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23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把对乌东部武装分子的怨气发泄在俄罗斯头上”

俄罗斯,MH17悲剧中的“枪靶子”?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07月23日   07 版)

    7月22日,马来西亚吉隆坡,俄罗斯驻马来西亚大使Lyudmila Vorobyeva在俄罗斯使馆出席新闻发布会,就马航MH17客机坠毁事故发表言论。

    7月21日,俄罗斯国防部重申与马航坠机事件无关,并将美国言之凿凿的“证据”称为陷害俄罗斯的“阴谋”。MH17的坠落改变了欧洲国家对乌克兰不闻不问、得过且过的态度,斗争矛头却率先指向了一直试图撇清干系的俄罗斯。

    俄罗斯居民:“请原谅我们”

    7月21日,荷兰驻俄罗斯大使馆的门外,堆满了莫斯科居民留下的鲜花和玩具。它们寄托了人们对遇难者的哀悼和纪念。MH17悲剧中的298名遇难者中,有193人是荷兰国籍。

    纪念品中有一副画,画着在空中炸开的飞机,旁边是孩子的笔迹:“儿童不应该死去。”据联合国公布的数据,遇难者中有80名未成年人。

    另一个字条上写着,“我们害怕,我们惭愧,我们在哀悼”。

    虽然俄政府一再声明,空难与俄罗斯无关,但使馆前的许多留言中都出现了“请原谅我们”的字样。

    在使馆前哀悼的莫斯科居民耶姆沙诺夫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他“不愿相信祖国与事故有关”,但“无论是谁打下了飞机,我们资助了恐怖分子,已经卷入其中。”

    当晚,在乌克兰东部城市顿涅茨克,MH17空难的善后工作有了新进展。

    21日,普京在事故发生后首次打破沉默,接受“今日俄罗斯”电视频道的采访。他回避了“击落MH17的武器是否来自俄罗斯”的问题,呼吁对坠机事件进行公开调查。“我们必须尽一切努力保证国际专家在悲剧现场的安全。”分析人士认为,普京的表态是乌克兰东部武装分子态度转变的关键。

    移交遇难者尸体和黑匣子、允许国际专家进入事故现场都发生在21日,恰好契合了国际社会威胁“如果俄不对乌民间武装施加影响,就从22日起增加制裁”的时间点。英国《卫报》称,既然俄罗斯展示出了良性的影响力,22日召开的欧盟外长会议不太可能通过加强对俄制裁的方案。

    有美国媒体认为,普京试图通过这个表态与乌东部武装分子划清界限、保持安全距离。

    西方对普京的憎恨集中爆发

    7月20日,没有任何仪式、纪念或祈祷,遇难者遗体被挪到事故附近火车站的冷冻车厢中。乌克兰东部的气温已达到80华氏度(约27摄氏度),散落在事故现场的尸体在迅速腐烂。冷冻车厢中“恶臭扑鼻而来”,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发言人迈克尔说:“我不想描述可怕的细节,但那绝对是不忍直视的场面。”

    乌东部武装分子的不合作态度使荷兰人的悲伤迅速转化为愤怒。“我们十分气愤,因为叛军对我们不敬、对遗体不敬。”60岁的阿姆斯特丹居民贝利告诉美国“达拉斯新闻网”。

    然而,国际社会对乌东部武装分子的愤怒却发泄在了俄罗斯和普京头上。

    20日,对普京的仇恨在欧洲大陆的媒体上集中爆发。

    西班牙《国家报》称:“俄罗斯应为这场悲剧负责……这是二战后对欧洲安全最明目张胆的侵犯。”

    德国《南德意志报》称:“很多欧洲人相信,冲突能通过善意和外交解决。俄总统让他们收回了这个想法。普京并没在寻求妥协,他想瓦解乌克兰,防止其落入西方的怀抱。”

    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则直截了当地说:“这是俄罗斯干的,普京必须付出政治和经济代价。”

    英国官员公开指责俄领导人“资助恐怖分子”;美国国务卿克里也宣称,到了俄罗斯“暴露真面目的时刻”。路透社称,澳大利亚民众呼吁政府将俄罗斯列入11月召开的G20峰会的黑名单。荷兰首相吕特劝说普京,让叛军交出遇难者尸体、停止对事故现场的破坏,“我告诉他,整个国家都绝望了,一定要让遗体回家”。

    21日,美国副总统拜登向《纽约时报》回忆了2011年初见普京时的情景,称他“没有灵魂”。“我说,‘总理先生,我看着你的眼睛,却看不到你的灵魂’。他看着我,笑了,说‘彼此彼此’。”

    俄罗斯将成“被放逐的国家”?

