涉及轰炸和空投伞兵的空中入侵。”日前,美国《星条旗报》援引联邦调查局的解密文件称,一旦冷战演变为热战,包括诺姆、费尔班克斯、安克雷奇和西沃德在内的阿拉斯加主要城镇,都有落入苏军之手的危险。
有鉴于此,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人称情报大王的埃德加·胡佛与新组建的空军特案调查署(OSI)联手启动了一项鲜为人知的行动,代号“洗衣盆”(Washtub)。OSI的头面人物也是胡佛的门生、即前联邦调查局官员约瑟夫·卡罗尔。
计划的核心是在阿拉斯加各地部署“平民特工”。这些潜伏于战线后方的抵抗者,将利用隐藏的食物、特制的寒区装备、信息编码材料和收音机为自身营造生存空间,并向万里之外的五角大楼传递有关敌军动向的情报。报道称,与民众自建防空洞之类的民防工事等不同,此项行动的特异之处在于军方直接参与策划敌后作战——而且是在本国领土上。
关于“洗衣盆”计划的报道以数百页解密文件为基础。这些经过严格审查的档案是由“政府阁楼”网站提供给美联社的,前者专门发布借助《信息自由法》获得的政府文件。
当然,今天的人们知道,苏联军队从未踏上阿拉斯加的海岸,这些“平民特工”也就没有被激活,更没有躲在掩体中收集和报告过战况。这无疑是种幸运——所有知情的联邦官员都承认这项任务极度危险,因为苏联的军事学说提倡消灭被占领土上的任何抵抗力量。
为了填补预期中的人员伤亡,美军甚至在阿拉斯加之外建立了“预备队”,作为“短期替代品”,可随时通过空降实施增援。对被吸收为特工的人而言,类似的安排无疑更具关怀意味,因为“一些特工可能不太热衷于无限期留在敌占区”,相关机密文件坦承。
据空军特案调查署的官方历史学家黛博拉·基德韦尔介绍,“洗衣盆”从1951年一直运作至1959年。阿拉斯加最终未受战火波及,“但空军特案调查署培训的数百名‘平民特工’和认真准备的‘生存物资储备’,起到了让阿拉斯加在此后多年间安享太平的作用。”
为国效劳者秘而不宣
如今,人们很容易把“洗衣盆”计划视为因“疑心病”而轻率出台的产物。但事实上,它反映了在冷战初起的年代,苏联战略意图的莫测和美国对自身弱点的强烈担忧。
该计划在1950年出炉时,朝鲜半岛战事正酣。一些五角大楼高官认为,朝鲜战争是莫斯科深思熟虑的结果,旨在于入侵欧洲前分散华盛顿的注意力。此前一年,苏联首枚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试爆成功,震惊了西方;同样是在1949年,美国联手西欧诸国建立了北约;而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内战中的胜利,进一步令美国决策层倾向于“料敌从严”。
根据空军特案调查署的官方记载,“洗衣盆”计划在政府内部还有若干代号,如“血球”、“烙印”和“独桅艇”。OSI将其称为该机构治下“影响最广泛、运转时间最长的冷战项目”。而在联邦调查局那里,在敌后招募特工的系列行动被冠以“舞台”的代号。
“洗衣盆”计划粗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为招募“平民特工”,第二阶段更进一步,要求在阿拉斯加组建随时可以激活的地下情报网。经过培训后的特工,其主要职责还包括对被击落的空军机组人员加以疏散,以帮助后者逃脱占领当局的追捕。因为涉及“规避与逃离”的相关构想,策划方还需要与中央情报局协调。
来自安克雷奇南部基奈半岛的戴顿·吉利兰就是一位“平民特工”,而在公众场合,他向来以民间航空爱好者的身份示人。联邦调查局的档案显示,1951年6月至7月,吉利兰曾在华盛顿特区度过12天,经历了一系列专业培训,包括降落伞的使用。但直至1955年因飞机失事丧生,他从未向亲朋好友提及自己已承诺为国效劳。
特工们接受了大量的编码和解码信息培训,但效果不算太好。“指望用15小时培训就让伐木工掌握这些技巧,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份文件指出。重要档案中的细节都被涂掉,军方和联邦调查局为避免麻烦,更是把许多特工的个人信息从人事记录中删除了。
当地土著被排斥在外
