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机装有隔离病房
“灰鸟”飞机:成功转移埃博拉病患
作者 卡洛琳·克里斯特 译者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4年09月10日
35
版)
|
飞行14小时将布兰特利接回美国的“灰鸟”。 |
|
“灰鸟”搭载的医学生物防护系统。 |
9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治疗和疫苗磋商会公布了可优先用于对抗埃博拉病毒的疗法和疫苗种类。就在十几天前,美国埃默里大学医院宣布,因在利比亚感染埃博拉病毒而回美治疗的医护人员肯特·布兰特利和南希·怀特博尔均已出院。
这两名医护人员的治愈,为全球抗击疫情带来了希望,将他们运送回国的飞机“灰鸟”也成为“功臣”之一而受到关注。
空运救护医生将肯特·布兰特利抬进了“灰鸟”的机舱。布兰特利差点没能活着上这架湾流三型飞机——他病得太严重了,埃博拉病毒的侵入,已发展到令他身体出血的阶段,呕吐物和粪便中也开始出现血丝。但现在,还在实验阶段的单克隆性抗体药物ZMapp让他的身体稍有起色,甚至能吃一点点东西。但布兰特利仍然虚弱,始终没有脱下过的防护服限制了他的行动。
“灰鸟”的机舱门被稍加修改,令搬运患者的工作更加容易。这种型号的商用喷射机共有3架,机身呈暗灰色,购自丹麦空军,改装后用于海上任务。相比跨越大洋的波音777型飞机,机翼长23.8米、货舱门宽达两米的“灰鸟”是典型的地区性通勤机。
2005年,美国空中救援服务机构凤凰航空买下了这3架飞机,并在几年后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合作,将其中一架进行改造,这就是飞行14小时将布兰特利接回家的“灰鸟”。
“灰鸟”搭载了医学生物防护系统(ABCS),这是用透明厚塑料搭建的帐篷,为防止感染,内部由高效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这套系统建于2003年,原本为SARS爆发期间运送病人而准备,但当时并未用到。此次运送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是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考验。
医疗人员关上ABCS的大门后,布兰特利脱下了像宇航服般笨重的防护服,躺在泡沫担架上。他身上连着血压仪,只能通过氧气面罩呼吸,实在说不上舒服。透过手臂上的静脉注射管,医生将止吐药输入他体内,厕所就是旁边的塑料桶。
尽管如此,布兰特利的病情至少稳定了。
把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布兰特利和南希·怀特博尔运回美国,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不是因为人们担心病毒蔓延至美国——ABCS专为经空气传播病毒的SARS病毒而设计,用在靠体液传播的埃博拉病毒上,着实有些大材小用——人们担心的是,两名美国医护人员能否被安全送回来?参与飞行的飞行员、医疗人员、维修工人会面临什么风险?
任务重且时间紧,美国国务院和CDC在飞行前两周才开始与凤凰航空商议运送任务。当凤凰航空的医疗主任迈克尔·弗鲁格确定他的团队能做到后,便开始计划整个流程和预演。据他估计,准备工作需要48小时。布兰特利和南希就职的撒玛利亚救援会愿为此次飞行支付全部费用(凤凰航空拒绝透露具体金额,但在运输和护理两人上,据悉该组织已花费了200万美元)。
“一切都相当仓促,不过我知道,我们已准备好了。”弗鲁格说,自己明白,请凤凰航空出马说明情况已到万不得已,“我们总是说,希望永远没有用上这套设备的机会。”
医疗人员在出发前已表态,无论空中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会继续治疗患者。在典型的空中救护飞行中,机组人员总会做出备选方案,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会飞到大城市的医院紧急降落。
但这次情况特殊,一旦降落亚特兰大医院的计划遇阻,就没有备选方案。由于飞行里程长,飞机只能到亚速尔群岛加油,然后再前往蒙罗维亚接上布兰特利。尽管他们顺利找到了布兰特利,但还是发现准备得不够充足。
布兰特利所在的医院甚至没有最简单的化验能力,所以他们连患者的最基本信息,如血红蛋白的数量以及电解质水平都不知道。随机飞行的医生很快发现,布兰特利体内钾含量低得出奇,可能是腹泻造成的。
“他非常虚弱。”随行医生道格拉斯·奥尔森曾在飞行途中和布兰特利聊天,“但他坚强的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奥尔森不愿过多透露他们聊了些什么,但他表示,布兰特利非常希望见到家人。返程途中,飞机又一次停在亚速尔群岛以及美国缅因州的班戈加油,最终安全抵达佐治亚州。
首次行动告捷,为转移南希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放心了不少,因为相信这套系统能为她提供安全的环境。”凤凰航空首席飞行护士万斯·费罗碧说。第二次飞行中,机组人员已将其当成一次常规任务,不必穿全套防护服,也不用担心感染,他们可以穿正常的飞行服。
完成第二次运送任务后,按照CDC的指示,工作人员将帐篷金属框架上的扣子打开,装进专用的医疗废物袋,交由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焚烧,然后再用消毒液清洁机舱。
