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在线版权与免责声明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

中国青年报手机版二维码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官方微信平台

2014年07月02日 星期三
中青在线

课程营销还是与时俱进?

名人课程席卷英美高校

本报记者 张慧 《 青年参考 》( 2014年07月02日   16 版)

    英国布莱顿大学教授乔纳森·鲍德温认为,“碧昂斯和莎士比亚都是名人,用现代的人物分析现代的生活再合适不过了。”

    如果有一门课叫做碧昂丝政治学,你会感兴趣吗?或者麦莉·赛勒斯的社会学?最近,英美两国高校不断开设以电影、歌唱明星命名的课程,这些课程是能更好地引起学生的兴趣,还只是吸引生源的噱头,名人课程的出现引起了社会广泛讨论。

    层出不穷的名人课程

    2014年6月,以历史感和尊贵感著称的美国罗格斯大学率先开设了“女性主义视角:碧昂丝政治学”,作为女性和性别研究的课程。无独有偶,纽约州的艺术类院校斯基德莫尔学院的暑期课程表上赫然出现了以美国女星命名的“麦莉·赛勒斯的社会学”。

    伦敦大学皇家霍洛威学院的教授詹姆斯·本内特对于层出不穷的名人课程提出了解释:学生可以通过名人文化学习政治、道德和经济学的知识。

    “从安吉丽娜朱莉的乳腺手术到麦当娜在马拉维领养儿童,名人们的经历和故事不断为道德、政治、经济和文化议题提供研究与辩论的素材。”这是否会助长青年人对明星的盲目崇拜和痴迷?本内特并没有给出答案,他只是建议教育者接受事实,从善而流。

    刚刚在伦敦闭幕的名人研究会议,专门研究了公众人士在现代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英国《每日电讯》报称,本内特就是在这个会议上,发表了上述观点。这个会议的议题包括好莱坞的影响力、名人宠物的作用,以及电视厨师的号召力。

    在“碧昂丝的政治学”课程中,学生会学到关于美国的种族和性别政治,课堂内容除分析碧昂丝的录像和歌词外,也需要阅读非洲裔女权主义者的重要论著。

    这门课程的讲师凯文·奥尔雷德说,“当学生对理论和大部头的阅读材料反应麻木时,运用周边事物往往更加有效,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

    同样,“麦莉·赛勒斯的社会学”也打算以这位充满争议性的流行歌星为切入点,探讨社会学理论。为这门课撰写教学大纲的乔纳森·鲍德温说:“麦莉·赛勒斯是绝佳的例子,通过她可以研究媒体是如何表现种族、阶级和性别的。”

    这些思维“与时俱进”的老师通常批判地看待经典和文豪。乔纳森·鲍德温曾在英国布莱顿大学开设一门与《辛普森一家》有关的课程。他认为,“狄更斯和莎士比亚是名人,辛普森一家也是。用现代的人物分析现代的生活再合适不过了。”

    “你能通过文艺复兴时期大文豪莎士比亚的作品研究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社会吗?”在鲍德温看来,他的课程与“研究简·奥斯汀性质相同,只不过他们用的是19世纪的圣人”。“用当代的名人就如同使用一个钩子,把所有的讨论穿起来,还不必担心牵强附会。”

    英美大学将学生看为顾客

    虽然一些专家和教师默认名人效应“存在即合理”,《卫报》的专栏作家仍认为大学开设以乐坛明星命名的课程“动机不纯”:“用流行歌星当话题到底是剖析更加深刻话题的手段,还是大学精明的营销策略?”

    开设名人课程的学校并不在少数,密苏里大学用坎耶·欧马立·维斯特研究美国梦,南卡罗莱纳大学则开设了Lady Gaga的社会学。在英国,研究披头士也能获得硕士学位。利物浦霍普大学的一位学生就以“披头士音乐在建构身份、民族和地方性中的重要意义”为题,完成了硕士论文。

    并不是所有人都认为名人课程值得花费学分和时间。英国金斯顿大学法学院一名三年级学生就质疑,“为什么是碧昂丝?为什么不是女权运动的标志性人物?”

    阿伯丁大学地质系学生约莉·奥乌苏认为大学这样做是想“走捷径”。伦敦大学学院的硕士生劳伦万查克·史密斯对此很认同,并指责这是教育市场商业化的“病症”:“美国大学将学生看为顾客,英国也正在发生类似的异化。大学希望他们的‘产品’拥有最吸引人的‘外包装’,其中包括课程大纲上那些酷酷的名字。”

    英国第四频道新闻主播凯西·纽曼在《每日电讯》报专栏中写道,“最近我惊讶地发现孩子的作业是描述最喜欢的名人,这已经是第二次出现类似的作业题目了。”多数孩子选择了迈克尔·杰克逊。

    纽曼针对越来越多的名人课程批评道:“我明白杰克逊对于研究毒品上瘾来说是很好的案例,但是我非常怀疑这是不是小学生们将他看为名人的原因。”他认为,即使不通过名人,孩子们也能够在“道德、政治、经济和文化”方面有所建树。

    然而,也有学生认为,加入流行歌手不一定意味着摒弃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格拉斯哥大学的学生加利就表示,那些批评这些课程‘无用’的人并不理解课程的本质。“并非我们所有人都要学习工程或者医学。”

 

名人课程席卷英美高校
高校灵活教学是大势所趋?