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8月1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当至爱之人离世,我们的身体有哪些变化?

人会心痛致死吗

作者 科尔斯顿·韦尔 译者 温莎 《 青年参考 》( 2014年08月13日   35 版)

    生死相随并非只是小说桥段,多项研究发现,在心爱之人去世后,人真的有可能心痛而死。

    生死相随的爱情并不罕见

    露丝和哈罗德在小学便相识了。二战期间哈罗德被派往德国,尽管只能写信联络感情,两人间也从未切断联系。哈罗德回国后不久,两人喜结连理,拥有了6个孩子,共度了65个结婚纪念日。去年8月的一天,他们在美国俄亥俄州的养老院中相继离世。

    他们的女儿、61岁的理疗师玛格丽特·科纳普克感慨道:“父母之间的感情就像秤不离砣,根本无法忍受分离之痛。”

    多年来,她和兄弟姐妹看着父亲的健康每况愈下。父亲长期患有心脏病,已显现出老年痴呆的迹象。他对曾经的爱好已失去兴趣,几乎在所有时间里都打着瞌睡。

    “我们兄弟姐妹间总是互相问,‘你觉得是什么支持父亲到了现在?’而我们能想出的唯一答案是妈妈。”科纳普克说,“他在长时间的打盹后醒来,第一句话总是问‘你妈妈怎么样了’。”

    露丝感染了罕见的传染病,在养老院中昏迷不醒。“当我们告诉父亲,母亲可能不会再醒来时,他没有立即睡去,而是花了几个小时消化这件事。”科纳普克说,父亲第二天早上过世了,当天傍晚,母亲也撒手人寰。

    “我觉得父亲是挂念母亲才一直留在人世的,他知道母亲不再需要他了,才撒手离去。”科纳普克说。

    露丝和哈罗德之间的故事很感人,但并非绝无仅有。每隔几个月,报纸上就会刊登类似的故事。

    去年7月,美国《人物》周刊报道了94岁加州居民海伦和莱斯·布朗之间生死相随的爱情故事:他们结婚75年,在同一天出生,相隔短短一天去世。今年2月,83岁的纽约州居民艾德与82岁的妻子弗洛林的照片在社交媒体上疯传。照片中,这对夫妻越过病床手牵着手,他们相隔几小时去世。

    “致命悲痛”有性别差异

    因心爱的人去世而心痛而死,这种桥段在各国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大文豪莎士比亚也未能免俗地写过“致命的悲痛”。但失去所爱之人真的致命吗?事实证明,你确实可能患上“心碎综合征”,也就是应激性心肌病。

    来自世界各地的研究证实,在配偶过世后的几周或几个月内,人去世的风险增加了。英国研究人员最近根据英国初级保健数据库分析了3万名丧偶者的寿命,结果显示在配偶过世后30天内,人们爆发心脏病和中风的风险翻了一番。

    2011年,美国哈佛大学与日本山梨大学的研究人员汇集了15项不同的研究结果,分析超过220万人的数据后发现,在失去配偶后的半年里,人死亡的风险增加了41%,并且这一结论并非只适用于老年人。

    研究人员还发现,“寡居效应”对男性的影响远高于女性。这种性别差异可以简单地解释为社会角色不同。

    “特别是上一代女性,承担了更多照顾家庭的责任,她们牵挂成年后离家的子女,还要过自己的日子。”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教授特雷西·斯瑞普菲曾分析过身患绝症的长者及其对家人的心理需要。他认为,当妻子去世后,男性更可能倍感孤单。“对不会买东西、做饭的男人而言,妻子离开可能会影响他们的健康。”

    虽然相比男性而言,女性更能承受丧偶之痛,但她们也没能免受心痛致死的影响。2013年的研究在跟踪了6.9万名女性后发现,痛失孩子后的两年内,母亲死亡的风险增加了133%。

    剧烈情绪波动引发“章鱼壶心肌症”

    “悲伤会增加人死亡的风险,尤其是那些长时间与病人在一起的人,更会有这种直观的感受。”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医学院的心脏病专家罗伊·齐格斯坦说,“如果去询问医生,多数人会告诉你这事并不罕见。”

    伊冯娜是来自宾夕法尼亚州的护士,她的经历很能说明问题。51岁前,伊冯娜没有任何心脏病史,但接到十几岁的孙女出车祸的电话后立即赶到现场的她,心脏感到无法承受。

    “我看到了医护人员和直升机,还有躺在公路上的孩子,我的心开始急速狂跳。”好在孙女脱离了危险。回到家后,伊冯娜倒了杯酒,试图放松精神,但她晕倒了。被送往医院后,她被诊断出应激性心肌病。