未来,“灰鸟”无疑还要执行更多任务。自32年前首飞以来,它已在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间执行过多次海事和渔业任务,甚至数次搭载过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这种机型结实,发动机动力大,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930公里。
“湾流三型是执行此类任务的理想机型,低空飞行时非常稳定。”丹麦空军上尉拉尔斯·博延森说,“飞机能降落在砂石、冰雪和未完成的跑道上。”
为运送政府官员,空军在飞机上安装了静音设备,以减轻发动机轰鸣声。
现在,消过毒的“灰鸟”飞回了原本的停机库,在这次历史性的飞行后,等待着下一个使命。
美国《连线》杂志
9月5日,世界卫生组织埃博拉治疗和疫苗磋商会公布了可优先用于对抗埃博拉病毒的疗法和疫苗种类。就在十几天前,美国埃默里大学医院宣布,因在利比亚感染埃博拉病毒而回美治疗的医护人员肯特·布兰特利和南希·怀特博尔均已出院。
这两名医护人员的治愈,为全球抗击疫情带来了希望,将他们运送回国的飞机“灰鸟”也成为“功臣”之一而受到关注。
空运救护医生将肯特·布兰特利抬进了“灰鸟”的机舱。布兰特利差点没能活着上这架湾流三型飞机——他病得太严重了,埃博拉病毒的侵入,已发展到令他身体出血的阶段,呕吐物和粪便中也开始出现血丝。但现在,还在实验阶段的单克隆性抗体药物ZMapp让他的身体稍有起色,甚至能吃一点点东西。但布兰特利仍然虚弱,始终没有脱下过的防护服限制了他的行动。
“灰鸟”的机舱门被稍加修改,令搬运患者的工作更加容易。这种型号的商用喷射机共有3架,机身呈暗灰色,购自丹麦空军,改装后用于海上任务。相比跨越大洋的波音777型飞机,机翼长23.8米、货舱门宽达两米的“灰鸟”是典型的地区性通勤机。
2005年,美国空中救援服务机构凤凰航空买下了这3架飞机,并在几年后与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合作,将其中一架进行改造,这就是飞行14小时将布兰特利接回家的“灰鸟”。
“灰鸟”搭载了医学生物防护系统(ABCS),这是用透明厚塑料搭建的帐篷,为防止感染,内部由高效空气净化器过滤空气。这套系统建于2003年,原本为SARS爆发期间运送病人而准备,但当时并未用到。此次运送埃博拉病毒感染者,是它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考验。
医疗人员关上ABCS的大门后,布兰特利脱下了像宇航服般笨重的防护服,躺在泡沫担架上。他身上连着血压仪,只能通过氧气面罩呼吸,实在说不上舒服。透过手臂上的静脉注射管,医生将止吐药输入他体内,厕所就是旁边的塑料桶。
尽管如此,布兰特利的病情至少稳定了。
把感染埃博拉病毒的布兰特利和南希·怀特博尔运回美国,不是件容易的事。并不是因为人们担心病毒蔓延至美国——ABCS专为经空气传播病毒的SARS病毒而设计,用在靠体液传播的埃博拉病毒上,着实有些大材小用——人们担心的是,两名美国医护人员能否被安全送回来?参与飞行的飞行员、医疗人员、维修工人会面临什么风险?
任务重且时间紧,美国国务院和CDC在飞行前两周才开始与凤凰航空商议运送任务。当凤凰航空的医疗主任迈克尔·弗鲁格确定他的团队能做到后,便开始计划整个流程和预演。据他估计,准备工作需要48小时。布兰特利和南希就职的撒玛利亚救援会愿为此次飞行支付全部费用(凤凰航空拒绝透露具体金额,但在运输和护理两人上,据悉该组织已花费了200万美元)。
“一切都相当仓促,不过我知道,我们已准备好了。”弗鲁格说,自己明白,请凤凰航空出马说明情况已到万不得已,“我们总是说,希望永远没有用上这套设备的机会。”
医疗人员在出发前已表态,无论空中发生什么事,他们都会继续治疗患者。在典型的空中救护飞行中,机组人员总会做出备选方案,在最坏的情况下,他们会飞到大城市的医院紧急降落。
但这次情况特殊,一旦降落亚特兰大医院的计划遇阻,就没有备选方案。由于飞行里程长,飞机只能到亚速尔群岛加油,然后再前往蒙罗维亚接上布兰特利。尽管他们顺利找到了布兰特利,但还是发现准备得不够充足。
布兰特利所在的医院甚至没有最简单的化验能力,所以他们连患者的最基本信息,如血红蛋白的数量以及电解质水平都不知道。随机飞行的医生很快发现,布兰特利体内钾含量低得出奇,可能是腹泻造成的。
“他非常虚弱。”随行医生道格拉斯·奥尔森曾在飞行途中和布兰特利聊天,“但他坚强的毅力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奥尔森不愿过多透露他们聊了些什么,但他表示,布兰特利非常希望见到家人。返程途中,飞机又一次停在亚速尔群岛以及美国缅因州的班戈加油,最终安全抵达佐治亚州。
首次行动告捷,为转移南希提供了宝贵经验。“我们放心了不少,因为相信这套系统能为她提供安全的环境。”凤凰航空首席飞行护士万斯·费罗碧说。第二次飞行中,机组人员已将其当成一次常规任务,不必穿全套防护服,也不用担心感染,他们可以穿正常的飞行服。
完成第二次运送任务后,按照CDC的指示,工作人员将帐篷金属框架上的扣子打开,装进专用的医疗废物袋,交由医疗废物处理公司焚烧,然后再用消毒液清洁机舱。
未来,“灰鸟”无疑还要执行更多任务。自32年前首飞以来,它已在格陵兰岛和法罗群岛间执行过多次海事和渔业任务,甚至数次搭载过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这种机型结实,发动机动力大,最高时速可达每小时930公里。
“湾流三型是执行此类任务的理想机型,低空飞行时非常稳定。”丹麦空军上尉拉尔斯·博延森说,“飞机能降落在砂石、冰雪和未完成的跑道上。”
为运送政府官员,空军在飞机上安装了静音设备,以减轻发动机轰鸣声。
现在,消过毒的“灰鸟”飞回了原本的停机库,在这次历史性的飞行后,等待着下一个使命。
美国《连线》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