    在谴责俄罗斯的时候,美国一如既往地打了头阵。路透社称,7月18日,奥巴马要求俄停止对乌东部分裂分子的支持,他在表态中排除了军事干预乌克兰的可能性,表示将加紧对俄制裁,呼吁欧洲追随美国的脚步。

    德国的反应十分谨慎。德国总理默克尔称,在搞清楚到底发生了什么之前,决定制裁为时过早。英国《每日电讯》报称,英国最初的表态与德国相似,但很快就与美国共同指责东部分裂分子是凶手。

    一名欧盟官员告诉美联社,MH17事件改变了一些不愿对俄施加严厉制裁国家的想法,如德国和荷兰。

    20日,默克尔、法国总统奥朗德和英国首相卡梅伦通了电话。英国政府发言人称,3人达成共识,欧盟“必须重新考虑对俄方式,欧盟外长应准备好在22日的会面中出台进一步的对俄制裁”。

    态度变化最明显的欧洲国家非荷兰莫属。首相吕特19日与普京的通话“非常激烈”,他说,“向世界展示想要帮忙的机会正在迅速消逝”,普京“必须立刻负起责任来”。

    路透社称,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7月21日在晨间广播节目中表示,乌叛军处理事故现场的方式更像“清扫花园”而非法医调查,“让人难以接受”。至少有27名澳大利亚乘客遇难,阿博特表示,他已和普京通过电话,“他说了所有该说的话,如今我们需要他言行一致。”

    英国新上任的外交大臣哈蒙德称,“俄罗斯人应该知道,全世界的眼睛都看着他们,他们这次的表现将决定国际社会在未来几年对他们的看法。俄罗斯如果表现不妥,就可能成为被放逐的国家。”

    唐宁街发言人称,国际社会“想通过谈判进入叛军控制的地区根本不可能,除非动武,一路打过去”。因此,西方国家开始向俄罗斯施压,因为“世界上只有一个人,勾勾手指就能完成这个任务,那就是普京”。

    俄罗斯政府和西方针锋相对

    在西方政客看来,俄罗斯资助乌东部叛军,用地对空导弹打下了疑似军事运输机的民航客机,已是证据确凿的事实。

    但俄罗斯却不“认罪”,时刻惦记着“翻案”。普京一口咬定:“如果乌政府没在6月28日重启战火,悲剧就不会发生。”

    俄官员和民间组织也在抗议西方媒体妄下结论。俄国防部向乌军方提出了10点质疑,暗示基辅掩盖了证据。英国《卫报》称,21日,俄国防部在记者会上称,掌握了证据,证明乌空军应承担责任,西方媒体对俄罗斯的指责是“毫无依据的指控”,是美国的“阴谋”。

    英国天空电视台称,21日,卡梅伦在英国下议院发表讲话,称如果普京继续煽动邻国暴动,欧洲与俄罗斯的关系将发生根本性改变。普京立刻针锋相对,警告“既得利益集团”不要利用坠机事件“消费”俄罗斯。“任何人都不应、也无权利用这次悲剧实现他们狭隘的政治目的。”

    美国《时代》周刊称,19日下午,关注俄罗斯政治的博客Gospravki曝出,有人试图对俄语版维基百科中马航坠机的词条进行修改,将可能的肇事者从“自称顿涅茨克共和国的恐怖分子”改为“乌克兰军方”。该博客称,从IP地址来看,修改词条者与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有关。后来,该词条被修改为“俄罗斯、乌克兰政府,以及乌东部武装分子都否认与这起悲剧有关,并互相指责。”

 

俄罗斯,MH17悲剧中的“枪靶子”?
MH17坠落后,普京都干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