    与心脏病发作不同,应激性心肌病不由阻塞动脉引起,而是由应激激素(俗称肾上腺素)突然增加而引发。应激激素的激增本是正常和健康的,可以激发人“战斗或逃跑”的反应。但某些情况下,激增的应激激素会伤害心脏,令其非正常跳动。

    这时,在X射线或超声波下,左心室会突然增大或变形扭曲,形状类似日本捕捉章鱼的陷阱,这种病因此又称“章鱼壶心肌症”——它不会永久性损害心脏肌肉组织,患者有可能痊愈。一年后,伊冯娜的心脏恢复了正常,她放心了,因为畸形心脏也可能因阻碍供血而危及生命。

    “我们知道,急性的情绪波动可能导致多种心脏问题。”齐格斯坦解释道,“和身体疲劳相似,心脏在情绪波动时也需要更多氧气。但压力能导致血管收缩,令冠脉血流量减少。你的心脏渴望更多氧气,但它得到的反而变少,这会引发异常的心跳节奏,甚至是心脏病发作,尤其是那些动脉已阻塞的人。”

    强大的意志力能选择生死?

    可能还有更微妙的元素导致夫妻相继过世。斯瑞普菲当过临终关怀社工,常与生命垂危之人接触。“我看到过临终之人做出‘选择’。”她说,“我觉得在人类的意志力领域,还有许多未知的事情。”

    斯瑞普菲永远不会忘记,当一名患者徘徊在死亡边缘时,她的孩子们告诉母亲可以安心离去了,但患者的丈夫悲痛欲绝,不愿让妻子离开。女儿找父亲谈话,最终,男人决定不再让妻子忍受病痛的折磨。

    “他告诉她,他爱她,她可以安心离去。随后,他起身踉跄着回到自己的座椅。他刚坐下来,昏迷的妻子就醒了过来,抬头说了声‘我爱你’,然后离开了。幸好他们的女儿也在场,否则我会以为自己出现了幻觉。”

    医学界还未找出这种强大的意志力来自何处,但有证据显示,人类在弥留之际拥有一定的选择坚持还是放手的能力。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社会学教授大卫·菲利普斯曾对社会学数据进行统计,找出了死亡率和拥有文化意义的事件之间的联系。

    他发现,每年在犹太人的逾越节前,犹太族的死亡率会低于正常水平,节日过后就立即恢复。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中国——象征团圆的中秋节前,中国的死亡率会骤降。如果人们为了家人团聚而用意志力撑到过节,他们同样可以为了陪伴爱人而支撑。

    “失去配偶等于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

    弗吉尼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家、精神系统科学家詹姆斯·科恩希望衡量出社会支持对应激反应的影响,因此对志愿者进行了核磁共振扫描。为模仿人们产生“预期焦虑”,如工作的最后期限将至等,科恩定时让志愿者们看一个闪烁的符号,该符号表明在接下来几秒内,志愿者有20%的可能性受到电击。

    但这些志愿者并非孤军奋战,有些人握着伴侣、父母或好友的手,另一些人拉着陌生人的手。结果发现,与心爱之人紧握着的那组志愿者,对威胁的恐惧更小。

    另一组研究中,科恩要求志愿者与配偶牵手,但这次,闪烁的符号表明配偶将受电击。结果显示,无论面临威胁的是自己还是另一半,志愿者的脑电波模式都是相同的。

    “对你的大脑而言,失去配偶就等于失去了身体的一部分。不仅如此,你还失去了应对生活中困难一面的应对机制。”科恩说,“失去另一半后,你需要调节自己的应激反应,否则免疫系统会产生问题,从而对身体造成巨大伤害。”

    海伦·费舍尔著有《我们为何相爱》等一系列讲述人们如何产生化学反应的书籍。她认为,悲伤对身体的伤害,凸显了爱情的力量和重要性。据她介绍,迸发爱情激素的位置与产生口渴、饥饿感的激素属于同一系统。

    浪漫的爱情会令人产生多巴胺,这已不是秘密,多巴胺作为化学信使,在大脑中传递幸福感。“当你沉浸在爱情中时,多巴胺会为你提供能力、动力、乐观、创造力,以及各种健康快乐所需要的情感。”费舍尔说。

    因此在失去恋人后,大脑很可能陷入混乱。“脑中与爱情有关的系统可能会失效。”费舍尔说,“还要被迫改变生活习惯、社会关系和对未来的期望。这些化学改变确实可能让人们失去生命。”

    美国nautil网站

 

人会心痛致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