“洗衣盆”计划不可谓不周密,但还是无法避免人力情报工作“不确定性因素多”的弊端。于是,1951年9月,首批经过培训的特工顺利“出师”时,政治嗅觉灵敏的胡佛果断选择急流勇退,把整个摊子丢给了空军特案调查署。而在这之前一个月,胡佛的一名高级助手警告称,联邦调查局“已深陷在这些项目之中”,责任“显而易见但无法摆脱”。
胡佛担心,阿拉斯加一旦爆发战事,联邦调查局将被“平民特工”牵扯而卷入其中。“如危机到来,我们将遭遇另一场‘珍珠港事件’,并饱受指责,” 1951年9月6日,胡佛在一份备忘录的页边如此写道,随后,他向助手发出紧急指示:“立刻退出‘洗衣盆’计划。”
成为军方的“独家资产”后,“洗衣盆”计划仍在按部就班地运行。和最开始一样,征兵人员把“爱国心”列为第一考察要素,并向入选者提供每年30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万美元)的佣金。万一打起仗来,金额还将翻倍。不过,相关安排的实际成本并未得到精确考察,人们倒是知道,所有人员都被联邦调查局做过有关“不忠迹象”的秘密筛查。
例如,联邦调查局曾将一位候选人与一份标注为1943年的文件《阿拉斯加的共产党活动》中的名单联系起来,名单上的人都是订阅《今日苏联》杂志的美国公民。另一位候选人则被标记为“疑似共产主义支持者”……当然,联邦调查局的所有怀疑最后都落了空。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阿拉斯加本地土著被“洗衣盆”计划排斥在外。彼时,决策者认为,“鉴于他们的酗酒陋习以及对政治的漠不关心,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和阿留申人不应被吸收为特工。有人指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生存,很容易倒向任何握有实际权力的家伙。”
9月初,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爱沙尼亚发表讲话时指责俄罗斯介入乌克兰局势,“试图收复该国在19世纪失去的土地”。俄外交部察觉到了这番言论中的差错,随即在“脸谱”网以略带嘲讽的语气回应称,“不知阁下此言所指为何”;事实上,俄罗斯在19世纪失去的惟一大面积领土是阿拉斯加——1867年,它被沙俄政府以720万美元售予美国。
阿拉斯加人烟稀少,但战略意义重大,被视为北美的桥头堡。美苏冷战时期,双方围绕这片土地的明争暗斗,并不局限于“嘴上功夫”。新近解密的美国军方和联邦调查局文件显示,上世纪50年代,由于担心莫斯科突袭阿拉斯加,美国政府曾在当地招募和训练渔民、飞行员、猎户及其他普通公民,秘密组建地下情报网,期望他们扮演“敌后奇兵”。
孤悬敌后的抵抗队伍
苏联入侵阿拉斯加?这并非天方夜谭。至少在冷战初期的美国决策层看来,类似的假想存在非常现实的可能。“军方认为,那将是一次涉及轰炸和空投伞兵的空中入侵。”日前,美国《星条旗报》援引联邦调查局的解密文件称,一旦冷战演变为热战,包括诺姆、费尔班克斯、安克雷奇和西沃德在内的阿拉斯加主要城镇,都有落入苏军之手的危险。
有鉴于此,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人称情报大王的埃德加·胡佛与新组建的空军特案调查署(OSI)联手启动了一项鲜为人知的行动,代号“洗衣盆”(Washtub)。OSI的头面人物也是胡佛的门生、即前联邦调查局官员约瑟夫·卡罗尔。
计划的核心是在阿拉斯加各地部署“平民特工”。这些潜伏于战线后方的抵抗者,将利用隐藏的食物、特制的寒区装备、信息编码材料和收音机为自身营造生存空间,并向万里之外的五角大楼传递有关敌军动向的情报。报道称,与民众自建防空洞之类的民防工事等不同,此项行动的特异之处在于军方直接参与策划敌后作战——而且是在本国领土上。
关于“洗衣盆”计划的报道以数百页解密文件为基础。这些经过严格审查的档案是由“政府阁楼”网站提供给美联社的,前者专门发布借助《信息自由法》获得的政府文件。
当然,今天的人们知道,苏联军队从未踏上阿拉斯加的海岸,这些“平民特工”也就没有被激活,更没有躲在掩体中收集和报告过战况。这无疑是种幸运——所有知情的联邦官员都承认这项任务极度危险,因为苏联的军事学说提倡消灭被占领土上的任何抵抗力量。
