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20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1932年上海“1·28”事变前夜——

美国记者:日军曾试图收买我

作者 [美] 哈雷特·阿班 译者 杨植峰 《 青年参考 》( 2014年08月20日   33 版)

    新闻行当中有个词叫“预感”。人们常说记者是迷信的一群,我不迷信,对“预感”却是例外。

    1932年1月,满洲及华北的政治军事活动频密。退位的“小儿皇帝”溥仪经日方梳妆打扮,以傀儡身份粉墨登场。天津局势动荡,周边陆续有战斗。满洲的种种事件,使华北抗日运动发展壮大。显然,对外国记者而言,待在北方,才有新闻。

    我的预感却是往南方去。一股难以抗拒的强力,将我拉向上海。23日中午上船出发,到晚餐时,我已对自己的决定窃喜不已,因为其他记者无一随我南行。

    客轮转进黄浦江时,天色阴晦低沉,风急如割,有黑云压城之势。江面上泊满军舰,数量之多前所未有,其中大多数是敦实庞大的日本驱逐舰,清一色漆成铁灰。甲板上,炮衣已卸去,炮口对准岸上。沿江的建筑都有日本海军陆战队把守。船逆流缓缓而上时,朝岸上望去,可以看到江边布满了铁丝网,到处机枪林立,随时准备战斗。

    我发觉自己可以轻易找到中日双方的军政长官,这种情况也是前所未有的。显然,双方都预见到冲突将起,都想通过报纸向世人阐明己方的立场及原因。

    1月27日上午,我跟道格拉斯·罗伯逊一起前往日本武官办公室。接待我们的是武官的助手高桥少佐,咧嘴一笑,露出一整排大金牙,光彩夺目。他端来一堆东西招待我们,有热茶、白兰地、生鱼片、咸米饼、橙子、香蕉,还有温室葡萄,很有些不伦不类,而且也不适合上午10点吃。至于他提供的“信息”,与他的点心和饮料一样无用。

    看来此行纯属浪费时间,我们也只有一笑置之。不料刚回到办公室,电话就响了。

    “我是高桥。我想今天傍晚见你一面,事情很重要。”

    “你是来这儿,还是去我的公寓?公寓里的话可以来一杯酒,说话也舒服。”

    高桥说,他会来公寓。我对罗伯逊说,但愿少佐比一小时前健谈点。

    高桥按时抵达,我们以酒相待,但他并无新闻可提供。谈论的内容,无非是过去四个月满洲的战事。大约5点40分时,他突然跳了起来,右臂直伸着,朝我逼进。我想,闷局总算到头了,便也站起身,准备送客。不想,少佐一开口,便扔出了一颗炸弹。

    “拿着,”他说,“这是给你的,希望你友好对待我国所做的事情。”

    这才发现,他伸出的手里握着厚厚一叠钱,像是日元。那时,1日元值将近0.5美元。

    我连忙把手插进裤兜闪避。直到今天,我还想不出当时为何努力自制,不马上发作。

    “嘿,别来这一套。”

    “没事的,请你收下。”他很固执。

    “你我都知道哪些记者是收过贿赂的。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一旦知道谁是受贿的,他们写的东西,就再也没人看,没人信了。这种人,对他们雇主也好,对自己也好,马上就一钱不值了。”我提高了声调,身体有点开始发抖了。

    “没事的,请收下吧,这是礼物。”他还在逼我。

    我终于不管不顾地爆发了。

    “你最好快给我滚出去!”我又对罗伯逊道:“叫服务生来,把这蠢货的帽子和大衣拿走。”

    少佐顾不上穿戴便鞠躬退出。我没有回礼。他朝电梯走去的当口,我便用力把门撞上。

    因过于激愤,我连晚饭都忘了吃,好长时间只是兀自在屋里踱步。

    摘自《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真实民国》,中国画报出版社2014年8月。标题和提要系编者所拟。

    关于作者:哈雷特·阿班(1884~1955),生于波特兰,斯坦福大学三年肄业,入新闻行业。1926年来到中国,1941年离开,与中国上层人士关系密切。其他作品包括《华尔传》、《苦难中国》、《一半人为奴,一半人自由:这割裂的世界》、《我的中国岁月》等。

 

关于死而复生,有些事你未必知道
美国记者:日军曾试图收买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