为了填补预期中的人员伤亡,美军甚至在阿拉斯加之外建立了“预备队”,作为“短期替代品”,可随时通过空降实施增援。对被吸收为特工的人而言,类似的安排无疑更具关怀意味,因为“一些特工可能不太热衷于无限期留在敌占区”,相关机密文件坦承。
据空军特案调查署的官方历史学家黛博拉·基德韦尔介绍,“洗衣盆”从1951年一直运作至1959年。阿拉斯加最终未受战火波及,“但空军特案调查署培训的数百名‘平民特工’和认真准备的‘生存物资储备’,起到了让阿拉斯加在此后多年间安享太平的作用。”
为国效劳者秘而不宣
如今,人们很容易把“洗衣盆”计划视为因“疑心病”而轻率出台的产物。但事实上,它反映了在冷战初起的年代,苏联战略意图的莫测和美国对自身弱点的强烈担忧。
该计划在1950年出炉时,朝鲜半岛战事正酣。一些五角大楼高官认为,朝鲜战争是莫斯科深思熟虑的结果,旨在于入侵欧洲前分散华盛顿的注意力。此前一年,苏联首枚可用于实战的核武器试爆成功,震惊了西方;同样是在1949年,美国联手西欧诸国建立了北约;而在中国,共产党人在内战中的胜利,进一步令美国决策层倾向于“料敌从严”。
根据空军特案调查署的官方记载,“洗衣盆”计划在政府内部还有若干代号,如“血球”、“烙印”和“独桅艇”。OSI将其称为该机构治下“影响最广泛、运转时间最长的冷战项目”。而在联邦调查局那里,在敌后招募特工的系列行动被冠以“舞台”的代号。
“洗衣盆”计划粗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为招募“平民特工”,第二阶段更进一步,要求在阿拉斯加组建随时可以激活的地下情报网。经过培训后的特工,其主要职责还包括对被击落的空军机组人员加以疏散,以帮助后者逃脱占领当局的追捕。因为涉及“规避与逃离”的相关构想,策划方还需要与中央情报局协调。
来自安克雷奇南部基奈半岛的戴顿·吉利兰就是一位“平民特工”,而在公众场合,他向来以民间航空爱好者的身份示人。联邦调查局的档案显示,1951年6月至7月,吉利兰曾在华盛顿特区度过12天,经历了一系列专业培训,包括降落伞的使用。但直至1955年因飞机失事丧生,他从未向亲朋好友提及自己已承诺为国效劳。
特工们接受了大量的编码和解码信息培训,但效果不算太好。“指望用15小时培训就让伐木工掌握这些技巧,根本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一份文件指出。重要档案中的细节都被涂掉,军方和联邦调查局为避免麻烦,更是把许多特工的个人信息从人事记录中删除了。
当地土著被排斥在外
“洗衣盆”计划不可谓不周密,但还是无法避免人力情报工作“不确定性因素多”的弊端。于是,1951年9月,首批经过培训的特工顺利“出师”时,政治嗅觉灵敏的胡佛果断选择急流勇退,把整个摊子丢给了空军特案调查署。而在这之前一个月,胡佛的一名高级助手警告称,联邦调查局“已深陷在这些项目之中”,责任“显而易见但无法摆脱”。
胡佛担心,阿拉斯加一旦爆发战事,联邦调查局将被“平民特工”牵扯而卷入其中。“如危机到来,我们将遭遇另一场‘珍珠港事件’,并饱受指责,” 1951年9月6日,胡佛在一份备忘录的页边如此写道,随后,他向助手发出紧急指示:“立刻退出‘洗衣盆’计划。”
成为军方的“独家资产”后,“洗衣盆”计划仍在按部就班地运行。和最开始一样,征兵人员把“爱国心”列为第一考察要素,并向入选者提供每年3000美元(相当于今天的3万美元)的佣金。万一打起仗来,金额还将翻倍。不过,相关安排的实际成本并未得到精确考察,人们倒是知道,所有人员都被联邦调查局做过有关“不忠迹象”的秘密筛查。
例如,联邦调查局曾将一位候选人与一份标注为1943年的文件《阿拉斯加的共产党活动》中的名单联系起来,名单上的人都是订阅《今日苏联》杂志的美国公民。另一位候选人则被标记为“疑似共产主义支持者”……当然,联邦调查局的所有怀疑最后都落了空。
同样耐人寻味的是,阿拉斯加本地土著被“洗衣盆”计划排斥在外。彼时,决策者认为,“鉴于他们的酗酒陋习以及对政治的漠不关心,爱斯基摩人、印第安人和阿留申人不应被吸收为特工。有人指出,他们主要关心的是生存,很容易倒向任何握有实际权力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